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歷
孟景春教授年幼時父母因病雙亡,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為學醫活人,18歲時師從民國中醫學家丁甘仁弟子湯禮門先生學習中醫,四年後即獨立行醫。新中國成立後,曾參加聯合診所,1955年被江蘇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選中入校學習,成為其第一批學生。1956年結業後因成績優秀被留校擔任《內經》教學工作。任教期間,除認真備課、授課外,仍勤奮刻苦,孜孜不倦研習醫理。80年代起從事養生康復學的研究。
孟景春教授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工作近70年,退休之前每周堅持1~2個半天的門診,從不間斷。退休之後,依舊工作於臨床一線為病患解決痛苦,如今已年逾90高齡,孟教授每周還堅持3個半天的門診。
著作
主編或參編的教材有《內經輯要》、《內經教學參考資料》、《醫經講義》、《中醫學概論》、《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並擔任第五版全國統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副主編。
退休後,專注於中醫藥科普方面的寫作,迄今已編著(主編)出版的有《中醫養生叢書》(計10部)和《祝您健康長壽》,總計230餘萬字;另著有《四季進補》、《中醫養生》、《教師健康手冊》、《中老年常見病家庭防治》、《百病中醫防治》等。
學術內容
一、以經絡學說指導臨床實踐
孟景春教授在理論研究上,十分重視經絡學說。他崇信《靈樞•經脈》篇所提出“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知”的訓示,更加重視後世喻嘉言所說的“不明經絡臟腑,開口動手便錯”的論點。孟教授以經絡學說指導臨床實踐時,有以經脈循行線路為依據的,有以十二脈氣血多少理論為依據的,亦有以經脈病候為根據的,運用靈活自如。
二、以臟腑理論指導臨床實踐
臟腑學說,過去有人撰文稱它為中醫理論的核心。足證臟腑理論在中醫基本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其用於辨證則稱為臟腑辨證。但用以辨證系常用五臟六腑的辨證法。而孟景春教授除常用臟腑辨證法外,更用臟腑相合的理論指導實踐。
軼事典故
儘管自己勤儉克己,但資助起學生來,孟老總是不遺餘力。20萬元和17本存摺的故事,為南京中醫藥大學很多同學熟知。
時間回到2009年,孟景春主動聯繫了學校基礎醫學院,拿出20萬捐給學院裡家庭貧困但品學兼優的學子。現任教務處處長的唐德才回憶起當年的細節歷歷在目:沉甸甸的17本存摺都是孟老省吃儉用存下來的,其中金額最少的一本只有一千元。在給獎學金命名時又遇上了難題——孟景春堅決不同意用自己名字。在他的再三堅持下,獎學金最終被命名為“樹人獎”。對於此,孟老只有一個要求,希望學生課餘時間能跟他抄抄方,早點接觸臨床。
2013年,孟老再度拿出50萬元,在學校設立了“臨床帶教獎”,用於獎勵優秀的臨床帶教老師。
如此粗略計算下來,2009年至2013年五年間,當時這樣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用坐診和節省下來的錢,先後捐助了70萬元作為獎學金。
人物評價
國醫大師朱良春先生曾評價說:“孟老謙謙君子,溫誠諄篤,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對中醫經典之研索,有精深造詣,執掌《內經》及基礎理論教學工作,近半個世紀,培育人才,桃李芬芳,蜚聲講壇,飲譽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