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印心

論語印心

《論語印心》是尹建維先生積數十年功力對《論語》的章句反覆琢磨,加之職場的磨練,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的體悟,因此讀來不會索然無味,反而對《論語》有豁然開朗的明白樂趣。讀者可作為研究《論語》參考,亦可作為尋求人生目標的生命之書展讀。《論語印心》一書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達,“鈔”是用白話發揮“疏”,並且強調《論語》智慧的套用。《論語印心》不作章句解釋,因為解釋章句的工具書太多,了解章句是每個要學習《論語》的人的基本功。《論語印心》只以前面說的三個宗旨,專注在經意上發揮,讓讀者更深入體會。《論語印心》一書有三個特色:以經解經、孔老會通、時代套用。《論語印心》以《論語》接人,視《論語》為立身、立世、開慧之善器。

基本介紹

  • 書名:論語印心
  •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 頁數:370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愛智達人
  • 作者:尹建維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111962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尹建維先生曾師從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是目前國內唯一具有國際化管理背景的《論語》專家.
《論語印心》遵循以經解經的思路,儒釋道會通.
《論語印心》以孔子之言解釋孔子之語,再現《論語》之樂,重拾中華文化自尊.
尹建維先生力求將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踐行於企業管理及個人修行成長中,是企業文化和轉型,以及個人修行最好的推手.

作者簡介

尹建維,祖籍湖南,1951 年生於台灣,1973 年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電機系.1978年赴美進修,得州理工大學電機碩士畢業後,加入得州儀器公司達拉斯總部,於2009 年初退休.
尹建維先生自幼即好思考,對精神文化甚有興趣.於1976~1978年間,至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家塾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頗有心得.幾十年來,深入研習《論語》、《道德經》,用《四書》以經解經,將孔子思想完整呈現,連通孔子、老子,自正、反面互為表里、互相注釋。近年來,尹建維先生頻繁於內地、台灣的企業、高校進行演講、授課,深受企業、社會和年輕人的歡迎,是國內唯一具有國際化管理背景的《論語》專家.尹建維先生深信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可以套用在現代企業管理和日常生活中,並且主張“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治學理念, 堅持將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踐行於企業管理及個人修行成長中,是企業文化和轉型,以及個人修行最好的推手.

生命的導師----記我眼中的尹建維先生

有些中國人越看越像美國人;而他,一個華裔美國人,卻越看越像傳統的中國人。
當眾多青年學子嚮往美國、希望在美國留學工作之時,他卻說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中國的未來不在城市,而在農村。
當許多國人崇尚、享受美式生活之時,他的生活方式,卻像一個古代中國的苦行僧。
當大部分人退休之後,過上輕鬆的閒雲野鶴式的生活之時;他卻以近60高齡,開始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行業揚帆起航,重新創業。
當我們習慣了數字媒體:刷網頁、微博、微信之時;他卻時常叮囑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特別是先秦時諸子的書。
他是誰?他就是尹建維先生。有人稱他先生、有人稱他老闆,我們這些跟隨他的學生,更喜歡恭敬的稱呼:尹老師。
我有幸認識老師五年有餘,期間受老師恩惠頗多,老師對我的影響和幫助是巨大的,難以盡說,感恩!
如果你的人生有很多困惑?
如果你想要增長智慧和能力?
如果你想修習原汁原味、有師承的中國傳統文化?
如果你想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我想尹老師都是一個不容錯過的老師、長輩、智者!
初接觸老師,更多的是從他的文章、演講中來認識,這樣的了解,我覺得過於單調。我見到過老師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面,這一面真真切切、活活潑潑,整理成文,分享給有緣人。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看完《論語印心》,望塵莫及之心喟然而起,沒有數十年在章句間優遊琢磨的功力,是無法寫出這些見解的,同時學長又謹遵以經解經的師訓來闡揚《論語》。以經解經的優點在不以今人的情境揣度古人之風貌,畢竟古今有數千年的差距,即使飽讀史籍欲返古代,重拾當時風情亦不可得,總還是揣測,唯有以孔子之言解釋孔子之語,才能得其旨要。
——黃惠株(學妹)
尹老師講解《論語》注重互動,總是先啟發學生自己談體會和認識(引導大家以經解經),最後才提出自己的見解。他最後拋出的見解往往讓我們精神為之一振,感覺到達了一個新的境界。現在回想起那段學習的時光,其中有兩點印象特別深刻:一曰“安身立命”,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源點,人生的信心、勇氣、快樂皆源於此。一曰“對事負責”,在具體工作中我又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平和,這或許也是學《論語》可以激發智慧的例子。
——張宏圖(學生)
當眾多青年學子嚮往美國、希望在美國留學工作之時,他卻說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中國的未來不在城市,而在農村。當我們習慣了數字媒體,刷網頁、微博、微信之時,他卻時常叮囑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特別是先秦時諸子的書。他是誰?他就是尹建維先生。為了讓更多人煥發力量,喚醒企業和年輕人的社會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尹先生放棄舒適的退休生活,已過六十之年依舊辛苦創業,同時開展私人講學,義務教授傳統經典的學習、輔助有心者創業和成長。
——何祖輝(學生)

名人推薦

黃序:溫潤如玉,謙健君子

活潑是《論語印心》的特質。《論語》活潑?很多人必然心存質疑,但是尹先生不以句讀解經,而是以經解經加上他自己的生命體悟,開卷閱讀,如見活潑潑的孔老夫子親臨面前。一般闡釋《論語》者有爬梳古人文字,匯集各家所言而成;或純為個人體悟,與孔子原意多少有些差距。本書則是尹先生數十年的章句琢磨,加之職場的磨鍊,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的體悟,因此讀來不會索然無味,反而對章句有豁然開朗的明白樂趣。讀者可作為研究《論語》參考,亦可作為尋求人生目標的生命之書展讀。
雖然與尹先生同為毓老師的學生,但是到2012年年底才有幸相識。2012上半年我向老天發出祈願,祈請找到一位儒家思想與奉元書院一脈相承,同時具備佛道涵養的老師,會有此祈請的主要原因在於從這幾年的交流中,發現大多數的朋友對於傳統文化的了解不但不深刻,甚至於有誤解或者似是而非之處,也因此明白了“惡惡紫之奪正朱”的真正含義,以前總覺得孔子太挑剔,現在才確實了解假到亂真的可怕。
至今想到與學長初次見面的情況,仍然不禁失笑,建維學長一見面劈頭就問:“你最近讀哪些書?”我也二話不說直接回答:“不讀。因為老師總說‘書讀多少就要做多少,做不到,還不如不讀’,我怕自己做不到,所以不讀!”用生命歷程走出經典含義是我今生的習慣,我是實說,但不知道當時建維學長的感受如何?或許在那剎那間他的腦海已經浮現“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的字句。彼時,他莞爾一笑,開始聊起他的感悟,當然絕對少不了《論語》的章句討論。
雙方郵件往返是從自知之明的討論開始,而後是“悲智雙運”與空性,對於“悲智”的關係,他寫道:“慈悲永遠要有相應的智慧跟著,否則,自己就會被卷進去、跳脫不出來。所謂‘悲智雙運’,不是對佛的形容詞,是人修行的方向和定位。有悲無智是爛慈悲,自己也卷進去。有智無悲非真智,自己也難真提升。”數次下來,真的了解到他就是一個就事論事,執有不執空,不因人廢言的“論語迷”。聖人之教就是他個人行為舉止的依據,這點不但符合師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教誨,也展現他知行合一的人生態度。
建維學長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成長,而成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但是學習的重點完全不在章句,而是在態度、在邏輯、在價值觀。章句只是個很有用的工具而已。這些都是學長為了引我入正道,尤其是在郵件中的教導。每次閱讀郵件,我都能讀到經過深思以後的獨立看法,同時在字裡行間還能夠感受到善意跟擔心,當然還有教訓。不過這些教訓都是苦口婆心,有時循循善誘,有時棒喝針砭。後來讀到這本書的“《論語》開宗明義,就是談學習。這是人之初就該有的態度,也是人到最後一天還應該保持的態度”,我才真明白學習跟成長在他生命中的分量。
2013年1月,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處理方式有不同的看法,我故意問建維學長還記不記得老師如何解釋“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他回答:“不記得了,老師如何說?”我寫道:“當初老師說的大意如下:就是經過前面兩個次第(‘學習思得’、‘有朋來’)進入到‘君子不慍’的第三層。從遠地來的朋友一定是志同道合的,因此不會聊瑣碎八卦,一定聊彼此的所悟所得,朋友聽不懂是自然的,如果你一說別人就懂,那就是你想得太淺,想得太少。所以別人聽不懂你說的是正常的,表示自己的思考有點深度,自然不會心中不悅,這就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他再次回我:“我曾寫過一本以經解經的《論語印心》,目前放在那裡,等因緣成熟的時候再說。關於這第一章,發給你作為參考。”看完後,我滿心羞愧地回他:“家有漫漫糧倉,卻跟個窮小子借糧。”還記得當時看到“時者,非春夏秋冬,亦非晨昏定課,乃篤行之時也。是故,學忍者,怒時學;學細心者,煩躁不耐時學;學度量,難忍之時學。”
出書的因緣在2013年9月具足,承蒙建維學長厚愛讓我校對他的書。在數月間屢屢前後翻閱印證,越讀越佩服學長對《論語》所下的功夫。毓老師生前《論語》讀過千遍以上,二十多年前在黌舍上課時,常常聽到老師訓勉我們書讀百遍自通、不要被古人的註解限制死了、要直接看經典以經解經的道理,以及現今還存在的古書都是治世之學,沒有空話,書必得會用,所謂做學問就是跑接力……學長完全領悟老師的教誨,所以他在書中寫下“孔門學問,乃至中國學問,無形而上之空理虛論,凡有所說,皆可行可證。師父所傳,必深習,方能證知,後得師父印證。須有所證,方可傳人,斯曾子所謂習之意”。
看完《論語印心》,望塵莫及之心喟然而起,沒有數十年在章句間優遊琢磨的功力是無法寫出這些見解的,同時學長又謹遵以經解經的師訓來闡揚《論語》。以經解經的優點在不以今人的情境揣度古人之風貌,畢竟古今有數千年的差距,即使飽讀史籍欲返古代,重拾當時風情亦不可得,總還是揣測,唯有以孔子之言解釋孔子之語,才能得其旨要。就以《論語》中的“無友不如己者”為例,連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張對於“友”屬於動詞還是名詞就已經有所爭執,雙方各執其理,塵埃難定,何況後代子孫?建維學長直接舉出《子罕篇》中一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以及《衛靈公篇》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從這兩章可以清清楚楚地了解到“友”必須當動詞解釋,這才是孔子的原意,這也就是以經解經的優點。
《論語》是孔門學說的入門書籍,都是孔子教導弟子如何做好人世道理的方法,沒有一句虛言,都是實際可以操作的。儒學以孝順為基礎,然後才開展出仁、智、勇、信、禮等德行的修煉。學長提出“孝者,夫子政治綱領、教育之本也。天下人皆孝,則上下和順、大同而治矣”的見解,來說明孝順的重要性。
對於孝順,建維學長就用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心繫父母”,將孝順本意完全烘托出來。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都揪在一塊了,是啊,就是心繫父母,哪有其他可言?一個人只要心繫父母,自然會做讓父母高興引以為榮的事情,那些敗德害人的事情就不可能做。人不僅要有孝心,同時必須在行動中落實,因此學長寫下:“要讓自己從德性上、從靈性上提升,從而兼善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每個人的生命運勢各有安排,唯有勇氣才能活出生命的光彩,但這個勇不是暴虎馮河的匹夫之勇,而是仁智圓滿的真勇。書中也舉出孔子提到三達德的時候,勇都在仁智之後,從這些即可明白‘仁智勇’三者有層次關係,不是單蹦個兒獨自存在。
話雖在理,要如何修呢?常言“仁者愛人”,但要如何愛,才是仁者?以前聽老師說:“仁就是二人,心裡有別人才能仁,我們說桃仁、杏仁,種子裡的那個小芽就是仁,萬物就從仁長出來。”學長則說:“不要連年征戰,能造福老百姓,就是仁!”因此仁者不憂於私。智者不惑,老師說孔子四十而不惑,是不惑於“欲”,學長進一步闡釋不惑為“不會因為情緒而左右一個人的判斷”,並且提出不惑的方法:“要掌握自己的情慾與情緒,要多在反省、觀照上下工夫。”至於如何修智,書中寫道:“何以修智?讀經看教,學、問、思、辨、行,如《中庸》所說。然讀經之智,屬‘經智’,尚需行道以修‘權智’。‘權智’力行中思、辨乃得。”
勇氣是以負責擔當來呈現,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追求與實踐。仁是天生所有,只是被習氣所蔽,回歸本性就好;智需要靠學習古聖先賢的經典來養;勇則要因時而動,從實踐中來獲取。仁智從心中而來,勇則從行動中得到。學長不是死守經教不放,而是知經用權。當然他還不是聖賢,無法完全做到聖賢之言,但是,他在實事中實踐守經用權的原則,因此也就自然寫下“有了灰階,才知道如何‘篤行’。”以及“人,一定要有立場。做事,一定要選邊。這就是智慧的開始”的句子。
學長的言行一致是我打從心底佩服的,有次學生問了一個問題,他不假思索地說“這個我不懂”,聽到這句話,心裡頭就浮現“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句子,書中的“不可解,不可解”以及“這一點,我需要取得大家的原諒。因為我也只是理論派而已”,即可見其真性情。有次他說得過了一些,自己先說“有傷德行”,但是還是為了學生說了,那時候腦海還真浮現孔子說的:“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畫面。在書里,也特別為了對孔子有所批判唯恐年輕學子不辨黑白,因此寫下:“年輕人若是看輕了孔子,也像我這么批判,就學不到太多東西。這是我的難處,也是我必須鄭重地說明、強調的事情。聖人不是不能批判,要等都學得差不多了,再談切磋琢磨,否則自誤誤人。在此剖心,祈求天宥!”
然而對於認定的事情,他卻是勇往直前,至死不悔,例如對師父重要性的強調,不但上課時耳提面命,在書中也屢屢提及,僅舉一二為例:“人生首要大事,在得師”、“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父也”、“一個人好學,又有師父,前途不可限量”、“設有一絲進益,皆師父之教也。師父之恩,昊天罔極!”除了師父,另外一個再三強調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天命。”可是天命是什麼呢?孔子到五十才知天命,平庸如我者豈非要到七八十才能窺探一二?學長從孔子的言說及其一生行跡琢磨出天命的定義為:“一個人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所謂聖凡的差別,就在是否能知天命、實天命,力行而不輟了。在還沒找到天命的時候就努力學習,學習是為了找到自己的天命,也是為了找到天命後,履行天命的準備。天命的探討請看【2.4】以及【9.1】的疏鈔。或許有人會覺得建維學長是否完全臣服於命說,不是的,他認為天命的目的從個人而言是讓自己進步,從大體來說是讓世界朝向善的方面前進。因此有“然命雖由天生,卻由我使”之言。
學長一介平民,雖無經國濟世之責但秉承讀書人要有經國濟世之志的師門教訓,在書中提出“誠信復禮”作為整治現今社會浮誇紊亂的藥方。禮,簡單地說就是規矩,讓人的行為處事有所遵循,藉由規章禮節將人內心深處的優雅帶出來。例如“揖讓而升,下而飲”,這是多么美的畫面啊。他也指出禮勝於法的地方:“禮,可以正面地造就框框裡的和諧,法律不行。禮,可以引導人心悠遊自在、優雅自得。”當今的社會以我為出發點,私心自重,自然仁心難現,此時建立誠信最重要,可是如何做到呢?就從言可復開始,社會上不管政府、企業、個人都說話算話,說到做到,沒有彼此懷疑,社會自然就和諧。但建維學長緊守不在位不謀政,對於現今社會崇力不崇德的現象,也僅僅提出“‘力’為劣幣,‘德’與‘宜’才是良幣。劣幣驅逐良幣,最後就不只是出問題”的警句,僅僅呈現冰山一角,希冀讀者自省,盼用文字喚醒國人,繼而恢復我華夏泱泱尊榮。

圖書目錄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序言

自序一

《論語》成書至今兩千五百年矣。始為一家之言,至於天下通論,進而至天下士人必讀,“五四”時期則視為洪水猛獸,然循至今日國人猶以為智慧之書,讀之者漸眾,西人研究亦多。“易”者,簡易、變易、不易。歷千年變異、歷中外變易而《論語》不變如斯,不有極簡易、極平易、動人至深、至人心之根處,難以至此。《論語》非《易》之證耶?
吾自十餘歲始讀《論語》,初以為不過自然之理,進而好奇,進而敬重,進而講述,進而有疑,進而欽佩,更進而“喟然而嘆”。五十年余,顛撲不破,終至心悅誠服。宋儒朱熹以《四書》為經,令天下人皆讀,甚具法眼,有功於千秋。吾今亦以《論語》接人,視《論語》為立身、立世、開慧之善器。
每聞學子不知如何自修《論語》,雖讀譯文,粗解章句,卻不知其所以然,難以持續,終至棄捨。顧己之學,因讀明末僧人蕅益大師《四書蕅益解》以經解經,方大悟夫子思想脈絡。因是體知,兩千餘年讀《論語》者僅得朱熹《四書集注》之助,雖知章句、義理,然尚缺貫通夫子思想脈絡之器。《四書蕅益解》雖善,然大師以《論語》解佛,非學佛者、非於佛旨有所得者,難於理會。毓老師(即愛新覺羅·毓鋆)亦曾再三言,古人學問須“以經解經”方可,仿《蕅益解》作《論語疏》之念由是而起。
庚寅年(2010)作《論語疏》,因有傳世之念,故以文言為文。成書之夜,與子相聚,歡言所成,然子漠然,以為無人閱讀。吾亦思及倘未能幫助於當世,而曰來世,有盜名、自欺之嫌,尤非聖人益人之教。故再以白話書寫一過,謂之“鈔”。然《論語》意豐,鈔非文言疏之譯本,乃獨立新篇。夫子之教分內聖及外王,內聖無心不成,外王亦因禮義以正心。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貫者,心也。貫之者,亦心也。虛心學夫子心法,以夫子之心印證吾人之心,以心傳心,故名此書《論語印心疏鈔》(出版時更名為《論語印心》)。
人謂夫子有為,老子無為。然吾多年玩味《老子》,知老子甚有為,老子說無為,正欲人之無所不為,正欲有為耳。吾讀《老子》,時見《論語》之影,故此疏鈔時有孔老會通之言。
儒、釋、道三家,同源不同流。同源者,皆指人心。不同流者,乃教化、強調、接引不同耳。吾多年學佛,於儒、釋、道會通處,常不自覺而言,欲罷不能。此疏鈔雖刻意避談佛法,然多有不自禁之處。稍留些許,亦作儒、釋、道三家同源之證。
毓老師常言,學問未能實用、濟世則非真。聖人經教歷數千年不墜,已證其實用於千秋萬代,此疏鈔亦試言今世之用。
要言之,此《論語印心疏鈔》宗旨有三:以經解經、孔老會通、時代套用。
雖雲以經解經,難免個人心證發揮,如夫子“天命”之說。言及義理,必及個人體悟,倘非如此,則純為器具,純則純矣,難於深入,亦難有味。雖曰吾不揣簡陋,然於人世及歲月長河,何陋可藏?若真簡陋,則不示人矣。但能益人,直心而已。《鄉黨》乃夫子生活雜記,少及義理,《疏鈔》略而無文。間或有數章未
有心得,亦從缺,不做無病呻吟。
此《論語印心疏鈔》稿成三年。重讀舊作,已見其舊。舊見不錯,但無如今見深入。倘若改之,他年亦必再改,無有止期。且先付梓,以為年輕學子之器。拋磚引玉,或得高明方家出現,亦未可知。願繼朱熹後,予世人學《論語》另一器具也!


自序二

《論語》是一本很奇妙的書。千年來的中國人都讀《論語》,但似乎總讀不盡。不同年紀的人讀《論語》,有不同的體會,但也總是意味盎然,總讀不透,意猶未盡,讀了再讀。有趣的是,不同時代的人讀《論語》卻又似乎都體會相近,可以互相交流。現在不僅是中國人讀《論語》,外國人也讀《論語》,也都讀之不盡、取之不竭。這必然要能觸動人心最基本的頻率,同時具有智慧型上的深度,才能做到這一點。
我個人從十幾歲開始讀《論語》,二十幾歲開始跟毓老師學《論語》,到三十多歲開始跟人討論《論語》,一直到現在還跟年輕人討論《論語》,也是越琢磨,越覺得好。常常發生一件事情,突然之間才體會到,原來那就是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意思。又有一層新的體味,一層新的進步。
最近,跟年輕人接觸多些、深入些,發現大部分的年輕人只有邏輯,但沒有架構。就像是會算數,但不知道該算些什麼事情。年輕人經常很苦,心中一團混亂,連問題都搞不清楚,遑論解答了。這么多年下來,我知道是因為現代的教育,只偏重知識傳授,另外,除了一些基本的教條,幾乎就沒有教學生建立一套有系統的“價值觀”。本來嘛,要有一套完整、有系統、高明的價值觀
哪是容易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四書》的偉大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可以連綿不斷,雖然疆域代代不同,朝廷主人族類不同,但一直是一個整體,是同一種文字,是同一個文化,是一個連綿不斷的歷史,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就因為我們有一個統一而協調的價值觀。
這些,是孔子劃時代的貢獻!是孔子深刻的智慧影響著千秋萬代!
邏輯是沒有對錯的,但是價值觀有善惡、對錯。要有了價值觀,邏輯才能幫著分析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因此,需要有了價值觀才能開始有智慧。中國古聖先賢講的都是價值觀,都是該怎么做人、做事。這,就是智慧的起點。有了智慧,才開始是個人,才開始能有自己的生命,生命才能有意義、有目的,也才開始多彩多姿。
要學功夫,都是從“套路”開始,一招一式地學。打熟了,師傅再改拳,改了再打,打熟了,再看、再改、再打,一直打到滾瓜爛熟,不需要想就可以出拳,就開始漸漸有功夫了。寫毛筆字,也是要一筆一畫寫。每一筆都有筆法,輕、重、用勁一絲不苟,練著練著,練到純熟,才開始有自己的風格。即令有了自己的風格,還是要臨帖,還是一絲不苟。唱戲,要一句一字的唱。怎么運氣,含氣、吐字、咬字、用勁等等,一個字一個字學、一句一句學,有無盡的細節,都練到純熟了,唱起來才有功底。學一個技藝都是如此,人生智慧不也一樣嗎?我近來深深感悟到,聖人經典章句,一章章、一句句,就是智慧的套路,必須弄得滾瓜爛熟,然後套用起來,才能一句句跳出來,才能有用。必須弄得滾瓜爛熟,然後讓老師指點,才能事半功倍,也才能漸漸有智慧。這就是借古人的智慧,作為我們的基礎。但是,沒有細緻的功夫是不行的。
雖然聖人經典這么多,我個人學佛、讀老子、學孔子,但還是覺得《四書》最好,《論語》最好。將來若是我有能力創辦個佛學院,我會用《四書》作為基礎必修。《四書》純熟了,再往上學道、學佛。
多年來,遇見很多學生、年輕人對我說,雖然他們想讀《論語》,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讀。一章一章讀,看了解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孔子為什麼要那么說。因此,讀著讀著讀不下去,就又放下了。
的確,兩千多年來,學習《論語》只有一本很好的工具書,就是朱熹的《四書集注》。朱熹花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做這個工作。《四書集注》在章句的集成、考據、解釋等方面,做得很好。但是,還缺了一本重要的工具書,就是“以經解經”的書。《論語》章句解釋,要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解釋(包括孔子的思想傳承,譬如《四書》、《易經》、《史記》關於孔子記錄等),這樣才能把孔子的思想整個烘托出來。《論語印心》首先就是以這個為宗旨而寫的。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是一貫而協調的。儒、釋、道三家,其實是並行而不悖,同時互相發明的。因此《論語印心》第二個宗旨就是稍稍在適當之處,做一些與道、佛的互通、發明。
我在企業里工作數十年,深深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生活中、在企業里、在管理上(政治)上的實際套用有非常多的優勢,一般人因為不熟,因此不會用,就像拳法套路不熟,當然無法技擊、對敵。熟了,非常好用。中國幾千年來的讀書人治理天下都是用這些智慧,怎么說不能用呢?因此《論語印心疏鈔》的第三個宗旨,就是討論許多《論語》章句在實際生活的套用。
因此,《論語印心》有三個重點:以經解經、儒釋道同類發揮、現代生活套用。
《論語印心》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達,“鈔”是用白話發揮“疏”,並且強調《論語》智慧的套用。《論語印心》不作章句解釋,因為解釋章句的工具書太多了。了解章句是每個要學習《論語》的人的基本功。《論語印心》只以前面說的三個宗旨,專注在經意上發揮。由於《鄉黨篇》是記錄孔子生活細節,在義理上的發揮較少,因此我多年來跟學生討論《論語》,都省略了這一篇,這《論語印心》也是如此。偶爾有幾章,自己沒有特別的體會,也就從缺,不為了寫幾句話而寫。
千言萬語,還是得進入細節。就請大家試著進入《論語印心》一窺聖人堂奧,看看能不能給自己一個嶄新的世界,更進而有一個嶄新的生命,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