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問學

子路問學

《子路問學》選自《孔子家語》,記載了孔子與子路最初相見時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體會到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擅長因勢利導,將對方的話加以引申,通過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清了道理。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謂由此可見一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路問學
  • 類型:歷史典故
  • 年代:春秋
  • 人物:子路、孔子
原文,譯文,解析,賞析,

原文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何學之為?”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益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命。”
子路問學

譯文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道:“你愛好什麼?”子路回答說:“喜好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誰能比得上呢?”子路說:“學習難道有好處嗎?”孔子說:“君王沒有遇到敢於進諫的大臣就會犯過錯,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沒有能夠教會自己的朋友就會聽不到正確的意見和建議。驅趕狂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丟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經過繩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們接受直言規勸就會通達;從師學習,重視發問,哪有不順利成功的!”子路說:“南山出產竹子,不經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來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為什麼要學習呢?”孔子說:“把箭的末端裝上羽毛,把箭頭磨得更加鋒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嗎?”子路施禮道:“感謝你的指教。”

解析

1.豈:同“其”,代詞,相當於“誰”。
2.豈:表示反詰語氣,相當於“難道”。
3.釋:放;策:馬鞭子。
4.檠:(qíng)矯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對,引申為“丟棄”。
5.諫:直言規勸,批評;聖:通達,明智。
6.受學:從師學習;重:重視,注重。
7.揉同“糅”,用熨木,通過人力加工,把曲的變直,直的變曲。
8.犀革:犀牛的皮製品。
9.括:箭的末端;羽:作動詞用,即用羽毛裝飾。
10.鏃:(zú):箭頭;礪:磨刀石,作動詞用,即磨礪。 敬:感謝;命:弔問之詞。
11.益:好處,益處
12.益:更加
13.及:達到,夠了

賞析

1.孔子的談話善於運用比喻說理。
2.子路 和孔子談論的焦點是學習的勤奮是否重要。
3. 子路認為有天賦就不用學習,而孔子認為即使再有天賦也要勤加學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