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善教與放達》是一部連載中的中短篇類輕小說,作者是史遇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子的善教與放達
- 作者:史遇春
- 類型:中短篇
- 連載狀態:連載中
內容簡介
作品目錄
- 陳蔡之厄一
- 陳蔡之厄二
- 陳蔡之厄三
《孔子的善教與放達》是一部連載中的中短篇類輕小說,作者是史遇春。
《孔子的善教與放達》是一部連載中的中短篇類輕小說,作者是史遇春。內容簡介說起陳蔡之厄,世人大約會出於兩種情懷而對孔子產生悲憫之情。這兩種情懷,一種是因敬仰先生的師範之風、聖賢之行而生的不忍;一種是以己度人因害怕窮困飢餓、...
簡析:本篇選自《孔子家語》,記載了孔子與子路最初相見時的一段對話,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面對子路的疑惑和反問,孔子因利勢導,語言簡明而深入地糾正了子路的觀點,讓人無可辯駁。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謂由此可見一斑。寓意:人不能光憑天資,...
《孔子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記卷四十七》。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學習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與知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世家》為司馬遷《史記》中之一篇,詳細地記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重要文獻之一。原文 《史記·孔子...
他的“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精神,是我國教育史上寶貴的傳統。3.孔子的教育目的。在這一章中,作者明確指出“孔子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士,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士成為他理想的人才,……從而改善春秋以來‘天下無道’的局面,以實現他的理想社會。”作者認為,“聖人”和“君子”是孔子所認為的理想人才,...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註:“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並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
《孔子適陳》是一個古詩文。講述孔子適陳途中遇二女採桑,得穿珠之法,後遭陳蔡圍困,糧絕七日,與子路、子貢、顏回論道,堅持推行己志。內容簡介 孔子去衛適陳,途中見二女採桑。子曰:“南枝窈窕北枝長。” 答曰:“夫子游陳必絕糧。九曲明珠穿不得,著來問我採桑娘。”夫子至陳,大夫發兵圍之,令穿九曲...
”可知孔子之教顯然是:以刑法治國,畢竟不如德教治國盡美盡善。漢儒家之主張,未嘗不是。第二,直欲以禮代律,以春秋斷事。《鹽鐵論》卷十《刑德》對以春秋斷獄,批評如下:“《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誅心之論,即春秋之義也。春秋所謂心,全依宗法及身份...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
可見無論是孔子和孟子,都對人性裡面惡的一面是有所注意的,因而不可能說人性本善。傅教授強調,其實孔孟真實的理念應該是人性向善,嚮往、並往善的方向努力。那么什麼是善呢,傅教授認為,儒家所謂的善,是自己和別人適當關係的實現。西方哲學曾經一度把個體抬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是個性膨脹的結果就是自我和他人...
徐英認為政治有不得不然的「勢」和不可使知之的原因,而非所謂愚民,這段引文為孔子的名聲作了辯護。(5)1944年,郭沫若《十批判書》說:「為政總要教民,這是一個基本原則。『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和後起的道家法家的愚民政策是根本不...
孔子、孟子在修身與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範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也就是說更多地寄希望於人的本性的自覺。所以,孔子竭力強調“克己”、“修身”(《憲問》)、“為仁由己”等。而孟子則以“性善”為根據,認為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
孟子與易學的淵源,杭辛齋有獨到認識,他說“孟子繼孔子之後,七篇之首,即揭明仁義大旨,而歸體於性善及經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及繼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見孟子之不知《易》哉!”此其二;“思孟學派”對孔子的易學思想又有發明。《易經》號稱帝王之學。《易經》解決了大易的問題醫國,《黃帝內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後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共有七篇傳世,分別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了“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
孔子輔佐魯國,齊國人擔心魯國強大,將來會稱霸。於是挑選經過調教的美女八十人,穿上華麗的衣服,能歌善舞,儀容如璣似玉。還有文秀好馬四十乘,贈送給魯國國君。齊國使臣在魯國國都城牆南面的高門外面,陳列女子樂隊文工團,文繡好馬。魯國執政季桓子再三的微服前往觀看,打算要接受齊國的饋贈。季桓子報告魯國國君,在...
《子路問學》選自《孔子家語》,記載了孔子與子路最初相見時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體會到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擅長因勢利導,將對方的話加以引申,通過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清了道理。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謂由此可見一斑。原文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作品賞析 孔子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古時一般學習三年為一個階段,此後便可做官。對本章另有一種解釋,認為“學了三年還達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閱讀本章。8.13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
孔子對子產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當具有子產的這四種道德。【原文】5·17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注釋】(1)晏平仲:齊國的賢大夫,名嬰。《史記》卷六十二有他的傳。“平”是他的諡號。(2)久而敬之:“之”在這裡指代晏平仲。【譯文】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朋友...
人不僅要有孝心,同時必須在行動中落實,因此學長寫下:“要讓自己從德性上、從靈性上提升,從而兼善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每個人的生命運勢各有安排,唯有勇氣才能活出生命的光彩,但這個勇不是暴虎馮河的匹夫之勇,而是仁智圓滿的真勇。書中也舉出孔子提到三達德的時候,勇都在仁智之後,從這些即可...
仁從積極方面說就是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消極方面說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忠恕)。孔子的思想是春秋時期民本思想的新發展,適應當時奴隸的解放和各族各國交往的擴大和深入,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當然,孔子的仁並不是平等的愛,而是有差等的愛。孔子的仁與禮兩個概念是相互制約...
應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負扆而立,諸侯趨走堂下。當是時也,夫又誰為恭矣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孰謂周公儉哉!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至泛而...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這種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於...
”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曰:“三皇③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④者,聖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⑤焉。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歟?真不聖歟?”...
《學記》對中國教育史,也是對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貢獻還在於它首次提出了長善救失、臧息相輔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以來倡導的啟發誘導,即善喻的教學原則。長善救失原則:《學記》指出在四個方面的缺點或失誤,或貪多嚼不爛;或知識面太窄,片面專精;或避重就輕;或淺嘗輒止,畏難而退。這四種缺點是...
另外,透過孔子與孟子的若干直捷明白的命題,與《中庸》 《易傳》等整理後的文字,也提出了儒學理論中的形上學思想部份。簡言之,《論語》標出聖人境界的理想,《孟子》說出修養功夫哲學及性善主張的人性論觀點,《中庸》明確化天道有德的德性本體論思想,《易傳》即基於論孟庸的德性思想而建構儒學的宇宙論世界觀。
子張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他的特長是明顯的,學業也是有成就的,因而影響也是不小的。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可以看出如下幾點。首先,子張的性格開朗,為人豁達,且有善於廣交朋友等的特點,這對後世是有一定影響的。如《後漢書》雲:“蓋孔子稱‘上交不謅,下交不默’,又曰:‘晏平仲善與人交,子夏之門人亦問交...
1、提出性善論,進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學基礎。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強調人人都能達到“仁”的主觀因素,“人人皆可為堯舜”,從而提出人的本質是性善的理論。人性是天賦的,孝的善德當然也是天賦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備的。2、親親原則的建立,使孝悌成為五倫的核心。“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孟子·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