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風範論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1)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2)夫廉,懦夫有立志。 “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3) 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灶兵斷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4)於我側,爾焉能浼(5)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 鄙夫(6)寬,薄夫(7)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8)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 國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 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習才企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 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金聲而玉振之(10)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故姜,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 譬力也。由(11)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菲爾力也。”
【注釋】(1)橫:暴。(2)頑:貪婪。(3)遺佚槳婆臘:不被重用。(4)袒揭裸裎:四個字意思相近,同義復用,都是赤身露體的意思。(5)浼: 污染。(6)鄙夫:心胸狹窄的人。(7)薄夫:刻薄的人。(8)接淅:淘 米。(9)而:則。以下幾句同。(10)金聲:指釙(b6)鐘發出的炒祝熱聲音。玉 振:指玉磐收束的餘韻。古代奏樂,先以釙鐘起音,結束以玉磐收尾。 (11)由:通“猶”。
【譯文】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醜陋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 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喚。天下 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 暴民的地方,他都不願意居住。他認為和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 就像穿戴著上朝的禮服禮帽卻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樣。當殷紂王暴虐統治的時候,他隱居在渤海邊,等待著天下太平。所檔船蘭腳以,聽到過伯夷風範的人,貪得無厭的會變得廉潔,懦弱的會變得意志堅定。 “
伊尹恥習甩戰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 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 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後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後覺 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這些後知後覺的人.’他認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擔為己任的態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 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 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 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範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 ‘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 慢就慢;應該隱居就隱居,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孟子說:‘伯夷是聖人裡面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裡面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裡面最識時務的. 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演奏,以釙鐘聲開始起音,以玉磐聲結束收尾。釙鐘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磐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束。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育理地結束是聖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聖好比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攏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讀解】
孟子在這裡羅列的,是四種聖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隨遇而安,孔子識時務。比較而言,孟子認為前三者都還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而孔子則是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具有“智”與“聖”相結合的包容 性。
顯然,孟子給了孔子以最高讚譽。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過於清高,清高得來有點不食 人間煙火,所以他最後要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但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也就由此生成,對後 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或許也正是由此觀念出發,伯夷才被推崇 為“聖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曾經說過,“把歷史扛在肩頭”的人。其實。 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平?”(《論語·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聖人之一,歷來也的確成 為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古代聖賢人物。但他的這種精神,在進入所謂“現代主義”或“
後現代主義”時期後,已被視為過於沉重,過 於執著的“古典意識”,與“輕輕鬆鬆過一生”的現代生活觀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說,已不那么合時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隨遇而安,另一方面卻是堅持原則,我行我素。隨遇而安體現在他不 至於侍奉壞的君主,不羞於做低賤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窮困不憂愁。這幾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困難了,尤其是後面兩句,的確人有聖賢級的水平。所以,傳說柳下
惠能夠做到 “坐懷不亂”,具有超人的克制力,聖人的風範。最後說到孔聖人。 事實上,到後世,尤其是到我們今天仍然家喻戶曉為聖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聖人了。孟子在這裡並沒有展開對孔子的全面論述,而只是抓住他應該怎樣就怎樣的這一特點,來說明他是 “聖之時者”,聖人中識時務的人。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孟子所強調的,是孔子通權達變,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所以才有“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說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過渡到 對於“智”與“聖”相結合的論述,而孔子正是這樣一個“智” “聖”合一的典型。說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備”的最高典範。這樣一說,聖人也就與我們有接近的地方了,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德才兼備”嗎?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為精神方面的追求總還是可以的吧。
友其德也,不可有挾
【原文】
萬章問曰:“敢問友。”
孟子曰:“不挾(1)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子(2),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 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君亦有之。費(3)惠公曰:‘吾於子思,則 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非惟小國之君為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於亥唐(4)也。’入雲則 入,坐雲則坐,食雲(5)則食;雖蔬食(6)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於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 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舜尚(7)見帝,帝館甥(8) 於貳(9)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10)敬上,謂 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 義一也。”
【注釋】(1)挾:倚仗。(2)孟獻子:魯國大夫仲孫蔑。(3)費:春秋時小國, 舊地在今山東魚台西南費亭。(4)亥(5)入雲、坐雲、食云:是雲入、雲坐、雲食的倒裝。雲,說。(6)蔬 食:粗糙的飲食。蔬同“疏”。(7)尚:同“上”。(8)甥:古時稱妻子的父親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稱“甥”,舜是堯帝的女婿。(9)貳室:副官, 即招待的宮邸。(10)用:以。
【譯文】
萬章問道:“請問交朋友的原則。”
孟子說:“不倚仗年齡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勢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夠有什麼倚仗。孟獻子是一位擁有百輛車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樂正裘、牧仲,其餘 三位,我忘記了。獻子與這五人交朋友,心目中並不存在自己是聯的觀念,這五人,如果心目中存有獻子是大夫的觀念,也就不與獻子交朋友了。不僅具有百輛車馬的大夫有這樣的,就是小國的國君也有這樣的。費惠公說:‘我對於子思,把他尊為老師; 我對於顏般,和他交為朋友;至於王順和長息,不過是侍奉我的人罷了。’不僅小國的國君有這樣的,就是大國的國君也有這樣的。 晉平公對待亥唐,亥唐叫他進去就進去,叫他坐就坐,叫他吃就 它。即使是糙米飯小菜湯,也沒有不吃飽的,因為不敢不吃飽。不過,晉平公也就是做到這一步而已。不同他一起共列官位,不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不同他一起享受俸祿,這只是一般士人尊敬賢者的態度,而不是王公貴族對賢者的態度。從前舜去拜見堯帝,堯助他的這位女婿住在副官中。他請舜吃飯,舜也請他吃飯,二 人互為客人和主人。這是天子與普通百姓交朋友的範例。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貴的人,這叫尊敬貴人;地位高貴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這叫尊敬賢人。尊敬貴人和尊敬賢人,道理都是一樣的。”
【讀解】
愛情要純潔,友情也要純潔,不可以摻雜金錢、地位等利害關係的因素在內。古代人非常重視這一點。我們隨手就可以寫下一連串這方面的名言:
“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 策·楚策一》)
“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史記·鄭世家贊》)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中說·禮 樂》)
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孟子在這裡所說的“友其德”,而不要友 其財、色、權、利、勢。
至於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如莎士比亞名劇《雅典的泰門》、 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以及中國話本《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更是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地揭示了這個道理。
問題還是在於,說得越多,文藝作品寫得越多的,往往也就是現實生活中存在問題最多的現象。古往今來,真正能夠做到“不挾”而“友其德”的,又有幾人呢?
豈不聞——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增廣賢文》)
所謂“錢權交易”,至今不也仍然是我們“反腐敗”中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嗎?
位卑莫言高
【原文】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1)’。孔子嘗為委吏(2)矣,曰:‘會計當而已矣.’ 嘗為乘田(3)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4),而道不行,恥也。”
【注釋】(1)抱關:守門的小卒。擊拆(tuò):打更;柝指打更用的梆子。(2)委吏:管倉庫的小史。(3)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負責牲畜的飼養和放牧. (4)本朝:朝廷。
【譯文】
孟子說:“做官不是因為貧窮,但有時也是因為貧窮;娶妻不是了孝養父母,但有時也是為了孝養父母。因為貧窮而做官的,便應該拒絕高官而居於低位;拒絕厚祿而只受薄祿。拒絕高官而居於低位;拒絕厚祿而只受薄祿,做什麼合適呢?比如說做守門打更一類的小吏。孔子曾經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只說:‘出入的帳目清楚了。’又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只說:‘牛羊都長得很壯實。’地位低下卻議論朝廷大事,這是罪過;身在朝廷做官而 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是恥辱。”
【讀解】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憂固然是憂,但如果你高談闊論,指點江山,評議朝綱政紀, 那可就要小心你的腦袋了。
因此,孟子有“位卑而言高,罪也”的看法。尤其是在暴政專制的時代,更是如此,所以有“莫談國事”的警告。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是“為貧而仕”,不是為了拿工資混飯吃, 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因而做了高官,“立乎人之本朝”, 加應該關心國家大事,發表自己的政見,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不然的話,“道不行”,就是恥辱。
總之還是《中庸》所說“素位而行”的意思。擔任什麼角色就做什麼樣的事,說什麼樣的話,盡什麼樣的力。即便聖人如孔子,不也是管帳就說管帳,放羊就說放羊嗎?既然如此,我們又放么多餘的話可說呢?
知人論世
【原文】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1)論古之人。頌(2)其,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釋】(1)尚:同“上”。(2)頌:同“誦”。
【譯文】
孟子對萬章說:“一個鄉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鄉的優秀人物交朋友,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優秀人物就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認為和天下的優 秀人物交朋友還不夠,便又上溯古代的優秀人物。吟詠他們的詩, 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讀解】
孟了的本意是論述交朋友的範圍問題。鄉里人和鄉里人交朋友,國中人和國中人交朋友,更廣泛的範圍,則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還嫌不足,那就 有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了。當然,也只有神交而已。這種神交,就是誦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而為了要正確理解他們的詩和他們的書,就應當要了解寫詩著書的人,要了解寫詩著書的人, 又離不開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問題了。
實際上,孟子這段話對後世真正發生影響的,正是“知人論世”的主張。它與“以意邀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實上,直到今天,無論現代主義以來的新興文學批評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遠,多新奇,但在我們的中國小課堂上,大學講台上,以及占主導地位的文學批評實踐中,依然在主要使用著的,還是“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謂“時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紹”、“中心思想”、“主題”等等,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無 一不是“知人論世”或“以意逆志”的產物。由此足以見出孟子對於中國文學批評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發生的。
勸君不聽怎么辦
【原文】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間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貴戚之卿(1),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 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2)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注釋】(1)貴戚之卿:指與君王同宗族的卿大夫。(2)正:誠。
【譯文】
齊宣王問有關卿大夫的事。孟子說:“大王問的是哪一類的卿大夫呢?”齊宣王說:‘卿大夫還有所不同嗎?”孟子說:“不同。有王一室宗族的卿大夫,有異姓的卿大夫。”宣王說:“那我請問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孟子說:“君王有重大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改立君王。”宣王突然變了臉色。孟子說:“大王不要怪我這樣說。您問我,我不敢不用老實話來回答。”宣王臉色正常了,然後又問非王族的異姓卿大夫。孟子說:“君王有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辭職而去。”
【讀解】
弘揚大臣的職責和權力而限制君主權力無限地膨脹,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內容之一,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因為與國君有親緣關係,國君的祖先也就是他的祖先,所以既不能離去,又不能坐視政權覆亡,當國君有重大錯誤又不聽勸諫時,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在這裡是弘揚宗族大臣的權力而限制君主個人的權力,從理論上說是正確的。但我們知道,這種另立新君,在實踐上往往釀成的,就是宮廷內亂. 所謂“禍起蕭牆之內”,弄得不好,還會引起曠日持久的戰爭。
對異姓卿大夫來說,問題就要簡單得多了,他們既沒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么大的權力,也沒有那么大的職責。所以,能勸諫就勸諫,不能勸諫就辭職而去,各走一方罷了。其實,這也是孔子“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的意思。
總起來說,孔、孟都提倡臣有臣道,臣有臣的氣節和人格,反對愚忠,反對一味順從,這的確是有積極意義的。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 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 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 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範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 ‘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 慢就慢;應該隱居就隱居,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孟子說:‘伯夷是聖人裡面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裡面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裡面最識時務的. 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演奏,以釙鐘聲開始起音,以玉磐聲結束收尾。釙鐘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磐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束。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育理地結束是聖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聖好比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攏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讀解】
孟子在這裡羅列的,是四種聖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隨遇而安,孔子識時務。比較而言,孟子認為前三者都還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而孔子則是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具有“智”與“聖”相結合的包容 性。
顯然,孟子給了孔子以最高讚譽。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過於清高,清高得來有點不食 人間煙火,所以他最後要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但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也就由此生成,對後 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或許也正是由此觀念出發,伯夷才被推崇 為“聖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曾經說過,“把歷史扛在肩頭”的人。其實。 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平?”(《論語·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聖人之一,歷來也的確成 為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古代聖賢人物。但他的這種精神,在進入所謂“現代主義”或“
後現代主義”時期後,已被視為過於沉重,過 於執著的“古典意識”,與“輕輕鬆鬆過一生”的現代生活觀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說,已不那么合時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隨遇而安,另一方面卻是堅持原則,我行我素。隨遇而安體現在他不 至於侍奉壞的君主,不羞於做低賤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窮困不憂愁。這幾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困難了,尤其是後面兩句,的確人有聖賢級的水平。所以,傳說柳下
惠能夠做到 “坐懷不亂”,具有超人的克制力,聖人的風範。最後說到孔聖人。 事實上,到後世,尤其是到我們今天仍然家喻戶曉為聖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聖人了。孟子在這裡並沒有展開對孔子的全面論述,而只是抓住他應該怎樣就怎樣的這一特點,來說明他是 “聖之時者”,聖人中識時務的人。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孟子所強調的,是孔子通權達變,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所以才有“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說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過渡到 對於“智”與“聖”相結合的論述,而孔子正是這樣一個“智” “聖”合一的典型。說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備”的最高典範。這樣一說,聖人也就與我們有接近的地方了,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德才兼備”嗎?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為精神方面的追求總還是可以的吧。
友其德也,不可有挾
【原文】
萬章問曰:“敢問友。”
孟子曰:“不挾(1)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子(2),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 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君亦有之。費(3)惠公曰:‘吾於子思,則 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非惟小國之君為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於亥唐(4)也。’入雲則 入,坐雲則坐,食雲(5)則食;雖蔬食(6)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於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 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舜尚(7)見帝,帝館甥(8) 於貳(9)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10)敬上,謂 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 義一也。”
【注釋】(1)挾:倚仗。(2)孟獻子:魯國大夫仲孫蔑。(3)費:春秋時小國, 舊地在今山東魚台西南費亭。(4)亥(5)入雲、坐雲、食云:是雲入、雲坐、雲食的倒裝。雲,說。(6)蔬 食:粗糙的飲食。蔬同“疏”。(7)尚:同“上”。(8)甥:古時稱妻子的父親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稱“甥”,舜是堯帝的女婿。(9)貳室:副官, 即招待的宮邸。(10)用:以。
【譯文】
萬章問道:“請問交朋友的原則。”
孟子說:“不倚仗年齡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勢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夠有什麼倚仗。孟獻子是一位擁有百輛車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樂正裘、牧仲,其餘 三位,我忘記了。獻子與這五人交朋友,心目中並不存在自己是聯的觀念,這五人,如果心目中存有獻子是大夫的觀念,也就不與獻子交朋友了。不僅具有百輛車馬的大夫有這樣的,就是小國的國君也有這樣的。費惠公說:‘我對於子思,把他尊為老師; 我對於顏般,和他交為朋友;至於王順和長息,不過是侍奉我的人罷了。’不僅小國的國君有這樣的,就是大國的國君也有這樣的。 晉平公對待亥唐,亥唐叫他進去就進去,叫他坐就坐,叫他吃就 它。即使是糙米飯小菜湯,也沒有不吃飽的,因為不敢不吃飽。不過,晉平公也就是做到這一步而已。不同他一起共列官位,不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不同他一起享受俸祿,這只是一般士人尊敬賢者的態度,而不是王公貴族對賢者的態度。從前舜去拜見堯帝,堯助他的這位女婿住在副官中。他請舜吃飯,舜也請他吃飯,二 人互為客人和主人。這是天子與普通百姓交朋友的範例。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貴的人,這叫尊敬貴人;地位高貴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這叫尊敬賢人。尊敬貴人和尊敬賢人,道理都是一樣的。”
【讀解】
愛情要純潔,友情也要純潔,不可以摻雜金錢、地位等利害關係的因素在內。古代人非常重視這一點。我們隨手就可以寫下一連串這方面的名言:
“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 策·楚策一》)
“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史記·鄭世家贊》)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中說·禮 樂》)
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孟子在這裡所說的“友其德”,而不要友 其財、色、權、利、勢。
至於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如莎士比亞名劇《雅典的泰門》、 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以及中國話本《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更是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地揭示了這個道理。
問題還是在於,說得越多,文藝作品寫得越多的,往往也就是現實生活中存在問題最多的現象。古往今來,真正能夠做到“不挾”而“友其德”的,又有幾人呢?
豈不聞——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增廣賢文》)
所謂“錢權交易”,至今不也仍然是我們“反腐敗”中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嗎?
位卑莫言高
【原文】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1)’。孔子嘗為委吏(2)矣,曰:‘會計當而已矣.’ 嘗為乘田(3)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4),而道不行,恥也。”
【注釋】(1)抱關:守門的小卒。擊拆(tuò):打更;柝指打更用的梆子。(2)委吏:管倉庫的小史。(3)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負責牲畜的飼養和放牧. (4)本朝:朝廷。
【譯文】
孟子說:“做官不是因為貧窮,但有時也是因為貧窮;娶妻不是了孝養父母,但有時也是為了孝養父母。因為貧窮而做官的,便應該拒絕高官而居於低位;拒絕厚祿而只受薄祿。拒絕高官而居於低位;拒絕厚祿而只受薄祿,做什麼合適呢?比如說做守門打更一類的小吏。孔子曾經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只說:‘出入的帳目清楚了。’又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只說:‘牛羊都長得很壯實。’地位低下卻議論朝廷大事,這是罪過;身在朝廷做官而 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是恥辱。”
【讀解】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憂固然是憂,但如果你高談闊論,指點江山,評議朝綱政紀, 那可就要小心你的腦袋了。
因此,孟子有“位卑而言高,罪也”的看法。尤其是在暴政專制的時代,更是如此,所以有“莫談國事”的警告。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是“為貧而仕”,不是為了拿工資混飯吃, 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因而做了高官,“立乎人之本朝”, 加應該關心國家大事,發表自己的政見,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不然的話,“道不行”,就是恥辱。
總之還是《中庸》所說“素位而行”的意思。擔任什麼角色就做什麼樣的事,說什麼樣的話,盡什麼樣的力。即便聖人如孔子,不也是管帳就說管帳,放羊就說放羊嗎?既然如此,我們又放么多餘的話可說呢?
知人論世
【原文】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1)論古之人。頌(2)其,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釋】(1)尚:同“上”。(2)頌:同“誦”。
【譯文】
孟子對萬章說:“一個鄉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鄉的優秀人物交朋友,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優秀人物就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認為和天下的優 秀人物交朋友還不夠,便又上溯古代的優秀人物。吟詠他們的詩, 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讀解】
孟了的本意是論述交朋友的範圍問題。鄉里人和鄉里人交朋友,國中人和國中人交朋友,更廣泛的範圍,則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還嫌不足,那就 有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了。當然,也只有神交而已。這種神交,就是誦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而為了要正確理解他們的詩和他們的書,就應當要了解寫詩著書的人,要了解寫詩著書的人, 又離不開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問題了。
實際上,孟子這段話對後世真正發生影響的,正是“知人論世”的主張。它與“以意邀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實上,直到今天,無論現代主義以來的新興文學批評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遠,多新奇,但在我們的中國小課堂上,大學講台上,以及占主導地位的文學批評實踐中,依然在主要使用著的,還是“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謂“時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紹”、“中心思想”、“主題”等等,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無 一不是“知人論世”或“以意逆志”的產物。由此足以見出孟子對於中國文學批評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發生的。
勸君不聽怎么辦
【原文】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間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貴戚之卿(1),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 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2)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注釋】(1)貴戚之卿:指與君王同宗族的卿大夫。(2)正:誠。
【譯文】
齊宣王問有關卿大夫的事。孟子說:“大王問的是哪一類的卿大夫呢?”齊宣王說:‘卿大夫還有所不同嗎?”孟子說:“不同。有王一室宗族的卿大夫,有異姓的卿大夫。”宣王說:“那我請問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孟子說:“君王有重大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改立君王。”宣王突然變了臉色。孟子說:“大王不要怪我這樣說。您問我,我不敢不用老實話來回答。”宣王臉色正常了,然後又問非王族的異姓卿大夫。孟子說:“君王有過錯,他們便加以勸阻;反覆勸阻了還不聽從,他們便辭職而去。”
【讀解】
弘揚大臣的職責和權力而限制君主權力無限地膨脹,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內容之一,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因為與國君有親緣關係,國君的祖先也就是他的祖先,所以既不能離去,又不能坐視政權覆亡,當國君有重大錯誤又不聽勸諫時,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在這裡是弘揚宗族大臣的權力而限制君主個人的權力,從理論上說是正確的。但我們知道,這種另立新君,在實踐上往往釀成的,就是宮廷內亂. 所謂“禍起蕭牆之內”,弄得不好,還會引起曠日持久的戰爭。
對異姓卿大夫來說,問題就要簡單得多了,他們既沒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么大的權力,也沒有那么大的職責。所以,能勸諫就勸諫,不能勸諫就辭職而去,各走一方罷了。其實,這也是孔子“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的意思。
總起來說,孔、孟都提倡臣有臣道,臣有臣的氣節和人格,反對愚忠,反對一味順從,這的確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