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序心法

九序心法

九序心法,是林兆恩獨創的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序心法
  • 創始人名林兆恩 
  • 法門特徵:修身養性 
法門簡介,修持心法,修持步驟,心法特點,

法門簡介

九序心法是由九個逐漸深化的修持程式組成,又是圍繞著“心”這一本體展開,故名“九序心法”。林兆恩將這套修持方法說是成儒家秘密心傳法門,故又稱“孔門心法”。由於九序心法第一序為“艮背”,或徑稱九序心法為“艮背心法”。九序心法在明末清初廣為流傳,且一直流傳至今,是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的重要內容。
九序心法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林兆恩經過近30年的探索和實踐才創立的。早在林兆恩初創三一教時,具有神秘色彩的“明師”就向他面授了第一序艮背法和第二序行庭法。林兆恩利用它來作為接引信徒的方便之門,他對最早的門徒黃州說:“此(艮背、行庭)獵較微權也。大道久湮,聖學難明,若不先之以心法之餘緒,小試貧且病者,與夫服藥之不效者,三氏心性之學驟而語之,誰其信之?故不得已而籍卻病以引之,俾知病而可以法愈也,始信道而可以心法造也。“從嘉靖三十年至四十二年林兆恩所撰寫的著作看,林兆恩在嘉靖四十二年以前僅限於具體運用艮背、行庭法,未能在理論上加以詳細論述。嘉靖四十三年,林兆恩著《心聖直指》,較全面地論述了艮背心法、行庭心法和虛空本體的理論,並明確指出:“始之艮背、行庭,終之本體虛空,此乃君子之所以不外心以作聖,而為有漸之學也。”九序心法的基本骨架開始形成。
九序心法
林兆恩

修持心法

萬曆七年,林兆恩著手總結修持心法,“摘錄諸拙集中要言,序而九之”,編輯成《九序摘言》篇。萬曆十一年,盧文輝奉師命輯錄《九序內景圖》,採用文字與圖解相結合的方法進一步闡釋了九序心法。至此,九序心法最終形成。林兆恩去世後,其門徒均熱衷於九序心法,雖然有一些著作問世,但只是作一些枝節上的補充,在理論上並沒有什麼發展。
由於林兆恩自始至終不肯道出授予艮背、行庭心法的“明師”的姓名,引起了後世三一教徒對九序心法的來源的種種猜測,並對林兆恩修持內功時所產生的種種奇異的生理現象加以神化。如鼓吹嘉靖四十三年,“教主紫金丹溫養未就,純陽呂祖乃顯化泉南,托為市藥,以其訣授教主門人楊質齋,之莆以語教主。教主聆之豁然。質齋竟未解其義,再復詢之,遂忘之矣,可知大道真秘密也”。萬曆十五年,“教主得訊息甚異,入而斂之,只見紫氣陶陶,澄然一片而已。出而散之,則六虛無礙,亦不知身之所以為身,神之所以為神矣。時翠湖真人有詩證曰:‘了際如如猶天地,來時不覺我之宗,金爐為空來相,摘月穿山景外風。’”。有煞有煞有其事地說:萬曆十八年,“教主已入甚深法界,其所得舍利,雖曰遍周八萬四千矣,然猶知有舍利在也,未究竟於空之地。有缽怛多尊者,乃教主往劫會中人也,嘗托翁夢龍語教主曰:‘林老乃釋迦當時遺旨,將以俟今朝復返真陽,再造乾坤,扶植人物。所以神仙往往通其竅妙,致與太虛同體,無修無證,不生不滅,到此方歸本空地,又何舍利之足雲。然而外道則以為斷,凡愚則以為死,林老殆亦不自覺焉’。又貽詩三首,以為印證。”所有這些,不外是想把九序心法的神秘化,進而披上一件神聖的外衣。
從有關文獻可以清楚看出,林兆恩在創立九序心法的過程中,深受兩個人的影響,一是前述的卓晚春,一是張三峰。
卓晚春屬於道教的哪一流派,文獻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卓晚春言行看,應屬於道教的內丹派,似與全真道關係更為密切。他不談說怪,不娶妻生兒,提倡清修苦煉,對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呂祖純陽和南五祖之一白蟾十分敬仰,曾作詩加以頌揚。據載,他“每霜天必浴於溪涘,又飲水數十甌,曰:‘漂我紫多丹也。’”“漂我紫金丹”說明了他屬於內丹派,至於“每霜天必浴於溪涘,又飲水數十甌”可能與修煉內丹時心火焦熱有關。
卓晚春對林兆恩影響較深刻的是在道教的內丹理論方面。林兆恩的三傳弟子董史承認,林兆恩的“金丹之啟自上陽(卓晚春),世又聞其語而復見其人矣”。林兆恩為了卓晚春的知遇之恩,特地“摘其遺言,拾其遺詩”,編輯成集,名曰《寤言錄》,附在自己的全集之後,儘管《寤言錄》中的卓晚春的言論只是片言隻語,帶有語錄性質,但從中仍然可以大致看出卓晚春對林兆恩九序心法的影響。

修持步驟

三一教教規明確規定,九序心法不能泄露給教外之人,即使是父母至親也不許告之,只能局限在三一教門內轉相傳授,所以教外之人對其知之甚少。筆者在莆田仙遊實地考察時,有幸蒐集到《九序要訣須知》、《卓午實義》等秘本,導師劉蕙孫先生又饋贈五十年代初從書攤上偶然得到的《九序心法內景圖》珍本,再結合《林子三教正宗統論》等有關記載,才使九序心法大明於天下成為可能。
九序心法實際上是將立本、入門、極則的內心修持工夫具體化和步驟化。凡初受業的門徒,林兆恩“必先令其疏天矢言”,當空焚化一張啟章,啟章內容如下:
三教門人(某)謹筮日齋沐介贄,啟領孔門傳授心法。於是始知吾性之善即孔子,敢不戰兢惕厲,夙夜奉行,誓發一念之誠,學不至於孔子不已也。又敢不遵守明訓,以三綱五常為日用,入孝出悌為實履,士農工商為常業,修之於家,行之於天下,以為明體適用之學也。至於義利之辨,不可不明也;沉湎之凶,不可不戒也;方剛之氣,不可不創也。嗣續綱常,固於人為最重,而淫邪之僻,亦不可不懲也。如或敗綱亂常,不忠不孝,不士不農,不工不商;義利之辨,有所未明;沉湎之凶,有所未戒;方剛之氣,有所未創;淫邪之僻,有所未懲。即是孔子罪人,將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也。為此肅啟,不勝悚栗之至。
附啟:
一.自願諸凡所授心法,惟當勤而行之,所受明訓,惟遵而守之,誓發一念之誠,真有若上帝之臨汝,更不敢稍違於終食,少離於斯離也。
二.自願日搜已過,痛自懺悔。……自今伊始,誓將以前日所為不是之事,自怨自艾,志心懺悔,更不敢有一毫自昧之心。如有不授(搜)已過,不自懺悔,抑或懺之於前,而不悔之於後。即是得罪於天,惟天鑒之。
啟章的內容一目了然,核心是儒學的綱常禮教,用林兆恩的說話,“悉皆生人之戒行,天地之常經,此教之所以立本也”。林兆恩希望通疏文和自願的形式來加強其弟子求道的心志,防止其弟子忘其本而逐其末,棄人倫而溺於心性之學。在完成所謂立本工夫的基礎上,再傳授給入門、極則工夫。他說:“既立本矣,而後方可與之以入門。自一序艮背止念,以及六序凝神媾陽,此教之所以入門也。至於七序之身天地,八序之身太虛,似為至矣,以其猶有工夫者在焉,而非其至也,然必到此地位而後方可語之極則,九序之虛空粉碎,此教之所以極則也。”
林兆恩繼承了道教內丹的基本理論,認為人的“性命”是從無形無象的太虛中來的,人始生時,“性”與“命”混而為一,?地一聲,“性命”便開始分離,演化為“精、氣、神”,即所謂“性則寄之於肉團心裡,即名曰神;命則寄於臍於腎,即名曰氣曰精”。精、氣、神各立一位,以“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的順序衍化,“性命”就會隨著人的軀體的死亡而消失。要使“性命”長存不滅,就使精、氣、神的衍化順序逆而行之,“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
因此,他主張以人身為丹爐,以精、氣、神為修煉對象,以九序心法為方便之門,循序漸進,才能使“性命”重新混合為一而復歸無形無象之太虛中,與太虛共存亡。

心法特點

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發展演變中占據著相當重要地位,它既是一咱理論體系,又是一套修身養性的實踐工夫。揭示九序心法的本質,探究其精華和糟粕,對研究者來說有很大的困難,因為九序心法數百年來秘不外傳,在既無前人的研究為依傍,又無親身實踐體會的情況下,要想全面深刻地探討九序心法,條件尚不成熟。筆者不揣淺陋,對九序心法的特點談談個人的初步看法。
一.九序心法是三教合一的內丹理論
內丹法源於傳統的行、導引等術,道教承襲了這種傳統的修身術,並加以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早在東漢時,魏伯陽著《參同契》,雖兼論內外丹,但重點是闡述內丹法。此後,有關內丹法的理論著作迭出不窮,成為道教修道成仙的途徑之一(另一途徑是外丹術)。北宋張伯端著《悟真篇》,集前代內丹理論之大成。南宋時,全真道分裂為南北二宗,南宗主先修性,北宗主先修命,各立門戶以自高。至元代末,陳致虛著《金丹大道》,綜合了南北二宗內丹法,主張性命雙修,使內丹逐漸合流。到了明代,南北二宗的內丹法不僅融合貫通,而且還吸收了儒家的修持方法,並參以佛教的禪理,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內丹理論。
九序心法可以說是明代三教合一內丹理論的典型代表。在傳授九序心法之前,要求門徒以儒家的綱常倫理實踐為立本工夫,先盡人道,再求修聖登真,類似於道教內丹法的“築基”階段。爾後才授予九序心法,從一序至七序吸收了儒家的志一動氣的原理,運用佛教的“觀想”方法,全面繼承道教內丹家的以神為用、養神煉精、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理論,順序漸進,不斷深化,以達到所謂神氣互凝,性命合一,結成陽丹,脫離生死的目的。九序的“虛空粉碎,以證極則”實際上是佛教的撒手功,與“無餘涅槃”的精神境界相仿。八序的“超出天地,以身太虛”是道教的結成陽丹向佛教的無餘涅槃的過渡。
九序心法雖然融三教修持理論和方法於一爐,但最基本的成份還是道教的內丹法。明顧仲恭指出:“龍江之學,以儒為表,以道為里,以釋為歸。”清黃宗羲也認為:“兆恩之教,儒為立本,道為入門,釋為極則。然觀其所得,結丹出神則於道之旁門為庶幾焉。”清莆田人鄭王臣在《蘭陵詩話》中更明確地指出:“其(兆恩)言金丹之訣,有九序,實與《參同契》相發明。”至於日本學者小柳司氣太所說的:“其說乃係道教七、八分,佛教二、三分,而以儒教飾其表面”,主要也是針對九序心法而言的。
當然,林兆恩並非單純抄襲道教的內丹術,而是有所創新。如艮背法的功理與道教的心腎之間的抽坎填離之法相似,但所指部位不同。內丹家多主張意守丹田,而林兆恩則主張意守艮背;內丹家陰陽之間的採取運氣時是屬於上下關係,而林兆恩則屬於前後的關係,上下與前後的區別,使得彼此間成為兩套不同的系統。又如,靜坐在道教內丹術中占據十分重要地位,林兆恩雖不反對靜坐的妙用,但更強調從心性上下功夫。否定拘泥於形式上的靜坐,主伙“靜不在坐,坐豈能靜,心一無他,是謂主敬”,主張周旋於人倫日用之間,在喧鬧繁擾、毀罵叱辱中求心靜。他說:“存養之功,亦不當專在靜坐時,須於日用動靜之際,無處不下工夫,乃無間斷尓。若存養之功,而必專在靜坐時而後可行也,則是人倫日用之間,動靜常變之頃,抑不可以為道與,殆非中庸道不可道離之意,文王純亦不已之心也。”調息運氣是修煉內丹的基本功,林兆恩反對刻意的調息和運氣,主張順其自然,貴在綿綿若存,認為:“不運氣氣自運,運氣反令氣不順”。“運其氣者,逆而逆也。氣自運者,順而逆也。”又說:“心靜則氣自運矣,而顧有在於運氣以反傷其氣乎?……心靜則息自調矣,而顧有在於調息以反爽其息乎?”林兆恩用“心靜”取代“靜坐”,用“順氣”取代“逆氣”,在道教內丹術上是頗具特色的。
二.九序心法體現了內在超越的生命觀
關於生命的來源和歸宿問題是古今中釙宗教家所津津樂道的話題。不同的宗教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基督教主伙人是上帝創造的,最後回到上帝的身邊即天堂中。道教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羽化飛升,長生不死,生活在神仙世界中去。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民間宗教白蓮教及其分支則認為人是無生老母創造的,最後要度回到“真空家鄉”中去。林兆恩對生命的來源和歸宿也頗為關切,認為人的形骸有生有滅,但主宰人的形骸的“性命”卻可以不生不滅。在他看來,“性命”來源於超越萬有的“太虛”,其特性自然也是“虛空”,所謂“我之本體,其太虛而太空者乎?惟其太虛而太空,故能運虛空”。但由於人出生後,迷於外物,失去虛空的本體,“性命”也就分離,並隨著形骸的死亡而消失。林兆恩認為,要使“性命”永生,必須依據九序心法的工夫,經由戒慎恐懼的內心省察,循序漸進,不思超越自己,逐步排除蒙散虛空本體的功名富貴、聲色臭味的欲望,進而擺脫人體形骸以及天地、太虛的束縛,使心之虛空的本體與宇宙萬有的太虛本體相契合,使“性命”回歸到不生不滅的太虛中去,這樣,“性命”就能超出形骸、天地,甚至太虛而常存不滅。所以九序心法的核心,是圍繞著恢復心之虛空本體而展開的,他說:“心也者,人之丹也,物而霾之,則心不丹。故煉丹也者,煉之無所煉,以復其心之本體,天命之性自然也。”九序心法的功能之一,是不斷超越自己,作聖修真,使生命能極高明而徹博大,盡精微而極悠久,即尋求所謂“生生不息”的“仁”。關於這一點,盧文輝在《九序摘言跋》中說得很清楚,他說:“始而艮背者,止念以求仁也;次而行庭者,立極以求仁也;又次而通關者,鍊形以求仁也。至於安土,則以艮背、行庭、通關之所得者,安於真土之中,以敦養之,敦養此仁也。猶未也,復採取天地之氣,以敦養之,而吾心一點之仁,內與外合矣。猶未也,復凝神氣穴之中,以敦養之,而吾心一點之仁,陰與陽垢矣。由是進而上之,則形骸不能囿,而吾心之仁與天地同用,而身天地矣。又進而上之,則天地不能囿,而吾心之仁,與太虛同體,而身太虛矣。又進而上之,則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虛空粉碎,方露全身,不惟身太虛,而且忘太虛。其殆仁而未始仁,未始仁而復仁之,生生化化,無窮無盡,蓋有不可得而擬議,不可得而測識者矣。”這種內在超越的生命觀與其他宗教特別是與其他民間宗教相比,是較積極的,體現其“自造性命”的主體自覺。
三.九序心法具有卻病延年的功能
林兆恩認為,作聖修真與卻病延年是相輔相成的。他說:“余之所謂去病者,蓋以去其所以害我尺寸之膚也,而身斯不病矣。余之所謂作聖者,蓋以去其穢我清明之躬也,而心斯不病矣。然去病與作聖,非有二道也。余每以體胖生色為餘緒,以少試之貧且病者,而豈有他哉?蓋欲知余之學,內有所主,庶幾得以倡明羲黃堯舜湯文周孔之道於天下萬世也。豈曰去病云乎哉?故居易行法,修身以俟,不惟不貳心於生死之際,亦且不貳心於疾病之間,以善吾生,以善吾死,而作聖之功,夕死之可,亦不外是矣。若夫大而為釋然於生死之際,而以生死累其心,小而不釋然於疾病之間,而以疾病累其心,內無所主,安能適道,殆非余之門弟子也。”
關於病因,栶林兆恩認為有兩個因素在起決定作用,一是情志是否恬淡虛無,二是氣血是否順暢。他說:“蓋以人之病,皆本於心,心病則身病,心不病則身不病。其次又在於氣,氣逆則病,順之則不病。”因此,“卻病之法在持其志,無暴其氣而已”,從情志入手,“神定而氣自順,氣順則病自除矣”。九序心法實際上也就是解決“神定”與“氣順”問題,儘管林兆恩有所避忌,後幾序比較玄虛,但總的來說他還是較注重實煉的,不作奇怪神鬼之論。用現代醫學來說,九序心法是一種要求人們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來調和氣血,平衡神經,調動和支配全身的潛在機能,以達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修身養性方法。九序心法的卻病延年功能,有關文獻多有記載,今天三一教徒也從實踐中可以肯定。當然,九序心法只能治療一般的疾病,並非像某些三一教徒鼓吹的那樣能治癒百病。
據《林子本行實錄》記載,林兆恩著《治病迂見》數十條。又據《林子門賢實錄》載,林兆恩去世後,其門徒陳聖敏編輯《卻病心法》百餘條。這兩本書均已佚失,不過陳繼儒的《燕間秘錄》收入的《養生要錄》(又名《林子卻病工夫》)可能就是上述兩本書中的一種:一、《養生要錄》中有不少“念背”療法和必須口健康發展“三教先生”的規定,如第十六“吐酸”條說:“先念背推開至腎,其於腎處想水,升上頂門,滴下心頭以洗之。”第九十二條“卻病”條說:“按臍念三教先生四個字,念則心自正,邪自遠。”“念背”和“念三教先生四個字”符合林兆恩九序心法的基本特徵。二、《養生要錄》的某些治病原理和方法與林兆恩卻病之法基本本同,發治療吐血病症,《養生要錄》的方法是:“先念背以定其神,又推開心頭,下至臍,復上至喉,如是者數遍,俾游血無所蓄聚,自吐出來。又從臍上推開,向後落大腸九曲以瀉之。其游血既吐瀉後,將腎水升上背,流心頭洗之。復兩臍看臍,念以壯氣,其沉重者光臍上念。”林兆恩治療吐血病症亦然,據《林子本行實錄》載,“若夫吐血一症,與世人相反。世人惟恐其血吐,然亦不過止留於胸膈,久則血愈雍,而大命隨之。教主則必先通其胸膈,令游血盡吐,然後培養其根源,則病無不治矣。”
可見,林兆恩以九序心法為人治病是有傳統醫學的基礎的,包含有科學的因素,後世三一教徒不明其奧妙,或故弄玄虛,竟鼓吹:“大抵人之病,醫學所不能愈者,多是冤債牽纏。教主所以能愈不藥重病者,鹹其神通普燭,教人解釋夙冤故耳。況復令洗刷往愆,作福以消其災,將功以補前過,病豈有不愈者乎?凡若此類,或害命負績,或背義辜恩,或占業平墳,或慢神咒願,種種非理不平等事,皆病痛之由,惟教主為能洞燭或解釋之。”諸如此類的說法顯然是荒誕不經的。
當然,九序心法的創立並不單純是為了“卻病延年”。林兆恩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融入九序心法之中,通過傳授達到向民眾灌輸三教合一論的目的。在九序心法的每一序,除了談內丹理論外,還隱藏著更深刻、更隱晦的思想內容。如第一序“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要求人們用“善念”來制止和排除“不善念”,以求內心的寂靜。從修鍊氣功的角度看,是符合科學道理的。但他賦予“善念”,偏離或違背則是“不善念”。又如,九序心法始終圍繞“心”這一本體展開,其最終目的“虛空本體”甚至“虛空粉碎”,就是要把人們心中的欲望都排除乾淨,恢復到如剛出生時那樣的純潔之心,這與程朱的“存天理、滅人慾”異曲同工。再如,林兆恩與以往的內丹家一樣,無法用科學的語言闡述九序心法的功理及修煉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奇異生理現象,而往往借用道家內丹派的名詞述評中來描述,有時還套用佛教的玄秘語言來表述。
總之,九序心法既有合理的核心,也不乏糟粕。應該站在現代科學的高度,發拙其精華,摒棄其糟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