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猴(孟加拉蜂猴)

蜂猴

孟加拉蜂猴一般指本詞條

蜂猴(學名:Nycticebus bengalensis):是靈長目、懶猴科、蜂猴屬的物種。是體型較小的一種原猴類,背部有緻密的棕色皮毛,下體白色。有一條清晰的深色條紋,一直延伸到頭頂,但沒有向耳朵的側面延伸。前臂和手幾乎是白色的。四肢顏色從褐色到幾乎白色。換毛可能會導致背部表面顏色的季節性變化。像其他蜂猴一樣,它的尾巴僅殘留很少,頭圓而耳朵短。有鼻孔周圍潮濕的裸露表面的鼻腔,寬而平坦的臉和大眼睛。眼睛反射出明亮的橙色眼睛光芒。在其前趾,第二個小於其餘趾爪;後趾的大腳趾與其他腳趾相對,從而增強了其抓地力。其後腳的第二個腳趾彎曲,可用來抓撓和修飾,而其他指甲則筆直。

該物種是夜行性和樹棲性動物,更喜歡樹冠較高的區域和森林邊緣,那裡的昆蟲更加豐富。它們常年居住在東南亞的熱帶和亞熱帶雨林以及半常綠雨林中。每晚單獨或成對行走20-30米,通常睡在樹洞或茂密的植被中。食性很廣,食用植物分泌物、花蜜、水果、無脊椎動物、樹皮和鳥卵。分布於東南亞的森林地區,包括印度的六個東北邦,阿薩姆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和特里普拉邦,以及高棉、緬甸、泰國、中國南部和藏南地區。該物種的最大密度位於泰國東部。是蜂猴屬最北端的物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蜂猴
  • 拉丁學名:Nycticebus bengalensis
  • 別名:孟加拉蜂猴、灰蜂猴、風狸、平猴、畏羞貓、擬猴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靈長目
  • 懶猴科
  • 亞科:蜂猴亞科
  • 蜂猴屬
  • :蜂猴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acépède, 1800
  • 保護級別:瀕危(EN)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 同義學名1:Nycticebus cinereus Milne-Edwards, 1867 
  • 同義學名2:Nycticebus incanus Thomas, 1921 
  • 同義學名3:Nycticebus tenasserimensis Elliot, 1913 
  • 外文名:Bengal Slow Loris, Ashy Slow Loris, Bengal Loris, Northern Slow Loris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Nycticebus bengalensis”這個分類物種以前被認為是“Nycticebus coucang”的一個亞種,在泰國半島有一個小的雜交區。根據遺傳證據,羅斯(Roos)在2003年將其提升到物種水平。該分類物種,體重、遺傳和毛色(白色到深紅色;在頭頂不分叉或略微分叉)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可能導致至少有三個新的類群被描述。
在中國,這個物種曾經被命名為“蜂猴孟加拉亞種”(Nycticebus coucang bengalensis)。2021年,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公告(2021年第3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物種“Nycticebus bengalensis”的中文標準名稱定為“蜂猴”。

形態特徵

蜂猴是蜂猴屬中所有物種體型最大的一種,其頭骨長為6.5厘米,體重1-2千克,體長28-38厘米,是最小的倭蜂猴體重的三倍以上。頭圓,耳朵和口吻短,眼睛大而凸出,橙紅色。它們的爪趾專為攀爬而設計,其相反的拇指與其他四個指骨明顯不同,從而使手指可以像鉗子一樣抓握。這種強大的抓地力彌補了其缺乏尾巴的麻煩。蜂猴沒有性二態性。雄性和雌性看起來相似,只能通過觀察性腺來區分。雄性蜂猴睪丸的平均重量為1.2克,輸精管長度為85.5毫米。後足第2趾具爪,其餘趾(指)均具扁甲。它們的尾巴很短,幾乎是僅僅殘留了一點齒序:I 2/2 C 1/1 P 3/3 M 3/3 = 36。
蜂猴的皮毛不同於其他同屬蜂猴,可以從視覺上與其他物種區分開。它們具有濃密的皮毛,具暗褐色眼眶環和淺棕色的三角形眼上斑。眶間至前額為逐漸加寬的亮白色線紋。眼、耳之間、面頰、頸側至肩背呈暗灰白色。自頭頂至腰背有一條顯著的棕褐色脊紋。背側為棕灰色或紅褐色,腹面污灰白色。
分布於中國的蜂猴特徵是體型較大,頭頸部灰白色調較濃,頸背和頭頂中央的棕褐色條紋狹窄而色淺,多數個體頭頂部脊紋不與眼、耳暗色環紋相連線。上下肢長短相近,掌面較寬,食指極不發達,後足拇趾發達,第2趾具長爪,其他趾均具扁甲,拇趾與第2趾可對握。尾極短,隱於毛叢中,難於見到。背部灰棕色,中央有一條褐色縱紋,在頭頂分叉延至耳端及眼周圍,在眼與耳四周形成棕色的環。腹面棕色,顏面至頸部及前肢上半部為灰棕色。後肢大腿的毛色略似腰部和臀部,外側棕黃色,內側棕灰色。小腿與足為淡灰色,掌面和蹠面略呈肉色。

棲息環境

蜂猴是夜行性和樹棲性動物。它們更喜歡樹冠較高的區域和森林邊緣,那裡的昆蟲更加豐富。它們常年居住在東南亞的熱帶和亞熱帶雨林以及半常綠雨林中。但是,由於森林砍伐和土地開發,其棲息地遭到破壞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它們被迫生活在灌木林中。該物種喜歡較大、較高的樹冠,這些樹冠較濃密,這與較高的食物豐度有關,並且具有緻密的微生境,可以保護它們免受天敵的侵害。與原始森林相比,蜂猴更喜歡較早種植的人工林,並避開樹冠淺稀的棲息地。

生活習性

蜂猴的家庭區域重疊且大小不同。它們的物種數量密度一般為每平方千米1.27-4.26隻。 這種重疊取決於競爭者的數量和它們所占據地區的棲息地質量。
蜂猴很少表現出互相攻擊性,通常生活在家庭中。儘管有些個體是孤獨生活,但大多數物種生活在社交環境中。 社會群體中沒有統治等級。它們每晚單獨或成對行走20-30米,通常睡在樹洞或茂密的植被中,有時也睡在一些樹皮上,一生中可能會占據多達60個樹洞。它們可以和其他猴種共享領地,觀察到它們與倭蜂猴在間隔數米內在同一棵樹上覓食,倭蜂猴與蜂猴是同屬動物。
蜂猴會發出高音調的哨聲用來吸引伴侶。雌性在發情期也會用尿液氣味標記吸引伴侶。嬰猴使用叫聲來引起母親的注意,並在它們的停放處給外出覓食的母親回應。它們大而立體眼睛有助於夜間活動,增加夜間視力。
該物種經常掩蓋在茂密的植被中,當受到掠食者的攻擊時,會以防禦的姿態捲起,將肘部內側的臂部腺體頂在頭上,以使臂部腺體散發著唾液。這適用於防禦的頭部,可能會產生惡臭。人類可能對該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因為它的結構類似於Fel-d1,也稱為貓過敏原。這可能對人類和其他捕食者造成過敏性休克。腕足腺分泌物中也有許多其他揮發性和半揮發性化合物,在捕食者中造成不適的影響。這些分泌物也可能起到抗寄生蟲的作用,因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蜂猴的外寄生蟲侵擾的發生率和強度極低。蜂猴的天敵包括網紋蟒、鳳頭鹰鵰和婆羅洲猩猩。
蜂猴的食性很廣,食用植物分泌物、花蜜、水果、無脊椎動物、樹皮和鳥卵。它們偏愛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分泌物,例如來自6種植物的樹脂和樹膠,冬天占日糧的94.3%,夏天占日糧的67.3%。 消耗的植物物種包括紫荊花和其他藤本植物,也經常食用欖仁。蜂猴使用其切牙的門牙在樹皮上鑿出或擦出孔來獲取分泌物。然後,用狹長的舌頭將滲出液捲入口腔。花蜜是第二種偏愛的食物,占夏季食物的22.3%。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可能存在:馬來西亞。
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及廣西部分地區。
蜂猴(孟加拉蜂猴)
蜂猴分布圖

繁殖方式

一旦雌性蜂進入發情期,它們會使用尿液標記和口哨聲來吸引該地區的雄性。雌性會間歇性地停下來並轉動頭部,以驗證雄性對雌性的來電的反應。雄性將通過嗅探雌性的尿液標記,然後在吹口哨回應並接近雌性。此時雌性會下到樹枝下並將採取交配邀請姿勢。交配後,可能會進行社交性的相互梳理毛髮或遊戲。在整個37-54天的發情期中,雌性可能會與多個雄性交配,雄性也與多個雌性交配。
蜂猴的繁殖信息沒有詳細的文獻報導。它們的近親,蜂猴屬的其他物種,全年可交配。 一旦雌性受孕,它們將在接下來的兩年內不再繁殖。每胎通常生產一個後代,但是有雙胞胎的報導。母親們懷孕176-198天,幼猴一出生就睜開眼睛並被皮毛覆蓋。雄性和雌性大約在1-1.5歲時性成熟,但是,一旦性成熟,通常還不能成功懷孕。 雌性蜂猴產第一胎的時間平均是年齡為38.8個月,而雄性成功的產仔年齡平均為50.6個月。其生育間隔為209天。幼猴在6個月時斷奶,但是母親會繼續進行護理直到性成熟。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 3.1——瀕危(EN)。

種群現狀

由於棲息地喪失和狩獵帶來的巨大壓力,該物種被列為瀕危物種,在三代間(約24年)中導致種群減少了50%以上。被獵殺的動物用於傳統藥物,以及在國際上的寵物和旅遊攝影道具貿易。蜂猴也被人類捕食肉用,它們身體的部位被用作旅遊鑰匙圈。在過去的24年中(截止2015年),棲息地的森林損失超過30%,以及在高棉等國家的一些地方由於狩獵而導致物種消失,以及對未來的持續威脅,這些都是決定該物種持續下降的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