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出處:教育大辭典
- 類型:
存天理去人慾,亦稱“窮天理,滅人慾”。理學家關於教育任務的學說。《禮記·樂記》首先將“天理”、“人慾”對舉而論:“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
「存天理,去人慾」是鑒於唐、五代以來社會動亂的歷史教訓而提出的,目的主要是通過「以理制欲」來約束統治者的貪婪欲望,自上而下來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程頤把峻宇雕牆、酒池肉林、淫酷殘忍、窮兵黷武等視為「人慾」之末,其...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但這句名言並非由朱熹發明。詳細信息 滅人慾 名言的由來 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慾”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出現,其中說道:“人化物也...
王守仁把存天理去人慾看成是致良知的關鍵,在他看來,良知即天理,因人慾之昏蔽而不見;去人慾以復天理,便是致良知。他說:“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此作聖之功也。”(《王文成公全書·答陸原靜》)“只要去...
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去人慾,存天理”。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朱熹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
“存天理去人慾”,如果明其本義,即知此說無可指摘。在宋明儒學中,“天理”既指超越無對的“理一”之理,即“天道”,也指此“理一”之理在具體事物上表現出來的“分殊”之理,即事物“所以然”和“當然”之理。就人生社會...
理學倫理思想以孔孟儒學為基礎,熔儒、佛、道的倫理思想於一爐,建立了以“理“為最高範疇,以“存天理,去人慾”為基本綱領的完備的封建倫理思想體系。它包括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兩部分的倫理思想。程朱理學倫理思想始發於邵雍、周敦頤...
他的學說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於“去人慾,存天理”,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宣揚“氣稟”說。其著作有《...
“人心”和“道心”的對立,就是“人慾”和“天理”的對立,心為人慾所蔽就會忘掉天理。所以,人們必須通過“持敬”、“集義”的修養功夫,“存天理,去人慾”,以達到“與理為一”的道德境界。二程倫理思想是宋明理學倫理思想的奠基...
注重“靜時涵養,動時省察”,終生以“存天理去人慾”為念,其學術流傳較廣,弟子眾多,形成“崇仁學派”。婁諒初到崇仁,康齋一見他的氣象而喜之曰:“學者須帶性氣。老夫聰明性緊,賢友也聰明性緊。”足見吳與弼對婁諒的好感。...
可見,他不是籠統反對人慾,只是主張滅窮奢極欲之私慾。“天理”、“人慾”問題是程朱理學倫理學的核心,也是其人性論的進一步展開,將理欲二元分立,並從主體意識的角度賦予理欲以善惡、正邪內涵,從而進一步得出了“存天理,滅人慾...
南畿論學,重教學者存天理去人慾,為省察克知實力。”進士未仕 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薛侃中進士,但是薛侃中進士以後並沒有入仕為官,據《行狀》所載“旋告歸侍母於玉山。先生既登第,自念曰:仕以行道,吾思為信。乃告...
從事於去人慾存天理,則自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自下許多間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過欲去此心之人慾,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覺之所為,則只說得學中一件事。事亦似專求諸外了。‘時習’者,‘坐如屍’,非專習坐也。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