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程頤提出的道統論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門傳授心法
- 提出者:程頤
北宋程頤提出的道統論命題。
北宋程頤提出的道統論命題。程頤說:“《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一)認為《中庸》的基本內容是講“理”,世間萬事萬物都包攝於“理”中,六合的廣大,道心的精密,無不體現著這個永恆不變的“理”。將《中庸》奉...
九序心法實際上是將立本、入門、極則的內心修持工夫具體化和步驟化。凡初受業的門徒,林兆恩“必先令其疏天矢言”,當空焚化一張啟章,啟章內容如下:三教門人(某)謹筮日齋沐介贄,啟領孔門傳授心法。於是始知吾性之善即孔子,敢不戰兢惕厲,夙夜奉行,誓發一念之誠,學不至於孔子不已也。又敢不遵守明訓...
《孔門傳授心法——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與建構》是2015年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浩。內容簡介 該書以《四書章句集注》為個案,緊扣“中國詮釋學”的核心理念,突出中國性、比較性與現代性,力爭反映出中國經典詮釋學的發展動向。作者簡介 楊浩,男,1981年生,陝西綏德人。2008年首都師範大...
心法 心法,漢語詞語,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出自《中庸》章句。詞語解釋 宋代朱熹《章句》:「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宋代蔡沈《序》:「精一執中,堯、舜、禹相授之心法也。」
《大學·中庸》是2010年吉林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典籍,由孔子弟子曾參所傳,《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典籍,由曾參所傳,子思記錄整理出來,然後傳給了孟子,於是就有了一個由孔子至曾參、子思再傳至孟子的學術脈絡系統。朱熹秉承的正是程氏兄弟的學術觀點,...
程門後學的道南學派--南劍三先生(楊時、羅從彥、李侗)皆以《中庸》為孔門傳授心法,喜以默坐澄心、反觀喜怒哀樂未發氣象為相傳指訣。他們的已發未發見解較契於呂大臨的看法,而且注重於工夫的體認和道行的踐履。按朱熹《中和舊說序》,其"中和說"歷經二次演變。一是"中和舊說",亦稱丙戌之悟。如《發自有生...
”又說:“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近代的一些學者也認為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如胡適就認為其中雖然加入了後人的某些材料,但該書大體上還是孟子以前的作品。因為從孔子到孟子儒家的人生哲學的發展應該有一個過渡階段,這個過程是從極端的倫常主義、重君權、極端實際的...
”他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闡明先聖之道,提摯綱維,開示蘊奧,沒有一本書如《中庸》這樣明白而詳盡。至於《論語》、《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話,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朱熹推崇孟子,認為孟子大賢,亞聖之次。從此孔孟並稱。朱熹...
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 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 。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第一章】『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2』道也者,不可...
《中庸》本不單獨成書,原為《禮記》中之一篇,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南宋學者朱熹將《中庸》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並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之後各朝皆以“四書”作為科舉考試出題範圍,更加凸顯了“四書”獨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後“四書”的地位已凌駕於“五經”之上,因而,...
所以程朱一派對之尤為尊崇,以為“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 (朱熹《四書集注》)。 偶也有懷疑者,如南宋的葉適在其《習學紀言序目》中就表示懷疑卻只能成為潛流。北宋徽宗年間,子思伋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追封子思為“述聖公”,以後就...
《中庸》相傳為子思所作,其中的道理非常精奧,被朱熹稱為“孔門傳授心法”,列為“四書”中的高階讀本。可以說,不讀《中庸》,就到不了儒學的高峰。可是大多數人只知道《論語》《孟子》,忽略了《大學》和《中庸》的重要性,其抽象難懂的語言也令人望而卻步。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儒學三十多年。他已經創作出版...
其中,《論語》記載孔子及其主要門弟子的言行。《孟子》記述孟子言論。大學章句中之“大學”,在大學章句開頭明確指出:“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而大學之章句,在大學章句中明言是朱熹之語。中庸章句中之中庸,在中庸章句開頭也明確指出,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
《中庸》原是《禮記》中重要的一篇,相傳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大學》也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經由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這三本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珍貴遺產,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
“傳”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而由“子思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四者合起來,代表了由孔子經過曾參、子思傳到孟子這樣一個儒家道統,而二程和自己則是這一久已中斷的道統的繼承、發揚者。他為四者分別作了注釋,對大學還區分了經傳並重新編排了章節,作為一套書同時刊行,稱...
(《中庸章句序》)並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於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程頤的說法也許有些誇張,但《中庸》的確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難...
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
慎獨二字,乃孔門傳授心法要語,故曾子子思特地拈出意者,心之所發,正是人不知而已,獨知處所,謂天人之界,聖狂之分,皆決於此。此處能慎,則道心有權而人心退聽矣。呂新吾曰,無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業。收斂到虛極敬篤,此身直與天地萬物渾合為一,所謂內不見已外不見物也。靜中無我,則私意何處...
”他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闡明先聖之道,提摯綱維,開示蘊奧,沒有一本書如《中庸》這樣明白而詳盡。 至於《論語》、《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話,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朱熹推崇孟子,認為孟子大賢,亞聖之次。從此孔孟並稱。朱熹在《...
即物而窮其理”,“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用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他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闡明先聖之道,提摯綱維,開示蘊奧,沒有一本書如《中庸》這樣明白而詳盡。至於《論語》、《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話,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
”他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闡明先聖之道,提摯綱維,開示蘊奧,沒有一本書如《中庸》這樣明白而詳盡。 至於《論語》、《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話,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朱熹推崇孟子,認為孟子大賢,亞聖之次。從此孔孟並稱。朱熹在《...
本書是以中國古籍所配漫畫,透露作者對古代先賢智慧清俊而深刻的理解。作者的作品在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總銷量逾三千萬冊。內容簡介 《中庸》原來是《禮記》中的一篇漢代儒者首先將它提出來,《中庸說》二篇。其後梁武帝著《中庸講疏》一卷,加以闡揚。宋儒二程子特加提倡,程頤認為此篇乃是孔門傳授心法的經典...
”他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闡明先聖之道,提摯綱維,開示蘊奧,沒有一本書如《中庸》這樣明白而詳盡。至於《論語》、《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話,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朱熹推崇孟子,認為孟子大賢,亞聖之次。從此孔孟並稱。朱熹...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而《大學》則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
有的是精選數句說明一個話題,還有的選句則“藏”在正文的解讀之中。圖書目錄 不再被人忽悠 天下之理無窮 世上沒有至善 六經皆史 《周易》是史書 《詩經》本是編年史 人人皆知天文 學者之患 慎男女之節 博學於文 儒者自文空疏 世日新,人彌險 聖人以人占天 天地之化 孔門傳授心法 ...
程頤認為這是“初學入德之門”的著作。朱熹認為《大學》中“經”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天下正理。朱熹認為這是“孔門傳授心法”而由“子思筆之於書以授孟子“的。 這樣,“四書“合在一起,就反映了從孔子到孟子這樣的儒家傳授...
“傳”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而由“子思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四者合起來,代表了由孔子經過曾參、子思傳到孟子這樣一個儒家道統,而二程和自己則是這一久已中斷的道統的繼承、發揚者。他為四者分別作了注釋,對大學還區分了經傳並重新編排了章節,作為一套書同時刊行,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