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孔尚任
- 別稱:雲亭山人
- 字號:字聘之/季重
號東塘/東堂/岸堂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曲阜市
- 出生時間:1648年11月1日
- 主要作品:《桃花扇》
- 宗教信仰:道教
人物生平,早期階段,出仕創作,抑鬱離世,文學成就,戲劇,詩詞,散文,人物評價,遺蹟 遺存,遺蹟,遺存,其他遺存,作品,成就,人物軼事,孔尚任巧解康熙難,孔梅溪是孔尚任,詩作選登,五言長詩,注釋,孔林墓地,紀念郵票,
人物生平
孔尚任(1648—1718),清初著名歷史劇作家,文學家,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自幼聰敏穎慧,曾在孔孟顏曾四氏學堂接受儒家教育,成為秀才後,為衍聖公府編志修譜,受到稱賞。當清朝皇帝康熙在曲阜祭孔祀聖時,被保舉為康熙講說經義,導遊“三孔”(孔府、孔廟、孔林)。他適應了清統治者尊孔崇儒的政治需要,因而被破格擢拔,進入仕途,曾先後任職國子監博士、淮陽治河使臣、寶泉局監鑄、戶部廣東司員外郎等職。其間,孔尚任恪盡職守,清廉正直,同情民生疾苦,關心江山社稷、國家興亡。
尤可道者,是他在明清交替、改朝換代時期,曾經“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創作了不朽劇作《桃花扇》傳奇。該劇很快就蜚聲劇壇,朝野盛演不衰。《桃花扇》是描寫南明王朝興亡的歷史劇,內容宏富,蘊涵深刻,既是哀悼有明之亡的一曲輓歌,又是包含強烈民族情緒、抒發愛國思想的一曲頌歌,也是他假借優孟衣冠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探索人生理想的沉痛反思。藝術上,作者塑造了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積累了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實踐經驗。在情節結構、語言運用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傑出的藝術成就,成為清代歷史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戲曲的瑰寶。
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長生殿》被稱為“南洪北孔”,是康熙時期照耀文壇的雙星,代表了中國古代歷史劇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奇葩。同時,孔尚任又是著述等身的文學家,其詩文,同情民生疾苦,抒發興亡之感,表現仕途坎坷的抑鬱憤懣,刻畫名勝古蹟、山川風光,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而且,其哲學倫理思想在特定歷史背景中亦非恪守不變,他對士大夫文人空談誤國的批判,在客觀上對清代提倡實學的進步思潮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紀年 | 事件 |
---|---|
清順治五年(1648年) | 九月十七日,孔尚任生於曲阜。 |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 | 8歲。 入孔孟顏曾四氏學堂讀書。 |
清康熙六年(1667年) | 20歲。 於此之前,成為秀才。 |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 | 31歲。 八月,在濟南,鄉試未中。九月,游石門山,欲選勝結廬,隱居其中。隱居期間,寫成《桃花扇》初稿,而未飾其藻彩。 |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 34歲。 典田捐納國子監生。 |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 35歲。 秋,應衍聖公孔毓圻之請,出山治其夫人張氏喪。 |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 36歲。 修《孔子世家譜》。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 37歲。 修《孔子世家譜》、《闕里志》,於孔廟訓練禮生、樂舞生,監造禮樂祭器,至秋皆竣。十一月十八日,康熙於曲阜謁孔廟行祭禮,遊覽孔林,孔尚任為之講經導遊,受到稱賞。十二月初一日,接吏部授官報,授為國子監博士。 |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 38歲。 正月,進京,入國子監,為博士。二月,於國子監開壇講經。 |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 39歲。 七月,奉命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往淮揚,疏浚黃河海口。 |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 40歲。 八月,改寫《桃花扇》二稿。 |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 43歲。 二月,返京,任國子監博士。 |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 | 44歲。 秋,購得唐制胡琴小忽雷。 |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 47歲。 七月,與顧彩合作,寫成《小忽雷傳奇》。 |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 48歲。 春,遷戶部主事,任寶泉局監鑄。 |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 52歲。 六月,《桃花扇》三易其稿而書成。 |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 53歲。 三月初,晉升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三月中旬,被罷官。 |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 55歲。 暮冬,由京還鄉。 |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 60歲。 臘月,赴平陽助修《平陽府志》。 |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 65歲。 春,赴萊州助修《萊州府志》。 |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 71歲。 正月,卒於曲阜。 |
早期階段
20歲前後,孔尚任考取縣府學生員。後來參加歲考,沒有錄取。但孔尚任並沒有放棄做官的念頭,他典賣了家中田地,捐資納了一個“例監”(國子生)。31歲,他於縣北石門山,讀書著述,談古論今。在少年時代和讀書石門山時期,孔尚任已對南明興亡產生了興趣。這期間他從親友處採取軼聞,又從諸家記載中擷取史實,準備寫一部反映南明興亡的傳奇。這就是《桃花扇》創作的醞釀時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孔尚任35歲時,應衍聖公孔毓圻之請出山,修《家譜》與《闕里志》,教習禮樂子弟,採訪工師,監造禮樂祭器,為康熙帝玄燁第一次南巡祭孔活動作準備。次年康熙親自到曲阜祭孔。這是清統一全國以後第一次最引人矚目的尊孔大禮。孔尚任被選為御前講經人員,撰儒家典籍講義,在康熙面前講《大學》,又引康熙觀賞孔林“聖跡”。因講經、導覽都能稱旨,康熙破格升他為國子監博士。意外的恩榮遽然激發了他對清統治者感恩戴德之情,他一面對“不世之遭逢”受寵若驚,一面準備“犬馬圖報,期諸沒齒”,充分反映了這個局限於個人升沉知遇的儒生對新統治者的依附態度。
出仕創作
1684年康熙南巡北歸,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在御前講經,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為國子監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歲,奉命赴江南治水,歷時四載。這個時期,他的足跡幾乎踏遍南明故地,又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代遺民結為知交,接受他們的愛國思想,加深了對南明興亡歷史的認識。他積極收集素材,豐富創作《桃花扇》的構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初,孔尚任進京,正式走上仕途。當他還來不及顯現其儒學經綸的才能時,七月初,即奉命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往淮揚,協助疏浚下河海口。孔尚任本期望為朝官,意在於“清華要津”,現一旦與漁人為鄰,鷗鷺為伍,頗為失望。滯留淮揚四年,孔尚任時有遷客羈宦、浮沉苦海之感。他親見河政的險峻反覆,官吏的揮霍腐敗,人民的痛苦悲號,發而為“呻吟疾痛之聲”,成詩630餘首,編為《湖海集》。這些作品擺脫了早期宮詞和應酬、頌聖之作的不良傾向,較深切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一些認識。
淮揚一帶是明清之際政治軍事鬥爭的重要地區。在這裡,孔尚任駐足於南明江北河防之地。在揚州登梅花嶺,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過明故宮,拜明孝陵,游秦淮河,登燕子磯,他特地到棲霞山白雲庵,訪問了後來被寫進《桃花扇》的張瑤星道士。這表明,孔尚任正為《桃花扇》的創作積極進行著實地考察。這時,他還結交萃集在這些地方的明代遺民,其中有與明末政治鬥爭有密切關係,或與清政權持不合作態度的冒襄、黃雲、鄧漢儀、許承欽、龔賢、石濤,談古論今,過從密切,有時"所話朝皆換",竟秘而不為“門外人道”。淮揚四年不僅是孔尚任對現實認識的深化時期,也是創作《桃花扇》最重要的思想和素材的準備時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孔尚任回京,開始了10年京官生涯。康熙三十年(1691),孔尚任購得唐代宮廷著名樂器小忽雷。三十三年(1694),與顧彩合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傳奇《小忽雷》。作品以梁厚本購小忽雷、鄭盈盈彈小忽雷,二人終於結成夫婦的遭遇為線索,表現了一代文人的沉鬱不平,歌頌了鄭盈盈不慕富貴,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的反抗精神;作品著重描寫了帝王的昏庸、藩鎮的跋扈,權臣、宦官的專橫與傾軋,反映了唐代元和至開成之間朝政的腐敗情況。在史料的取捨上,劇本充分重視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很多人物、事件"斑斑可考";但在具體的人物(如梁厚本、鄭盈盈)關係、情節發展上,又進行著大膽的虛構。這部劇本是孔尚任在創作《桃花扇》之前的探索性成果。它為《桃花扇》的創作提供了藝術經驗。前5年,他仍做國子監博士,三十四年(1695)秋升為戶部主事,奉命在寶泉局監鑄錢幣。三十八年(1699)六月,為戶部廣東司員外郎,並寫成了《桃花扇》。一時洛陽紙貴,不僅在北京頻繁演出,“歲無虛日”,而且流傳到偏遠的地方,連“萬山中,阻絕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鶴峯縣),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職,“命薄忍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誹謗”(《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詩讚予〈桃花扇〉傳奇,依韻卻寄》),同月即罷官。這時期,雖然結束了湖海生活,但始終遭到冷遇,更無法發揮他頗為自許的管晏濟時之才。10年中,他寫了《岸堂稿》、《長留集》(與劉廷璣合著)等詩文作品,時時感嘆自己窮愁潦倒、碌碌無成。"彈指十年官尚冷,踏穿門巷是芒鞋",正是他10年宦情的概括。這些苦悶,無疑沒有擺脫個人仕途升沉變遷之感,但有些詩卻也加深了思想深度,諸如否定君王"造命",揭露官場傾軋,直指"盛世"為"濁世"之類,都表現出對康熙的所謂知遇之恩、險惡的宦海風波、現實的黑暗混濁等方面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因而,當他以東魯狂生自命,"彈鋏燕市中,獨歌不逐吠"的時候,表現出了難以抑制的激憤。罷官後,孔尚任在京賦閒兩年多,接著回鄉隱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這位享有盛譽的一代戲曲家,就在曲阜石門家中與世長辭了,年七十歲。他的作品還有和顧采合著的《小忽雷》傳奇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均傳世。
他需要依附於統治階級,對康熙皇帝有感激之情,但因為不得志,他對清廷的掌權派不滿,並逐漸對康熙的“知遇”之恩表示懷疑。他希望用世,施展才能,不羞談仕途經濟,但在濁流中仍保持著自己的情操,並且對歷史和現實有自己的見解。他時而謳歌新朝,時而懷念故國;時而攀附新貴,時而與遺民故老神交莫逆。清初複雜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以及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形成了他複雜的變化著的思想立場。這就是孔尚任從事戲曲創作時的思想狀況。
抑鬱離世
《桃花扇》脫稿後 9個月,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孔尚任以“疑案”罷官。確切原因不詳。今人從作者《放歌贈劉雨峰》“命薄忽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謗誹”等詩句及友人贈詩推測,罷官可能與《桃花扇》的內容有關。這一推論得到較廣泛的承認。但是,因為《桃花扇》歷演不衰,也沒有禁止刊行,因此也有人懷疑此說,認為疑案與《桃花扇》無關。真實的原因,有待於確鑿證據的發現。
康熙四十一年(1702)末,孔尚任帶著悲憤的心情回到家鄉,過著清苦寂寞的生活。其中,他曾往山西平陽、河南大梁、湖北武昌等地作過短期的漫遊,做過幕僚,終在抑鬱之中逝於曲阜。
文學成就
戲劇
《桃花扇》,是孔尚任隱居石門期間,草成《桃花扇》初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最後定稿,費時約20年。
詩詞
孔尚任有詩集五部:
一、《鱣堂集》。 孔尚任的友人鄧漢儀所輯《詩觀三集》 中, 於孔尚任詩前有小傳云:“尚任有《鱣堂》、《湖海》詩集。”鱣堂,即講堂。孔尚任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八日開始為國子監生員講解經義,次年七月初趕赴淮揚疏浚海口。《鱣堂集》即收錄任國子監博士講經到治河之前所寫詩篇。
二、《湖海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別集類存目》云:“尚任官國子監博士時,隨侍郎孫在豐在淮揚疏浚海口。因輯其入淮以後詩文,自編此集,故以湖海為名。”共收詩七卷,文三卷,札三卷。南京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均有介安堂十三卷本。
三、《岸堂稿》 康熙三十三年(1684年),蔣景祈收輯當時京都有名詩人之詩共十三卷,名《輦下和鳴集》。其中,選孔尚任詩61首,為《岸堂稿》一卷。岸堂,為孔尚任於北京海波巷住所書齋名,王士禛書寫,尚任因以為號。上海圖書館藏有《輦下和鳴集》康熙刊本。
四、《長留集》。 康熙年間《長留集》岱寶樓刊本扉頁題為:“曲阜孔東塘、遼海劉在園兩先生合刻,岱寶樓梓行。”吳之振序云:“聞孔、劉兩公素未謀面,僅以詩調略同,訂交水乳。甲午冬,始晤於淮上署齋,促膝三閱月,商榷風雅,欲盡搜近賢傳稿,選為《長留集》,用存真詩,而先以所自著者,易手選定,以觀旨趣之同。”該集十二卷本收尚任詩999首, 始於《湖海集》之後,終於康熙五十六年,即孔尚任歿前一年,前後凡20年。除少數詩篇與《湖海集》之詩有所重複外,凡孔尚任治河還京、京都仕宦、罷官歸隱之作,幾乎包羅殆盡。《晚晴簃詩匯》卷八十曾論及之。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兩圖書館藏有殘本。
五、《石門集》。 孔傳鐸《安懷堂文集》中,有《東塘石門詩全集序》云:“又癸未至丁酉共若干卷,曰《石門集》,是其歸田及遊覽之所作也。”即孔尚任因罷官而於康熙四十一年回鄉後至康熙五十六年去世前的詩作。
上述詩歌內容豐富多彩。 一是同情民生疾苦,抒發“呻吟疾痛之聲”(孔尚任:《與田綸霞撫軍》)。二是抒發興亡慨嘆,表現民族情緒。三是描寫清貧愁苦和仕途坎坷,抒發遭讒蒙冤的抑鬱憤懣。四是描畫名勝古蹟、山川風光,藉以抒發心中塊壘。總的看來,孔尚任詩主性情,抒發真情實感,對掃除清初擬古主義詩風有一定促進作用。
孔尚任詞作甚少。孔昭薰在《闕里孔氏詞鈔》中錄有孔尚任詞五首:《鷓鴣天》、《西江月》(平山堂懷阮亭)、《綺羅香》、《杏花天》、《沁園春》(小吟蟬琵琶)。且言孔尚任有《綽約詞》,但是世無傳本。另外,孔傳鐸所輯《同調集》中,錄有孔尚任詞二首:《錦纏道又一體》(水南莊宴集)、《落燈風》。並且指出,詞對於孔尚任來說,“非先生所長,落落數闋,姑亦輯成一卷”。
散文
孔尚任的散文, 也有一定成就。清人王源《居業堂文集》云:孔尚任“以文章博雅重於朝,羽儀當世,而孜孜好士不倦”。宗定九《湖海集序》云:“今之孔氏,以文章經濟相兼者,則唯東塘公。”
序跋。孔尚任的詩文序跋,存33篇。有《花嶼堂詩稿序》《酣漁詩序》《碧瀾堂詩序》《環翠軒詩選序》《綺青軒集序》《長留集序》《山濤詩集序》《官梅堂詩集序》《古鐵齋詩序》《平山堂雅集詩序》《近青堂詩》《古鐵齋詩序》等,孔尚任力主抒情言志,以己意為詩,且身體力行,無疑具有反對形式主義的重要意義。
方誌。孔尚任一生修過三部方誌。
一是《闕里新志》。曲阜市文管會藏有《闕里新志》清刻本,二十四卷。
二是《平陽府志》,是孔尚任罷官之後纂修的地方志。朱士嘉《中國地方志綜錄》著錄:“康熙四十七年《平陽府志》三十六卷,劉修,孔尚任纂。張克嶷跋云:郡伯劉青嶷先生乃起而纂之,事始於丁亥仲秋,脫稿於戊子季春。”孔尚任於康熙四十六年,應平陽知府劉之邀,助其修志。是年臘月,到達平陽,第二年二月,離開平陽回鄉。只在平陽住有兩個多月,主要是對《平陽府志》修改定稿。
三是《萊州府志》,是孔尚任幫助萊州知府陳謙修訂的一部志書。康熙五十一年春,聘請孔尚任和劉以貴協助纂修。中央黨校圖書館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刊《萊州府志》。
譜牒。孔尚任纂修的唯一家譜是《康熙癸亥重修孔子世家譜》。 該譜由孔子六十七代孫衍聖公孔毓圻主持修訂。具體編纂,由孔尚任負責。“開修於壬戊之秋,竣事於癸亥之冬”,是從康熙二十一年秋季開修,到康熙二十二年冬天竣工。原刊本藏於孔子奉祠官邸,曲阜市文管會圖書館藏有清刊本《康熙癸亥重修孔子世家譜》,共二十四卷,一函十冊。總計26532l字,載籍10987人。
書札。孔尚任一生,交遊廣泛,往來書札甚多。僅《孔尚任詩文集》中所收“丙寅丁卯存稿”、“戊辰存稿”、“己巳存稿”,亦即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之間的書札,就有224封之多。 今存的這些書札,或悼念友人,或品評人物、書畫、詩文,或嗟卑嘆窮抒發感慨,或訴說奔波勞碌之苦,或詢問親友近況,內容極為豐富。大都為典雅凝練、簡潔情真的文學短文。其《答端梅庵》云:“讀贈言,敲擲有聲,沉雄無敵,進乎技矣。我固莽男兒,當之氣索。”僅只24字,確乎惜墨如金。
其他著述。 孔尚任的散文中,還有少量山水遊記。其遊記並非只是模山范水,而是時而流露出建功立業或以著述傳世的志趣。有《西團記》《待漏館曉鶯堂記》《清音亭記》《山依亭記》等。至於他的人物傳記,有《木皮散客傳》《黃生傳》等。
除此之外,孔尚任還有以下作品:
一、《節序同風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七《史部時令類存目》云:“《節序同風錄》無卷數,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是書仿《荊楚歲時記》為之,以十二月為綱,而以佳辰令節分列為目,各載其風俗事宜於下,頗為詳備。然人事今古不同,方隅各異,尚任不分其時其地,比而同之,而不著其所出,未免失之餚雜,不足以為典據也。”世無刊本,濟寧市文管會藏有清抄本,未斷真偽。
二、《會心錄》。 《闕里文獻考》卷三十一《孔氏著述第十一》載:“尚任有《會心錄》四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三《子部雜家類存目》云:“是書雜采古人清言佳事,略如沈括《清夜錄》、周密《志雅堂雜抄》之例。自序云:‘不考出處,不次先後,不分體例,間有複寫者,亦懶於刪。蓋林居多暇,姑以寄意而已,非有意於著書也。’”是在隱居石門山期間所寫。世無刻本,濟寧市文管會藏清抄本,未斷真偽。
三、《魯諺》 。 與顏修來合作。《曲阜顏氏家藏尺牘》卷四有孔尚任《與顏修來》札云:“《魯諺》尚未成集,雖小道必有可觀。且當六月酷暑之夕,紅炬兩行,灑汗如雨,親家赤體秉筆,弟揮汗充副座,漏下三更,採風於臧獲僕役之人,亦闕里之勝事也。”
四、《律呂管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孔尚任有《與顏修來》札云:“弟放廢人,留心四大妙理,頗能證五行之雜。前親家教我云:‘奈天有五心,人有五臟何?’弟細心體會,亦頗能為駁語,暇當繕錄,並《律呂管見》一併承教! ”《律呂管見》寫於是年,正是孔尚任隱居石門山期間所寫。未見刻本流傳。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孔尚任所著《律呂正義》清刻本,對樂理、樂器、祭禮、樂舞等闡述甚詳,附圖多幅。疑即《律呂管見》一書之異名者。
五、《畫林雁塔》。 該書以朝代先後記載歷代畫家小傳,極為簡略。山東省博物館藏清抄本,題署:“闕里孔尚任志伊父輯,同社徐顯慶、蘇眉父,侄孔衍栻石村父校。”
六、《享金簿》。 作者述其所藏及經眼之書法、 字畫、金石彝器等物,凡157則。對該物之來歷、特點、 價值等, 皆有考證。近人鄧實、黃賓虹合輯《美術叢書》初集第七輯曾收入《享金簿》,1941年刊出。近人錢啟同據《享金簿》摘抄有關玉器記載20則,名之曰《享金簿摘抄》,收入所編《玉說薈刊》中。有1931年排印本。徐振貴主編的《孔尚任全集輯校注評》錄有全文,且予簡注(齊魯書社2004年10月版)。
佚文。序。有康熙癸亥《孔子世家譜》序、 陵墓誌序、祠廟志序、古蹟志序、祠典志序、宗族志序、學校志序、樂舞志序、土田志序、戶役志序、著述志序、風俗志序、物產志序、折柳小引、盟鷗草序等。
題。有 詩人宗梅岑小像、居易堂文集題後。
跋。有 康熙癸亥孔子世家譜跋、 孔貞瑄直省縮地歌跋詞。
記。有 修創棲靈寺記、明大名兵備道副使贈都察院右都御使忠烈朱公專祠記、孔顏曾孟四氏學教授升例碑記、水鏡齋記、游東萊景物記。
傳。有敕褒節孝朱氏傳、敕表節孝陸氏傳。
說。有 至聖圖說。
疏。有 乞賜襲封疏稿。
墓志銘。有 皇清敕封承德郎戶部江南清吏司主事雪谷先生暨元配、路安人合葬墓志銘。
墓表。有 授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司郎中顏公墓表。
信札。有 致孔貞璨四封、 寄青溝和尚書。
詩。有 甲子仲冬聖駕幸魯恭紀闕里禮成以儒生獲侍經筵紀盛排律一章、 長安雪後寄懷拙庵大師二首、 望大澤山、 瑞蓮亭太守陳謙招飲、 同太守陳謙、郡丞靳治荊過甘觀察國璧署內步韻一首、 甘觀察署中百可亭晚作二首、 水鏡齋北窗臨池晚飲一首等。
佚著。有 聖門樂志、 續古宮詞。
魯諺。有 節序同風錄、 會心錄等。
人物評價
清人劉廷璣說:“海內之重東塘者,不僅詩也。即以詩言,而《湖海》、《岸堂》、《石門》諸集,盈尺等身,亦洋洋乎當代之大家矣。”(《長留集序》)
遺蹟 遺存
遺蹟
孔尚任故居。 孔尚任家有宅院四處,其一在曲阜城裡五馬祠街路北。青磚灰瓦瓦房,一進三出院落,“客廳後,綠竹可愛”(孔尚任:《木皮散客傳》),距孔府、孔廟僅半里之地, 是謂孔尚任祖父所居之地。他在37歲之前,除曾在石門山隱居著書4年之外,也經常住於此處。所住房舍,今已不存,遺址處已為旅舍。其二,在苗孔村,位於曲阜城西二里處。《乾隆曲阜縣誌》卷五十一《古蹟二》載:“長松亭在苗孔村。明孔貞璠別墅中,有長松一株,作亭臨之。”又,孔尚任《闕里新志》卷六《名勝》四《居停》八亦載“長松亭,在城西苗孔村內,明孝義先生孔貞璠別業也。有古松一株,本高數丈,怪藤修竹掩映池館,芍藥半畝,槿蘺一帶中有長松亭,為文人觴詠之所”。今亭、樹均已不存,遺址處已為工廠。其三,在曲阜東南20里處的湖上村,村東頭路南。原為孔子五十五代孫孔克中任曲阜令時所買,瓦房獨院。舊房已經翻修,尚有北房四間,廂房六間。今為孔尚任十世孫孔慶霖所住。其四,在曲阜城北24里外尚莊,孔克中所置。舊院處蓋有新房,為孔尚任後人所住。
石門草堂。即石門山孤雲草堂,是孔尚任隱居讀書著述之處。石門山在曲阜城東北50里處。史稱少昊氏都於曲阜,葬於雲陽,故此山古稱雲山。因山有二峰對峙,狀如石門,又名石門山。山多洞壑,以及清泉佳木,風景優美,故跡甚多。相傳古之晨門吏曾經於此隱居。唐人張叔明也曾卜宅其麓。詩聖杜甫於此訪問過張氏,寫有《訪張氏隱居詩》 、 《與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詩》。詩仙李白也曾游過此山,寫有《魯城東石門送杜甫詩》。山上還有孔子學《易》之處,子路宿於石門之處等名勝古蹟。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十二日,孔尚任約集族弟孔莓垣、孔敬思同游石門山,為其景色吸引,便灑酒為盟,決定於此隱居。山有小魯峰、玉筍峰、虎峰、摩青峰、涵峰等十四峰。其中,山之右側主峰,名為涵峰,海拔406米,青翠聳削,石面孤懸,猶如巨掌,昔人讀書之屋正是建此巨石之上,但已破舊不堪。於是,孔尚任將此書屋重新修葺,建成孤雲草堂三間,安置木榻布簾,茗碗爐香,隱居讀書。孔尚任於此住有4年之久。 此後,孤雲草堂日漸傾頹。曲阜解放時,已只剩斷牆敗瓦。新中國成立後,封山育林,石門山受到保護。改革開放以來,石門山中水雪洞、蟠龍洞、石門月霽等二十四景,泉清林蔥,已成為旅遊勝地。1992年國家林業部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孤雲草堂”也已在原址重新修復,並建有“孔尚任展覽室”,展有孔尚任塑像、孔尚任著述、孔尚任研究資料等。
孔尚任墓。孔尚任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上元前,卒於家,葬於曲阜孔林內環林道北側。墓高約3米,直徑約6米。墓兩側各有古柞一棵。其子孔衍譜、孔衍志為其墓前立碑一幢。 石碑高3.6米,寬0.93米,雕龍碑頭上書“大清”二字,碑文為“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由“賜進士出身誥受奉直大夫,原任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督理營田、 兼理軍務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年家眷侄陳世倌拜題” ,下署“雍正十三年歲次乙卯四月穀旦”,均為楷書。碑前設石供案。
遺存
由於孔尚任逝後家道衰落等原因,與其有關的文物保存至今的並不多,主要有小忽雷等。
小忽雷。孔尚任遺存的文物中, 最主要的是唐代樂器小忽雷。 這原是唐人韓於建中二年(781年)製成,獻於唐德宗李适,因而保存在內府的。唐元和九年(814年),發生了李訓、鄭注之亂,小忽雷流落民間。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孔尚任在京都從一舉子手中購得此器,並作有《詠小忽雷》絕句二首,鐫於小忽雷牙軫之上,且因此寫有《小忽雷傳奇》。 孔尚任去世之後,小忽雷落入太守孔泗源手中。桂馥(1736—1805)《小忽雷記》云:“民部既歿,其子攜以入都,遺於道左。王觀察斗南得之,贈孔太守泗源。”記中所說孔泗源得到小忽雷,不詳何年,當是孔尚任逝世後數十年之事了。
爾後,小忽雷輾轉傳入劉燕庭之手。《小忽雷傳奇》後附《劉燕庭農部自記》云:“唐小忽雷……後歸長白繼蓮龕方伯,攜至秣陵。余訪之,未獲睹也。時方伯輒許相贈,旋又移節桂林。蓋三年於茲矣。今夏,函致,贈余媵以岸堂傳奇一冊,余屬南叔拓其形,裝池為幀,並補原敘一通於幀端,且以詩志之,屬同好和焉。時嘉慶庚辰七月中元日也。東武劉喜海燕庭父書於都門黃華坊嘉蔭簃。”由此可知,劉燕庭是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得到小忽雷的,距孔尚任逝世已經102年了。 “其後,燕庭嫁女於華陽卓氏,用作妝奩。宣統二年,劉蔥石(世珩)連器帶譜,從卓家購得,拿精校刻出,編為暖紅室傳奇匯刻之第二十四種。”(梁啓超:《桃花扇著者略歷及其他著作》)可知劉世珩得到小忽雷是在1910年,距孔尚任逝世已經將近200年了。
小忽雷現存於故宮博物院古樂器部。狀如琵琶,長0.65米,龍頭瓠體,木色紫黝,堅如金石。龍首鳳臆,腹蒙蟒皮。兩弦穿其下,各入龍口,一珠中含。項下刻有“小忽雷”三篆字,項後刻有正書“臣手制恭獻建中辛酉春”十一字。龍首之下,有二牙軫,鐫有尚任二詩,一曰:“古塞春風遠,空營夜月高。將軍多少恨?須是問檀槽。”一曰:“中丞唐女部,手底舊雙弦。內府歌筵罷,淒涼九百年。”彈之,其聲忽忽如雷。大忽雷也存於故宮博物院,與小忽雷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其他遺存
孔尚任去世之後,家道愈加衰落,因而遺存文物甚少。最寶貴的是刻印《桃花扇》的木製原版, 足有十拉車之多, 以及舊書兩箱,可惜160-1970年代被視為“四舊”燒掉。存者有:
一是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封贈孔尚任及其妻秦氏詔書,存濟寧市文物局。
二是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封贈孔尚任父母詔書,存濟寧市文物局。
三是孔尚任遺墨: 孔尚任手書《會心錄》、孔尚任手書張繼詩、孔尚任手書大痴山水題字、孔尚任手書《明大名兵備道朱公專祠記》、孔尚任手書《評志操》批語。(以上存濟寧文物局)、孔尚任手書《孔貞選墓碑》(現存曲阜孔林)、孔尚任手書《孔貞綋墓碑》(存曲阜孔林)
四是尚任用過的一方硯台,一個筆筒,一張大理石桌,一個手抄《八卦冊》,存濟寧市文物局。
作品
成就
當時的清都北京,戲曲演出極為繁盛。孔尚任在公餘致力於戲曲創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與顧采合作的《小忽雷傳奇》在景雲部演出,頗得觀眾讚許。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經過他十餘年苦心創作的傳奇劇《桃花扇》脫稿。該劇以復社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和觀眾。王公顯貴爭相傳抄,清宮內廷與著名崑曲班社競相演出,一時轟動了京城。康熙皇帝派人向他索取了《桃花扇》稿本。當時與《長生殿》作者洪升有“南洪北孔”之稱。第二年春天,他因一件疑案被罷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歸時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講《講語》受到褒獎,被任命為國子監博士。於是他便抱著儒家的政治理想,開始了仕宦生活,還寫了一篇《出山異數記》,表示他對清朝的感激涕零。但僅僅過了一年,他便在出差淮陽疏浚黃河海口時,接觸到黑暗的社會現實,逐漸認識到吏治的腐敗。回京後,他雖繼任國子監博士等官,卻主要以讀書和搜藏古物來填補閒散的生活;以戲曲、詩歌的創作來抒發抑鬱的胸懷。《桃花扇》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最後脫稿的。《桃花扇》貫注了孔尚任畢生的精力,他說:“予未仕時,每擬作此傳奇,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寤歌之餘,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然獨好夸於密友曰:‘吾有《桃花扇》傳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長安,與僚輩飲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治河期間,他住在泰州,也曾從事劇本的創作。《小說枝談·桃花扇》引《脞語》說:“孔東塘尚任隨孫司空在豐勘里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棗園中,時譜桃花扇未畢,更闌按拍,歌聲嗚嗚,每一出成,輒邀映碧共賞。”他自己和朋友也有同樣的記載。同時,他結識了冒辟疆、鄧孝威、杜浚、僧石濤等遺民,得到了不少遺聞和史料,為《桃花扇》的最後定稿做了充分的準備。回京以後,又經過十年慘澹經營和三次易稿,才在康熙三十八年成書,次年因文字禍罷官。二年後,他懷著依戀和激憤的心情離京回鄉。“揮淚酬知己,歌騷問上天。真嫌芳草穢,未信美人妍”(《留別王阮亭先生》);“詩人不是無情客,戀闕懷鄉一例心”(《出彰義門》):便是他當時心情的自白。晚年曾幾次出遊,景況頗為蕭條。
孔尚任的戲劇作品除《桃花扇》外,還家和顧彩合撰的《小忽雷》傳奇。小忽雷是唐代宮中的樂器,段安節《樂府雜錄》載有善彈小忽雷的唐宮女鄭中丞因忤旨“賜”死,為宰相權德輿的舊吏梁厚本所救結為夫婦的傳說。《小忽雷》傳奇即以此為藍本,並牽入當時著名文人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生活,描寫了文士和宦官的鬥爭,主題結構都和《桃花扇》類似,但它的現實意義和藝術成就都遠不及《桃花扇》。
人物軼事
孔尚任巧解康熙難
山東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寫的。令人奇怪的是,墓碑前建有一道不倫不類的矮牆,還將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聖文宣乾”,“王”字的底下一橫看不見了。對於建這樣一道牆有一個故事: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豬、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擺好,地上黃氈也已鋪就,香霧裊裊,燭光晃晃,一切都已準備停當。這時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後,準備祭祀。當康熙走到孔子墓前準備跪拜時,發現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墓”,便尷尬地站在那裡,接著,祭祀的鼓樂奏起,康熙帝皺了皺眉,仍站著不拜,眾人全都愣住了。這時,《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來,皇帝是只拜師不拜王的。於是他便馬上叫人拿來一匹黃綢,把碑文中的“文宣王”蓋住,並添上“先師”兩字,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帝一看,馬上開始祭拜。這個充滿厚黑態度的啞謎就這樣傳了下來,為了不再出現類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這道矮牆了。
孔梅溪是孔尚任
東魯孔梅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桃花扇》的作者東魯孔尚任。孔梅溪是不是孔尚任呢?我們來看一下孔尚任能不能接觸到《紅樓夢》的稿本。
孔尚任康熙二十五年(1686)七月,奉命隨工部侍郎孫載灃去淮楊,治理長江入海口,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才回到北京。其間,他結識了明朝遺老冒辟疆等人,在南京等地遊覽觀光,收集秦淮八艷之一李香君和復社名士侯方域的資料,作為創作《桃花扇》的素材。孔尚任可能在此時認識了吳偉業的好友尤侗、嚴繩孫及曹寅等人,看到了吳偉業的一百二十回本的《紅樓夢》。此時吳偉業已逝去,已將《情憎錄》改名為《紅樓夢》。孔尚任同尤侗、曹寅、嚴繩孫等都有反清復明的思想,看到稿本之後認為書名改為《風月寶鑑》為好。他還將《紅樓夢》第五回的十二首曲子進行了填詞。在“終生誤”曲子後面甲戌本有眉批:“語句潑撒,不負自創北曲”。雖然《桃花扇》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才脫稿。此批批在康熙甲戌年(1694)之後,此時孔尚任的填曲才華已被當時社會所公認,有“自創北曲”的聲譽,與洪昇南曲齊名。明清傳奇以南曲為多,《紅樓夢》獨用北曲,不能不說與孔尚任有關。從此批中可知孔尚任不但題寫了書名,還填了曲。孔尚任治水的時間為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八年(1689),嚴繩孫增刪《紅樓夢》定稿的時間為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正是嚴繩孫增刪《紅樓夢》的時間範圍之內。孔尚任還對文本進行了評批。我們只能見到一條批語,第十三回有梅溪批語一條:“不必看完,見此二句即欲墮淚。梅溪”。
從上述分析孔尚任是孔梅溪與《紅樓夢》的成書時間相合,與批語相合。孔尚任又有機會接觸到《紅樓夢》,故可定孔梅溪為孔尚任化名。
詩作選登
五言長詩
康熙四十年(1701)臘月,孔尚任受邀去張府赴宴,酒酣耳熱之際,張勄出示了他珍藏多年的一方名叫“多福硯”的硯台。孔尚任不禁反覆把玩愛不釋手,及至酒醒,便奮筆疾書作五言長詩一首以記之:
斗室溫如春,臘酒排拇戰。
卒歲無褐人,翻憶蒲輪扇。
解酲索葛花,鎮熱得石片。
主人鄭重言,石名多福硯。
請觀母蝠形,張翅筋脈見。
小蝠附乳稠,蝠蝠形略變。
何年風雨飛,出海成石燕?
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
一硯供二賢,先後荷殊眷。
厘祝非巫辭,確信天與善。
予待平州顏,恍睹華東面。
前身傳後身,硯比唐虞禪。
奇合百年珍,一日摩挲遍。
予雖鑑古多,驚此雙眸眩。
愛玩酒力消,請君重張宴。
注釋
此詩題為《張敬止中丞招飲日涉園之斗室,醉後觀多福硯,為張華東先生故物,感其天合之奇,賦以識之》。
此詩的前三句寫飲酒的場面和詩人醉酒的情景。拇戰,就是猜拳,酒令的一種。褐,本指粗毛布,引申為粗布衣服,無褐,就是沒有禦寒的衣服,形容生活貧困艱辛。《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是指詩人居留北京期間生活貧困潦倒的境況。酒逢知己,詩人不禁喝得酩酊大醉渾身燥熱,而向主人索要解酒的葛花,而主人卻給他拿來了一塊石片讓他“鎮熱”。
接下來詩人寫到,“主人鄭重言,石名多福硯”。主人鄭重地告訴孔先生,這可不是一塊一般的石片啊,這可是一塊精雕細刻而成的硯台,名叫“多蝠硯”。你看,這石片上精美的圖案多像展翅欲飛的蝙蝠,母蝠翅膀上的筋脈清晰可見,而母蝠翅膀下的小蝠卻緊偎母懷,戀戀不捨。張勄給詩人拿出來的就是一塊用蝙蝠石製成的硯台。蝙蝠石,又名燕子石,因其化石蟲體形如飛燕,故稱燕子石。詩人看到這精美的圖案,又聽到主人的介紹,不禁把那些蝙蝠一樣的圖案想像成了從海底凌空飛來的石燕,“何年風雨飛,出海成石燕”?你們是什麼時候從海底飛上來的,在這冰冷的石頭之上變成了一隻只翻飛的石燕,定格了你們那美麗的瞬間?
接下來,詩人寫出了這塊多福硯的來歷。從“張家兩中丞”並結合下面的“予待平州顏,恍睹華東面”,我們可以知道,這“兩中丞”一是指主人張勄,二是指張延登。清代一般稱巡撫為中丞,張勄是遼陽人,曾做過浙江巡撫,而遼陽一帶古稱平州,因此稱張勄為“張中丞”亦稱“張平州”。 “一硯供二賢,先後荷殊眷……前身傳後身,硯比唐虞禪”,這塊多福硯曾先後為“二賢”張華東和張平州的愛物,從張華東手裡傳到張平州手裡,就像是堯把帝位禪讓給舜一樣。這裡,詩人不僅僅是對多福硯的讚美,更是對二張的大力褒揚。
此詩的前三句寫飲酒的場面和詩人醉酒的情景。拇戰,就是猜拳,酒令的一種。褐,本指粗毛布,引申為粗布衣服,無褐,就是沒有禦寒的衣服,形容生活貧困艱辛。《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是指詩人居留北京期間生活貧困潦倒的境況。酒逢知己,詩人不禁喝得酩酊大醉渾身燥熱,而向主人索要解酒的葛花,而主人卻給他拿來了一塊石片讓他“鎮熱”。
接下來詩人寫到,“主人鄭重言,石名多福硯”。主人鄭重地告訴孔先生,這可不是一塊一般的石片啊,這可是一塊精雕細刻而成的硯台,名叫“多蝠硯”。你看,這石片上精美的圖案多像展翅欲飛的蝙蝠,母蝠翅膀上的筋脈清晰可見,而母蝠翅膀下的小蝠卻緊偎母懷,戀戀不捨。張勄給詩人拿出來的就是一塊用蝙蝠石製成的硯台。蝙蝠石,又名燕子石,因其化石蟲體形如飛燕,故稱燕子石。詩人看到這精美的圖案,又聽到主人的介紹,不禁把那些蝙蝠一樣的圖案想像成了從海底凌空飛來的石燕,“何年風雨飛,出海成石燕”?你們是什麼時候從海底飛上來的,在這冰冷的石頭之上變成了一隻只翻飛的石燕,定格了你們那美麗的瞬間?
接下來,詩人寫出了這塊多福硯的來歷。從“張家兩中丞”並結合下面的“予待平州顏,恍睹華東面”,我們可以知道,這“兩中丞”一是指主人張勄,二是指張延登。清代一般稱巡撫為中丞,張勄是遼陽人,曾做過浙江巡撫,而遼陽一帶古稱平州,因此稱張勄為“張中丞”亦稱“張平州”。 “一硯供二賢,先後荷殊眷……前身傳後身,硯比唐虞禪”,這塊多福硯曾先後為“二賢”張華東和張平州的愛物,從張華東手裡傳到張平州手裡,就像是堯把帝位禪讓給舜一樣。這裡,詩人不僅僅是對多福硯的讚美,更是對二張的大力褒揚。
孔林墓地
孔尚任墓,在孔林東北角,有墓碑,立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刻'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
紀念郵票
2015年4月4日我國發行《中國古代文學家(四)》郵票,其中第5枚就是孔尚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