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傳漢

馮傳漢

馮傳漢(1914年1月26日-2019年6月16日),出生於湖北省漢口市,漢族。著名骨科學家、醫學教育家。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科,獲理學學士學位;1940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1942年進入北京中央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工作。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北京醫學院副校長。

馮傳漢一生致力於骨科學臨床與基礎研究,創建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科,是中國骨與軟組織腫瘤研究奠基人;率先在國內開展屈指肌腱損傷修復手術,發表中國第一篇手外科論文;主持完成的骨巨細胞瘤相關研究,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先後獲衛生部醫藥衛生傑出著作獎、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終身成就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是中國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

2019年6月16日,馮傳漢在京逝世,享年10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傳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2019年6月16日
生平簡介,工作履歷,人物逝世,學術交流,工作成就,主要論著,出版圖書,基本資料,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信息,

生平簡介

馮傳漢1914年1月14日生於湖北省漢口市的一個醫生家庭,故名傳漢。自幼隨父耳濡目染,很早就懷有從事醫學事業的志向。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科,1936年獲理學學士學位及優秀生獎。1940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獲外科學獎,被留校工作,任協和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協和醫院被迫關閉,他轉到當時北平名醫聚集的中和醫院(北京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前身)工作,任外科醫師。1945~1947 年,他在中國骨科事業奠基人之一孟繼懋的領導下工作。1947年提升為外科副主任。
馮傳漢
1949年馮傳漢獲得英國皇家外科學會進修機構資助赴英國進修。先在羅伯特·瓊斯(Robert Jones)骨科醫院學習骨科。隨後在德比(Derby)郡醫院從普爾弗塔夫特(R.G.Pulvertaft)教授學習手外科。1950年秋馮傳漢回到北京。當時,中和醫院已改名為北京人民醫院,馮傳漢任醫務主任。他結合協和醫院的傳統和國外的長處,在醫院管理、培養幹部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為該醫院以後能發展成為北京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打下基礎。
1952年春他參加北京市抗美援朝志願手術隊,任醫務主任,同時主持500張床位的戰傷骨科醫療工作。
1960年起,馮傳漢歷任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附屬人民醫院副院長、院長,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究所所長。他先後負擔醫療、教學、研究三方面的工作,多有建樹,又對現代化醫院作過一番考察。他結合國情提出,在中國建造醫院不能完全學洋,建議雙通道醫院建築用天井自然通風,采自然光;認為建造急診科應考慮到出現大事故或災害時需要接受成批傷員等情況。他的合理建議受到有關建築人員的重視和採納。1980年所著《現代化醫院與醫院現代化》一文,為國內醫務界及醫院建築界所借鑑。
1980年他任北京醫學院副院長。他對醫學教育十分關心並有濃厚的興趣,他從多年的醫、教、研實踐中認識到,醫學是一門綜合科學,既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包括精神-軀體科學。他認為雖然體制已經固定,醫學院校仍不應脫離綜合大學;認為大學教育要在通才基礎上多層次地培養人才,這樣人才才能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有應變能力,又提倡在醫科大學醫院中建立臨床學院,發展臨床基礎學科,如臨床解剖、臨床生理,以橋接臨床學科與基礎學科;建立良好的圖書館,才能落實啟發式教育。他反覆宣傳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能自學、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人才。這些建議有的已被實施。

工作履歷

1940~1942年 任北平協和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1942~1949年 任北平中和醫院外科醫師及副主任。
1949~1950年 赴英國進修骨科。
1951~1958年 任北京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務部主任。
1958~1980年 任北京醫學院人民醫院骨科教授,副院長,院長。
1980~1985年 任北京醫學院副院長,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究所所長。
1985~ 任北京醫科大學骨科教授。
1990~ 任北京醫科大學—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理事長、社長。

人物逝世

2019年6月16日9時40分,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骨科學家、醫學教育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原院長馮傳漢教授,在京逝世,享年105歲。

學術交流

馮傳漢是比較活躍的。50年代他被推選為國際外科學會會員。1982年,馮傳漢應美國骨科醫師學院的邀請,作為第49屆年會主席特邀講演人,在會上作了有關骨巨細胞瘤研究的報告。報告含有創新性的見解,受到高度評價,美國骨科醫師學院授予他“名譽會員”的榮譽。1984年馮傳漢被收入英國名人傳記公司出版的《國際當代對社會有貢獻人名詞典》中。澳大利亞骨科學會和齊默(Zimmer)公司學術部聯合邀請他作為1985年度旅行教授,赴澳大利亞講學。1986年澳大利亞骨科學會推選他為通訊會員。
從50年代起,他就積極參與學會活動和醫學期刊的建設。歷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委員、常委,《中華外科雜誌》編委、副總編、顧問,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委和總編,《北京醫科大學學報》總編。1978年,他和一些著名骨科專家發起並於1980年成立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他被推選為骨科學會第一屆主任委員和第二屆名譽主任委員。1981年他代病重的孟繼懋主持編寫《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骨科分冊》。他1990年就任北京醫科大學一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社長。1991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他和同道編輯的《中國骨科新成就》(英文版)。
馮傳漢、郭世紱、黃公怡編寫的《肩關節外科》,1996年衛生部醫療衛生傑出科技著作二等獎。

工作成就

對骨巨細胞瘤的新見解
他在臨床工作以及疾病流行學調查中,了解到中國的骨腫瘤中骨巨細胞瘤的發病率高達15%,占骨腫瘤發病的第一位。此瘤在美國的發病率為5%,在日本為10%。從60年代起,他雖近古稀之年仍選擇了這一多見又有潛在惡性的骨腫瘤作為主攻課題,和他的研究生們展開此瘤生物學特性的系列研究,進行了冷凍儲存組織培養、超微結構、組織化學免疫學、DNA測定、組織計量細胞遺傳學等方面的觀察。取得了若干新的發現,豐富和發展了此瘤的經典病理學概念。按原來的描述,骨巨細胞瘤是由多核巨細胞與基質細胞組成,並以前者命名。他的研究闡明了此瘤的基質細胞不是單一細胞的群體,它包含30%以上起重要免疫作用的巨噬細胞和能增殖的瘤細胞;巨噬細胞能形成典型的短生命期多核巨細胞,二者同屬人體防禦機制;能增殖的瘤細胞能形成長生命期的瘤多核巨細胞;後述二者是本瘤的主體。根據他們的發現將骨巨細胞瘤細胞成分及其關係。
總之,以骨巨細胞瘤命名此瘤,不能反應其本質,需要重新商榷定名。
1988年他的研究生髮表了關於骨巨細胞瘤侵襲性的定量組織測量法的論文,該文說明,此瘤細胞的幾個重要幾何參數和二倍體DNA偏離指數,有助於局部侵襲性的評價和估計刮除手術後的復發可能性。這一工作曾在1990年日本骨科學會第63屆年會亞洲骨巨細胞瘤專題會議上報告,得到讚譽。
設計多種骨科手術術式
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國內外雖有多種手術方法,但復發率都較高。馮傳漢深入研究該病的創傷解剖,發現脫位肩關節的前下方存在一個“關節疝囊”,他設計了消滅“疝囊”同時加強關節囊壁的手術,術後遠期效果良好。一次,他遇到一例股骨頸基底有較大的動脈瘤性骨囊腫,無論刮除或切除,股骨頭頸與股骨幹都會失去能承受應力的連線。馮傳漢與同事們苦心思索,為該病例創造了一種“串聯式”骨塊植骨法,可重建股骨頸及部分大轉子,這既利於骨癒合又恢復了股骨功能。此種設計為國際首創,已編入1983年美國出版的《骨腫瘤切除關節重建假體設計與套用》一書中。
膝關節半月板的傷病很多,在50年代,對這種病的診斷只靠臨床體檢,沒有很好的確認手段,所以手術治療也多屬探查性質。為此,馮傳漢在國內首先採用“膝關節注氣造影法”,利用空氣與軟組織不同密度的對比,清楚地顯示損傷半月板的裂隙及盤狀半月板的輪廓。從此,半月板的傷病多數可以在手術前作出明確的診斷,使手術有的放矢。
還有一例患慢性骨髓炎誘發了癌變。為保存病人的肢體免於截肢,他與科內同道決定開展區域灌注化學治療方法,隨之進行了徹底的切除植骨重建術。這樣病人不但保住了肢體,而且還恢復了功能。此例隨訪了多年沒有復發。
50年代初期,他首先在國內開展屈指肌腱損傷的修復手術,這種手術要求高,當時國內很少有人問津。1960年他在《北京醫學院學報》第一期上,報告了《41例手部肌腱損傷的修復》,是為中國第一篇正式手外科的論文。

主要論著

1 Feng CH,Yang CP,Wu YK.Acute appendicitis:aclinical study of 1000 cases.Chin Med J,1943;62:151.
2 Feng CH,Tang CM,Meng CM.Bacteriolgical observation in orthopedic tuberculosis treated by combined streptomycin and isoniazid therapy.Chin Med J,1957;75:260.
3 Feng CH,Chang TL,Meng CM,et al.Talocalcaneal bridge.Chin Med J,1958;77:341.
4 馮傳漢,等.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並發耐維生素D軟骨病.中華內科雜誌,1962;8:515.
5 Feng CH,Chang CC,Chang TL,et al.Giant cell tumor of bone.Chin Med J,1964;83:569.
6 馮傳漢,等.復發性關節炎前脫位.中華外科雜誌,1979;17:169.
7 馮傳漢,等.骨巨細胞基礎研究的進展.中華外科雜誌,1990;28:92,184.

出版圖書

基本資料

臨床骨科學(上、下冊)作者:馮傳漢
臨床骨科學臨床骨科學
出版社:人民衛生
出版日期:2004-12-1
ISBN:711706517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概論、創傷、脊柱外科、關節置換、手及顯微外科、骨病、骨腫瘤、骨結核,以及小兒骨科等部分。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骨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全書圖文並重。

編輯推薦

為便於對科病的理解,對於相關的解剖學、病理學、生物力學等也進行了闡述。對骨科常用的手術方法和國內外先進而且已經較為成熟的手術技術,均分別在各個章節內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書是一部為廣大臨床醫師提供切實解決臨床問題的參考用書。

目錄信息

上冊
第一篇 概論
第一章 骨科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
第二章 骨科生物力學
第三章 現代影像學在骨科領域的套用
第四章 骨科麻醉
第五章 骨科圍手術期常見內科疾病的處理
第六章 臨床成分輸血
第七章 關節鏡技術總論
第八章 骨科超聲檢查
第九章 骨科康復治療
第二篇 創傷總論
第一章 骨與軟組織損傷的癒合
第二章 多發傷的救治系統與方案
第三章 切開復位與內固定原則
第四章 非手術治療原則
第五章 骨折畸形癒合及不癒合
第六章 骨外固定原則與套用
第七章 開放骨折
第八章 多發傷及多發骨折的併發症
第九章 運動創傷學
第三篇 創傷各論
第一章 肩關節脫位與骨折
第二章 肩胛骨骨折
第三章 肱骨近端骨折
第四章 肱骨幹骨折
第五章 肱骨遠端骨折
第六章 肘部骨折與脫位
第七章 前臂骨折
第八章 橈骨遠端骨折
第九章 骨盆骨折
第十章 髖臼骨折
第十一章 髖關節脫位
第十二章 股骨頸骨折
第十三章 股骨轉子間骨折
第十四章 股骨轉子下骨折
第十五章 股骨幹骨折
第十六章 股骨遠端骨折
第十七章 髕骨骨折
第十八章 脛骨平台骨折
第十九章 脛腓骨骨折
第二十章 踝關節骨折
第二十一章 足部骨折與脫位
第四篇 關節置換
第五篇 小兒骨科學
下冊
第六篇 脊柱疾患
第七篇 骨病學
第八篇 顯微外科學
第九篇 手外科學
第十篇 骨結核
第十一篇 骨腫瘤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