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惠榮

孟惠榮

孟惠榮,江蘇無錫籍人,生於1927年2月11日,現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學術成果,交流合作,學術兼職,

個人簡介

孟惠榮,江蘇無錫籍人,生於1927年2月11日,現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兼職教授。

人物生平

1945年6月,孟惠榮教授在上海南洋中學高中畢業。1949年6月,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理工學院機械系,獲學士學位。畢業後留燕京工作。
1952年9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他服從組織安排,到北京礦業學院(即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機械系任教。孟惠榮教授從事高等教育50年來,辛勤耕耘,桃李滿天下。
五十年代以來,他長期為機械類本科生主講"機械零件"、"機械設計"等主幹課程。
1978年,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後,他即從事研究生的培養、指導工作,並為研究生開設了多門學位課程。
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他指導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課題涉及: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傳動的承載能力及潤滑、機械狀態監測與控制、摩擦學、礦山機械學、高分子材料及其在機械傳動中的套用等領域,顯示了他堅實的基礎理論、淵博的專業知識和高深的學術造詣。
20年來,他先後指導了18名碩士研究生(全部畢業),29名博士研究生(已畢業22名)和2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已出站)。為祖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多次被評為校及系部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獲校優秀教學質量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學術成果

孟惠榮教授治學嚴謹,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研究成果纍纍。近十年來他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3項(平面二次包絡環面蝸桿傳動承載能力及潤滑研究,動載荷滑動軸承疲勞承載能力的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新型主戰坦克行星變速系統的可靠性研究);博士點基金課題1項(平面二次包絡環面蝸桿傳動齒面承載能力計算方法的研究);煤炭科學基金課題1項(採煤機無鏈牽引圓柱銷軌齒輪傳動的嚙合理論及承載能力研究);煤炭部一般科研項目2項(蝸桿傳動國產潤滑油的承載能力的試驗研究及合理選用,採煤機滾筒自動調高系統煤岩界面識別感測裝置的研究);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課題2項(內燃機動負荷滑動軸承的疲勞強度研究,蝸桿傳動齒面瞬溫分布及膠合承載能力的研究);以及其它橫向聯合課題多項。參加並完成了2項國家標準的制訂工作(GB3480漸開線圓柱齒輪承載能力計算方法,GB6413漸開線圓柱齒輪膠合承載能力計算方法)。八十年代初,作為主研人之一,與秦川工具機廠、承德試驗機廠、石化院合作,為我國機械和石油部門成功地研製出了FZG型齒輪及油品承載能力試驗機。該機為國際通用標準試驗機,技 術上與國際接軌,填補了國內空白,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外匯,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他曾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4部,譯著4部,在國內外同行中有較大影響。

交流合作

孟惠榮教授出眾的外語水平深受師生的敬佩,也使他在國際學術交流和技術談判中揮灑自如,得心應手。他不但能熟練掌握英語,讀說聽寫四會,還能順利閱讀和筆譯德文和俄文。歷年來曾多次赴英、美、德、法、瑞士、日本、印度等國家講學、訪問、考察和參加學術會議,並在多個國際學術會議上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等職務。他還曾代表原煤炭部等政府部門出國進行涉外技術談判、索賠談判、中檢及技術考察等,做出顯著貢獻。

學術兼職

孟惠榮教授為人正直,謙虛謹慎,兢兢業業,現雖已年過七旬,但依然以滿腔的熱忱,旺盛的精力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同時還承擔一些重要學術團體和社會機構的工作。
目前,他擔任國際機器理論與機構學聯合會(IFTOMM)中國委員、國際齒輪及傳動技術委員會委員;早在1983年,中國正式參加IFTOMM為成員國之前,孟惠榮教授即是我國第一位被該國際學術組織遴選和接納的中國委員。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傳動學會常務理事兼全國齒輪專業委員會委員;機械工業部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後任中國兵器"123工程"傳動操縱系統專家組副組長、組長。此外還擔任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學部評審組成員,國家計委、教委國家重點實驗室機械學科評估專家組成員;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以及《機械傳動》、《機械設計》、《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編委等職。
除教學科研工作外,孟惠榮教授興趣廣泛,知識面寬,尤其文學功底深厚,凡經他執筆和修改的中英文稿,總是文采洋溢,令人耳目一新。在學校開學或畢業典禮上,師生們都願意聽他那既充滿激情又富有哲理的生動演講。他以儒雅的學者風範和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