孟繼懋

孟繼懋

孟繼懋(1897—1980),骨科學家和骨科教育家,中國傑出骨科先驅。他長期從事骨科臨床、教學及研究工作,為創建中國專業齊全國際知名的創傷骨科中心作出了貢獻。他首創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孟氏截骨術和孟氏肩關節融合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繼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897年12月7日
  • 逝世日期:1980年1月20日
  • 職業:骨科學家和骨科教育家
  • 畢業院校美國芝加哥拉什醫學院
  • 主要成就:首創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孟氏截骨術
    和孟氏肩關節融合術
  • 代表作品:《骨折治療脫位》,《骨與關節損傷
人物生平,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孟繼懋,原名公偉,1897年12月7日出生在天津一個小商人家庭。1912年畢業於天津私立第一國小後,考入北京清華學堂,1920年畢業。公費赴美留學時,就讀於芝加哥拉什(Rush)醫學院,1925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後,在北京協和醫院任外科住院醫師。1929年任南開大學校醫。1930年協和醫學院派他赴美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愛荷華大學醫院專攻骨科,師從史密斯-彼得森(M.N.Smith-Petersen)和斯坦德勒(A.Steindler)教授。1935年又赴歐美考察骨科,勤求博採名家如英國的沃森-瓊斯(Watson-Jones)、雷金納德(SirReginald),義大利的普提(V.Putti)和奧地利的哈斯(S.L.Haas)等的經驗。1936年任協和醫學院骨科主任和襄教授。1937年中華醫學會成立骨科學組,他是6名成員之一,其他5名是牛惠生、葉衍慶、胡蘭生、任廷桂和朱履中。這個學組為中國骨科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孟繼懋曾數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外科學術會議,並被推選為國際外科學會會員。曾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蘆溝橋事變”,他當即與協和醫院同道組成醫療搶救組,輾轉於北平郊區,為抗日將士治傷。1942年初協和醫院關閉後,他曾任中和醫院骨科顧問及副院長、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人民醫院副院長、外科主任,中國協和醫院骨科教授。抗美援朝後期,協和醫院收治了近百名志願軍傷員,進行重建手術治療。他為傷員逐一訂出周密的治療方案,複雜疑難的病例都親自手術,傷員們迅速康復。為此他受到嘉獎。 1957年,孟繼懋任北京市積水潭醫院院長,創建了中國規模最大、專業最全的創傷骨科,設有燒傷、創傷、手外科、顯微外科、普通骨科及腫瘤7個亞科。隨後他又在院內建立了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究所並任所長,開展與創傷骨科有關的基礎和套用研究。在同一個醫院內骨科各專業如此平衡地高度發展,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 孟繼懋於1980年1月20日因肺心病導致呼吸循環衰竭逝世於北京。
毛澤東主席接見孟繼懋(右三)毛澤東主席接見孟繼懋(右三)
工作一絲不苟創新骨科手術
孟繼懋對醫術精益求精,對待每一位病人的診斷與治療一絲不苟,分析精闢,判斷準確,方案完善。即便是常見病多發病,他也是細緻入微地了解病情,認真做全面及局部檢查,然後才研究診斷及治療方案,從不輕易作出決定,更不單憑X線片提出診斷治療意見。他閱讀X線片時一向不把視線局限於骨骼的損傷或病變,而是有次序地全面觀察,觀察範圍包括各種組織及其相互關係、損傷的機制、疾患的病理,還從系列x線片中影像的動態變化判斷病變的發展和預後。有一位青年護士,滑冰跌跤後兩年,能照常走路工作,只是髖部總有些疼痛,曾經多位知名骨科醫生看過,都未能明確病因,孟繼懋經詳細了解病情及檢查後,發現髖部軟組織稍厚,x線片也有同樣表現,懷疑有腫瘤,入院做了活體組織檢查,證實為髖關節滑膜肉瘤,病人終於得到及時治療。 孟繼懋做學生時就喜愛體育,擅長投擲,曾代表中國參加遠東運動會,因此,他很重視運動創傷。
1926年在芝加哥1926年在芝加哥
中國著名跳高運動員倪志欽,一次因足部疼痛而影響了成績,病情逐漸嚴重,不能參加訓練和比賽。經過很多醫生會診,發現跟骨結節處有一小骨片撕脫,但不能肯定就是疼痛的原因。孟繼懋到運動場觀看了訓練,發現就是在起跳的一瞬間,跟腱處於最緊張狀態時發生疼痛,他肯定了撕脫骨折的診斷,並親自做了手術。倪志欽術後症狀全部消失,恢復了訓練,成績不斷提高,在一次國內比賽中,一躍越過了2.29米橫桿,成績超過了當時的世界記錄。 孟繼懋做手術,組織層次分明,穩中有快,與他共事多年的醫生,誰也回憶不出他的病人中哪一例有偏差或因治療不當而效果不好。他不但手術精細,而且還有很多創新。他1936年在國內首先引進並開展三刃釘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1941年又為此種骨折設計和創用孟氏截骨術(即粗隆下嵌插截骨術),即先由大粗隆頂點斜向內下,至小粗隆下方截斷股骨,但保留一小部分內側骨皮質不截斷,以便內收牽引傷肢,使骨折遠端下移及轉向水平位,再將傷肢外展。此時保留的內側骨皮質折斷,將截骨遠段的外側尖端向內上插入大粗隆的松質骨內,使原骨折線變為水平位,兩斷端之間接觸良好,下肢負重軸線通過股骨頭及髖臼。目前,這一手術仍是治療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或骨折不癒合的方法之一。
1945年孟繼懋設計了孟氏肩關節融合術,用以治療肩關節結核、肩部肌肉麻痹引起的肩上舉無力等。該手術為鑿除肱骨頭及肩盂軟骨面,修整肩峰及喙突,暴露出新骨面,於肩峰及喙突間植骨,擴大肱骨頭的接觸面,再利用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穿過肱骨頭懸吊於肩峰上。這一手術設計是在國內外首次描述,尤其適合開發中國家採用。現已在運用中進一步發展。
1941年孟繼懋在國內發現首例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撕裂,並成功地切除病變,使病員膝部功能恢復。
20世紀30年代以來,孟繼懋發表論著14篇,代表作有:《移植髕骨融合膝關節治療膝結核》、《骨髓炎的上皮癌》、《撓骨先天性脫位》、《陳舊性肩脫位的外科治療》、《夏科氏脊椎病》、《顱骨結核》、《先天性膝關節盤狀半月板》、《中國創傷外科的進展》等。
在編著方面,孟繼懋於1935年與米爾特納(LeoJ.Miltner)合作編寫了《骨折與脫位》一書,它是中國編寫的第一本現代骨折教材。1958年他負責編寫沈克非著《外科學》中全部骨科章節。他主編的《手部損傷早期處理》、《骨與關節損傷》、《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骨科分冊》都是中國的第一部,它們分別於1960年、1982年、1984年出版。前三種是醫學生、青年醫生必讀的,後兩本書是骨科及相關學科醫生的重要參考書。
講課生動活潑 培養大批人才
孟繼懋是良醫良師。醫生和醫學生大都認為骨科學枯燥無味,解剖更需強記,但他講起來卻是妙趣橫生,印象深刻。人體有些部位的神經、血管、肌腱等密集一處,位置、序列和相互關係都很重要,他把它們編成幾句短故事或歌謠,易學易記。他常把人們的舉止行動,戲劇、舞蹈動作,結合功能解剖、運動力學與臨床骨科學講解。他講脊髓灰質炎引起的異常步態時,親自模仿,神態逼真,使聽者數十年後記憶猶新。
孟繼懋在不同層次的教學中,從不停留於講述症狀及療法,而側重分析和思考,使醫生和學生對傷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要求醫生善思維,通理論,知法則,是骨科醫生而不是開刀匠。他晚年主編的《骨與關節損傷》一書,充分貫注著這一思想。孟繼懋在40幾年的歲月里,培育了一批優秀骨科醫生,其中方先之、陳景雲、范國聲、陳敏、馮傳漢王澍寰等人在中國現代骨科領域中起了骨幹作用。
孟繼懋為人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與民眾打成一片。病人請他看病,不論是幹部還是工農民眾,他都一樣認真負責,耐心解釋。他80高齡體弱多病時,還經常有中青年醫生到家裡討論疑難病症或請教科研問題。他都一如既往熱情接待。他病危住院,還分別約見科主任及醫生,對他們進行教導。

人物簡歷

1897年12月7日 生於天津。
孟繼懋及醫護人員與草原英雄小姐妹孟繼懋及醫護人員與草原英雄小姐妹
1908—1912年 於天津私立第一國小就讀畢業。
1912—1920年 於北京清華學堂畢業。
1920—1925年 在美國芝加哥拉什醫學院學習,畢業時獲醫學博士學位。
1925—1929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1929—1930年 任天津南開大學校醫。
1931—1935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1935—1936年 赴歐美考察。
1936—1942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襄教授。
1942—1947年 任北平中和醫院骨科顧問,副院長。
1948—1951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骨科臨床教授。
1951—1957年 任北京人民醫院副院長、外科主任,兼任中國協和醫學院骨科教授。
1957—1980年 任北京市積水潭醫院院長、創傷骨科研究所所長。
1980年1月20日 因肺原性心臟病逝世於北京。

主要論著

1 孟繼懋.骨折治療脫位.北京:協和醫學院編印.1935.
2 孟繼懋.膝關節半月板的囊腫.中華醫學雜誌,1941,60:440.
3 孟繼懋.膝關節先天性盤狀半月板.中華外科雜誌,1957,5:123.
4 孟繼懋,主編.手部損傷早期處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
5 孟繼懋,馮傳漢.中國創傷外科的進展.北京科學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科學通報編輯部編印,1964.
6 孟繼懋,主編.骨與關節損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7 孟繼懋,等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骨科.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