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標準像

孔子標準像

孔子標準像,是在原吳道子版孔子像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的孔子像,比原來更加慈祥。2006年9月23日舉行的孔子標準像新聞發布會上,孔子像的主創人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胡希佳說:我們重點從形象定位和精神氣質等方面作了修改完善,更注重體現孔子“仁”和“禮”的思想內涵,表現他的博大儒雅,孔子的這一標準像事件卻引發了廣泛爭議。

基本介紹

  • 本名:孔丘
  • 別稱:孔子、尼父、孔夫子、孔聖人
  • 字號:丘尼
  • 所處時代春秋末期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魯國陬邑
  • 出生時間: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 去世時間: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主要作品:《六經》;《論語》
  • 主要成就:開創儒學、易學
事件概述,形象依據,發布概況,制定過程,原由,預案,定板,引發爭議,創作者,儒學學者,藝術家,事件批語,反對聲音,專家言論,網友看法,

事件概述

孔子誕辰2557年紀念日前夕,在眾多藝術家、學者等人的爭議聲中,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向全球正式發布了孔子標準像定稿。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到底長什麼模樣?相信今世之人誰也說不清楚。
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在每個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樣貌。中國人傳播普及的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至於孔子長的什麼樣,對樹立孔子的形象已無關緊要,孔子已經成了一個文化符號,這個符號就是他的形象。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贊成把中國這位至聖先賢的長相標準化,有學者甚至將這一行為稱為“文化暴力”。

形象依據

2006年9月23日,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向全球正式發布了孔子標準像定稿。由於發布標準像初稿引發的爭議,這次發布格外引人注目。而同一天,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孔子教育獎”獎章首次使用了孔子的這一標準像。
孔子像孔子像
據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長張樹驊介紹,標準像是在尊重歷史依據,尊重約定俗成形象,以唐代吳道子所繪的行教像為基礎,最大限度地吸收歷代孔子像作品中的優秀元素設計而成,力求形神統一。

發布概況

從2006年1月起,中國孔子基金會發起制定孔子標準像,在廣泛徵集繪畫和雕塑作品的基礎上,組織儒家專家、歷史學家、雕塑繪畫藝術家及孔氏後裔等人士,對孔子標準像雕塑方案進行設計。
2006年6月,標準像的徵集意見稿向海內外發布。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在每個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樣貌。
孔子像孔子像
針對一些學者懷疑有商業炒作行為,張樹驊2006年9月23日對新華社記者說:我們沒有商業目的,就是想制定一個統一的孔子像,以利於孔子文化的對外傳播。

制定過程

原由

簡介 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大千說,之所以要推出這樣一個定製徵集活動,主要是考慮目前在國內有眾多版本的孔子像,其中有的還神化或醜化了孔子。他介紹說,在山東曲阜銷售的旅遊紀念品中,各種不同版本的孔子形象就達十幾種。
醜版孔子 醜版孔夫子長得很醜,有所謂“七漏”之說,就是唇露齒、眼露睛、鼻露孔等七種異相,綜合起來,基本上類似於巴西隊的羅納爾迪尼奧,並且還是雞胸駝背。孔子的75世孫——孔祥林(孔子專家)對孔子的“舊貌”非常不滿,認為是對先人的污辱。
孔子像孔子像
吳道子版孔子 唐代吳道子的孔子像樣本:在形象上,服飾、姿勢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年齡60歲至70歲之間,面部表情“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預案

中宣部批准徵集孔子標準像。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包括儒學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古代先賢鮮明而又準確的在國內外得到廣泛認知和傳播,消除目前古代先賢像醜化、歪曲、誤導的現象,經報中宣部同意,中國孔子基金會鄭重徵集“孔子像標準設計方案”。

定板

孔子標準像向全球正式發布。在孔子誕辰2557年紀念日前夕,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向全球正式發布了孔子標準像定稿。在現場看到了經過修改後的孔子像,這尊孔子像看上去比原來更加慈祥,寬鼻、闊嘴、濃眉、長髯,國字形臉,眼神比原來的溫和,是一個具有山東人相貌特徵的忠厚長者

引發爭議

創作者

不可能面面俱到。針對有人質疑創作者塑造的孔子像“太溫和”,創作者說創作遵循的是孔子基金會的要求。雕像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待,也不可能在一個雕塑上把溫和、嚴厲等各種神態氣質都表現出來,主要還是一個動態一個表情,很多人認為孔子就是應該親切、慈祥,因為他本身是個教育家。
孔子像孔子像

儒學學者

孔子相貌需要統一。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的彭永捷博士認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塑造他的形象確實是個很嚴肅的問題。近年來,全國各地出現了相貌不同的孔子,這確實需要統一。

藝術家

有文化暴力嫌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鄒文看到“孔子標準像”雕塑初稿照片後指出:孔子標準像或許對宣傳推廣孔子形象有利於傳播,但從手段上來說有“文化暴力”的成分。不能說山東是孔子的故鄉就能制定孔子標準像,這太武斷了,因為實際上這個標準像不具有普遍規範意義。

事件批語

媒體的相關報導中可以看出,如此孔子標準像,經過了周密考證和廣泛徵集意見,得到了社會各界和海內外專家學者的熱情參與。顯然,公共的熱情來自於對先哲的尊崇。但近幾年,這種尊崇似乎過多地表現在對於孔子外在形象的關註上,鮮有人冷靜思考這樣的現狀——孔子精神逐漸在現實中的“失落”和遠去。
孔子像孔子像
孔子塑像“標準”了,可孔子精神哪去了?在重整國學、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鄭重地推出了孔子。可是,推廣孔子思想和文化,僅僅是以“孔子”的名義開幾場研討會、推出一副孔子標準像嗎?我們更應該追求和重新喚醒孔子的精神,讓其在現實中得以延伸傳承。否則,孔子精神“失落”了,即便是我們擁有“標準”的孔子像,也只是給後人留下幾幅空洞的畫像而已。

反對聲音

終究是徒勞
歐木華:此前中國孔子基金會的一些負責人實際上否定了這種強制性“標準”所可能帶來的後果,他們說並不會讓人們按標準來雕塑,“標準”僅僅只起一個參考作用,實際上,這樣的發言已經點明了他們矛盾的一面,一方面,他們想用“標準”來傳播文化,但另一方他們的這種要求實際上是和法治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對於一個法治社會而言,食品生產可以用標準來量化,生產工藝也可以有標準流程,但人的思想、文化傳播都是不可能用“標準”來強制統一的。換言之,這種所謂的“標準像”的做法並不能達到“統一”的目的,只不過是從此世上多了一種孔子畫像而已。
無權自命為“標準”
周之南:此前的爭議主要集中在該不該重新為孔子“畫像”上,儘管遭到了輿論的普遍反對,但是孔子基金會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布了自己的孔子像。以造成既定事實的方法讓世人接受新的孔子像,那是他們自己的策略,但是孔基會版的孔子像有沒有權力自命為“孔子標準像”,這是一個問題。
孔子像孔子像
誰在乎孔子相貌
魏英傑:從中國孔子基金會發起活動的目的和具體操作來看,此舉不無借“統一”孔子形象壟斷孔子影像話語權(著作權)之嫌疑。這樣的做法不僅和推廣孔子文化、儒家文化的宗旨相悖,更是一種獨占全民共有傳統文化資源的商業行為。
孔子形象眾多
廖保平:“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人心中也會有一千個孔子。孔子形象的大變,應該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孔子樹為聖人以後的事。既是聖人,似乎要有點聖人的形象,不能形容悽惶,或是落魄難堪,於是被不斷地美化起來。
不是好苗頭
新安晚報:中國人吃盡了個人崇拜的苦頭。“個人崇拜”的時代在中國已經結束了,我們不需要強加的偶像,更不需要“聖人”代我們思考。尼采說“上帝死了”,事實上孔子也死了。想讓孔子“復活”是愚蠢的,就讓孔老先生好好安息吧!
無助儒學傳播
李萬剛:由於歷史記載的匱乏,孔子形象根本無法“復原”。因此,任何一種形象化的繪畫、雕塑都基於個體或者少數人理解的“文化創作”。孔子形象不能也無法統一,那種標準化的做法是一種文化解釋權的壟斷,反而有礙孔子與儒學文化與精神的傳播。
孔子像孔子像

專家言論

孔子基金會秘書長張樹驊說:孔子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片,他的學說正被越來越多不同地域的民眾所關注、認同,而孔子形象不統一,不利於樹立世界範圍內公認的孔子形象。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名譽所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王殿卿說:我們已經有被經過歷史檢驗、被世人普遍認同的吳道子所繪像,為什麼還要再創造一個標準像去讓全世界公認呢?現在的作品能經得起歷史檢驗嗎?
孔子像孔子像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認為,孔子形象不一,對中國人也許不是個問題,但對接觸孔子形象不多的外國人就是個大問題,孔子千像千面,外國人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孔子。隨著對外友好交往的增多,製作一個統一的孔子像勢在必行、大有必要。

網友看法

互動百科網友大笨虎:到底有沒有必要制定一個孔子標準像呢?我的看法是這個像到底給誰看,如果真如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說的那樣,是給外國人看的,我認為確實有必要制定一個標準像,而制定部門為孔子基金會也沒有什麼不妥。外國人嘛,我們有必要用些“手段”來最佳化我們的聖人的形象。如果是制定給國人看的,我認為大可不必,因為孔子的事跡已經在國人心中樹立了牢固的聖人形象,很多人不會太在意他老人家的外貌。因此,給國人看或利於文化傳播我認為是“有文章”。時間能證明一切,有興趣的記者朋友可以跟進這一事件,看看最後到底是以利傳播文化還是最終的商業炒作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