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只斤·忙哥剌

孛兒只斤·忙哥剌:元朝首位皇帝孛兒只斤·忽必烈的第三子。元九年(1272)忽必烈將他的第三個兒子忙哥剌封為安西王,鎮守唐兀之地。至元十七年(1280)忙哥剌病亡,阿難答襲封為安西王

基本介紹

開城安西王簡介,開城安西王相府的興廢,安西王與伊斯蘭教的發展,珍貴的出土遺物,

開城安西王簡介

若非對歷史熟知或有所研究的人,誰能曉得如今看來毫不起眼的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在700多年前竟然是西北軍事、政治的中心,忽必烈之子安西王忙哥剌在此設王相府,史書謂之“西土重鎮焉”,地位曾與元上都相當。
元代開城安西王府遺址位於固原城南20公里處六盤山北段東麓的開城鎮,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子安西王忙哥剌設在六盤山地區的王相府,也是蒙元政權早期西北軍事、政治的中心。自“成吉思汗晚年征西夏,嘗置老營,即山避暑”開始,經歷蒙哥汗和忽必烈汗的征戰、駐守,於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即建元後的第二年,“乃是忙哥剌以忽必烈汗愛子開藩於此”,這裡即成為安西王忙哥剌在六盤山的府邸。
透過今天裸露的殘垣斷壁,可以追尋蒙元時期成吉思汗、蒙哥汗和忽必烈三代最高統治者經營的蹤跡。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名震寰宇,隕落六盤山;蒙哥汗率軍駐蹕,出卑可敦病亡六盤山;元政權的創建者忽必烈經營六盤山,為愛子設立開城王府,顯現了六盤山北連蒙古草原,南通川蜀的中樞地位,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由於其特殊的歷史與文物價值,被國務院於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的保護面積9.21平方公里,範圍東至銀平公路西側,西至妥家山村,南至黑刺溝村,北至羅家山村。2007年,成為中國與中亞5國政府聯合申報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捆綁申報點。

開城安西王相府的興廢

六盤山地區在蒙古汗國時期有著非常重要的軍事地位。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國號大元。建元後,他從長期的軍事活動中看到了六盤山扼守南北、東西的襟喉要衝地位,於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即建元後的第二年,封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駐守開城。因忽必烈與正後察必弘吉剌氏生有三子,長子早亡,次子真金,立為皇太子,所以忙哥剌在皇子中地位特殊,封安西王者,也僅其一支,“至元九年十月封安西王,賜魑紐金印,以京兆路為分地,駐於六盤山,置王相府,以商挺、李德輝為王相”,這是開城設立王相府之始。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冊立皇太子,“詔安西王益封秦王,別賜獸紐金印”。元朝的印紐等級是很嚴格的,宗室、駙馬等諸王唯視印紐為差別,獸紐金印為一等,螭紐金印為二等,可見安西王在諸王中的地位很高。他一藩二印,兩府並立,冬居京兆,夏徙六盤,歲以為常。
開城安西王相府在設立之初,恰逢元朝攻滅南宋的關鍵時刻,地位較為特殊。節制專事伐宋的東西兩川行樞密院,替代陝西四川行省的職能,兼領陝、甘、川等處軍政,凡軍政大事常決於開城王府,這時開城安西王相府處於興旺發達之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冬十一月,忙哥剌病亡,其妃請以子阿難答嗣位,但世祖以阿難答年幼,未嫻教訓為由,暫不允襲位。至元十七年 (公元1280年),朝廷罷王相府,並接連設立陝西、四川、甘肅等行中書省,安西開城王相府的轄境大為縮減,政治權力被大大削弱,這是開城王相府的轉折時期,此後逐步走向衰落。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八月,開城路地震,壓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餘人,王府毀於一旦,朝廷給鈔13600錠、糧44100石濟之,這次地震給王相府帶來了滅頂之災。但是,阿難答卻集聚了大量的財富,控制了四川北部及陝甘寧等西北地區的軍政大權。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成宗去世,因無嗣子,皇后卜魯罕與大臣阿忽台、伯顏等欲擁立阿難答為帝,事敗後,阿難答被擒殺。
阿難答被誅後,其子月魯帖木兒沒有襲封王位。直到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八月,月魯帖木兒才襲封王位,十二月他以反叛餘黨之罪名被流放雲南。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被誅殺。秦王按檀不花也流放海南。至此,安西王府名存俱亡,這個蒙元政權早期歷史形成的特殊產物完成了其特定的作用,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安西王忙哥剌主政時,在六盤山區開展了大規模的屯田活動,致使這裡成為元代的重點屯田區。從1278年起至1292年,譴發到此的屯田軍超過15000人。成宗繼位後,於1296年又下令“自六盤山至黃河立屯田,置軍萬人”。實際上,參與屯田的人數可能還要多,屯田的目的雖然是為了解決軍糧,但在客觀上造成了人口的流動、民族的遷徙與融合,增加了民族間的交流與團結,大量的蒙古人因此定居到了六盤山區,同時推動了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

安西王與伊斯蘭教的發展

元初,以開城王府為主的六盤山區駐紮的探馬赤軍,成份十分複雜,大多是被征服的中亞各民族,即色目人。據陶宗儀的記載,有30多個民族被稱為色目人,如回回、畏兀兒、欽察、康里等。這些被征服的民族宗教信仰比較龐雜,有佛教信仰者,有伊斯蘭教信仰者,也有也里克溫教(元人對基督教、天主教、景教徒的泛稱)信仰者。隨著統一進程的逐步完成,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進行屯田。忙哥剌雖然早年信奉佛教——其名忙哥剌一語就取梵文“幸福”之義,其子阿難答亦系梵語“喜慶”之義——但忙哥剌成年後,是否仍信佛教,或已改信回教,雖史籍沒有明白記載,但是他的親信中一定有回教徒,由西安安西王府中出土的阿拉伯數碼幻方就是實物證據。據拉施特的《史集》記載,安西王所管轄的河西一帶居民大多數為“木速蠻”——木速蠻是元代對伊斯蘭教徒的通稱。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阿難答承襲第二代安西王主政時,以開城安西王府為基地,身體力行,極力推廣宗教信仰,尤其是伊斯蘭教得到了迅速傳播。據《多桑蒙古史》記載,忙哥剌曾把長子阿難答幼時託付給一名伊斯蘭教徒篾黑帖兒·哈散·阿黑塔赤撫養,由其妻祖來哈奶大。因此“木速蠻”的信仰在他的心中已經鞏固起來,他使大部分蒙古軍士改信伊斯蘭教,史說他所率士卒有十五萬之眾,聞從而信教者居其大半。可見阿難答不僅是一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而且也是伊斯蘭教的倡導與傳播者。阿難答的行為引起了信仰佛教的大臣不滿,向皇帝鐵木耳告狀,鐵木耳聽後派人前往欲說服其皈依佛教,阿難答不從,遭到拘禁。後來,因他在所轄之地頗得民心,恐引起民怨,鐵木耳遂放其歸鎮。伊斯蘭教的盛行,為這個區域回族的形成起到了紐帶和橋樑作用,阿難答和他率領的信教部隊,經年日久,逐漸演變形成了當地的回回民族。

珍貴的出土遺物

隨著考古勘探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城安西王府顯示出了豐富的考古學文化內涵。早在1963年,在開城遺址中出土了一塊元順帝元統三年(公元1335年)的殘損石碑,從碑文內容可知,是為修葺祠廟而立,內容涉及到了元代開城職官設定和官職機構等,是研究元代開城政區建置及官職、兵制等問題的珍貴實物資料。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開城王府遺址中不斷發現元代的建築材料,以琉璃最盛,裝飾圖案有琉璃滴水龍紋、捲雲紋、忍冬紋、草葉紋、雲雷紋等,有龍首、龍角等脊飾,顏色以黃、白、綠、棕紅等為主,同時還出土了諸多生活用品。依據出土的器物和大量建築材料標本,表明當時的建築等級很高,非一般王府建築。其中,出土的兩方買地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2001年,開城墓地被發掘,該墓地處在開城村南北走向,長約3公里的山樑上,分布著幾百座墓葬,這次搶救性地發掘了73座墓葬。通過對出土人骨的鑑定,表明這裡是蒙元時期開成地區漢族和蒙古族平民的叢葬地。從出土的器物分析,如鐵鏵、鐵钁等器物和買地券上宋思義、陳子玉等漢人姓名,說明墓葬中當有主要從事農耕的漢人。而另一些器物,如頭飾、髮簪等飾物,又與內蒙古發現的元代蒙古人墓葬中的同類器物完全相同。因此,當時開城應該是漢族與蒙古族的雜居之地。2003年以來,王府遺址的考古鑽探和測繪工作順利進行,遺址的範圍、御苑、王府宮城等建築已初步探明,隨著工作的進一步展開,開城安西王府的神秘面紗將被慢慢揭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