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炎

子宮炎

子宮炎症是生殖系統感染性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病,其中最主要的是子宮內膜炎,可分為慢性與急性兩種,也可發展形成宮腔積膿。引起子宮炎症的病原體包括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厭氧菌以及溶血性鏈球菌等,性傳播病原體包括支原體、衣原體以及淋病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宮炎
  • 外文名:metritis
一、病因及相關疾病,二、鑑別診斷,1、子宮內膜炎的病理檢查,2、診斷性刮宮,三、治療原則,

一、病因及相關疾病

急性子宮內膜炎的發病機制與妊娠有著密切關係,其中包括流產、分娩、剖宮產後,以及胎膜早破、產前產後出血量過多、產科手術操作、產婦體質虛弱、羊膜腔感染及妊娠晚期性生活等均可誘發急性子宮內膜炎。另外在刮宮術後、宮內放置節育器、陰道長期流血、患有慢性疾病、子宮內膜瘤、黏膜下子宮肌瘤以及壞死性內膜息肉等情況下,也會誘發急性子宮內膜炎。
當急性子宮內膜炎感染至內膜基底層時,會成為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復發條件。婦女長期在宮內放置節育器,胎盤附著的部位復舊不全,在流產或分娩後殘留部分胎盤組織等原因均可造成慢性子宮內膜炎。部分婦女在絕經後,其體內雌激素水平低下,且內膜薄,因此易受細菌感染引發慢性子宮內膜炎。
因急性或者慢性子宮內膜炎而造成的宮頸堵塞,例如宮腔內引流不暢或是不能引流的炎性分泌物,則可發展成宮腔積膿。宮頸管狹窄阻塞的原因包括宮頸雷射、錐切及電烙,或者較為嚴重的陰道炎、宮頸損傷以及慢性宮頸炎等疾病造成的瘢痕形成。老年婦女出現宮腔積膿的幾率較高,這是由於其抗感染能力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造成內膜不可周期性脫落,加上宮頸呈狹窄或閉鎖狀,使宮腔內的分泌物無法排除,以致感染後形成宮腔積膿。

二、鑑別診斷

1、子宮內膜炎的病理檢查

內膜間質內有很多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值得指出的是,較多的漿細胞出現對診斷極為重要。炎症時間較久者可見纖維母細胞及毛細血管增生。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呈現血管壁厚、硬化,有時有鈣化。病變嚴重時局部有潰瘍形成。內膜腺體萎縮時,表面上皮可有鱗狀化生,當鱗狀化生廣泛時有大片的鱗狀上皮覆蓋整個子宮腔內壁,稱為子宮魚鱗癬。流產後子宮內膜炎應注意有否絨毛、蛻膜等存在,特別是流產較久,絨毛可高度退化,甚至找不到絨毛,但常在血管的周圍可找到散在的片塊狀蛻膜組織。

2、診斷性刮宮

可明確發病原因及排除惡性病變。術前應控制炎症三天,術後繼續給予抗生素消炎。術中操作應輕柔,因感染的宮壁脆弱,易致子宮穿孔。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其內膜菲薄,刮取時更應注意。流產後子宮內膜炎可能殘留胚胎組織,應仔細全面刮取進行檢查,往往可同時起到治療作用。

三、治療原則

在治療急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時可採取以下方法:①支持治療,調節患者的營養狀態,對其水、電解質進行糾正。如果患者伴有貧血或者病情過重,可適當的輸入血漿或者鮮血。②及時清宮,如果在B超檢查顯示宮腔內有組織殘留的患者,需套用抗生素,再立即清除[4]。如果患者宮腔內有節育器等異物,需立即將其取出。需注意的是,患者行半臥位,可便於引流。③抗生素的套用,需根據藥敏實驗結果採取廣譜高效抗生素,在此之前可採用800萬U的青黴素或者24萬U的慶大黴素,同時聯合200mg的甲硝唑。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可直接採取三代頭孢類抗生素;對於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可在短期內聯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有助於機體應激能力的提高。
在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時首先採用抗生素,同時明確病因。如果因流產或分娩以及宮內節育器取出後所引發的慢性子宮內膜炎,可進行嚴密的清宮術,將機化以及殘留的胎盤組織清除乾淨;如果患者伴有黏膜下肌瘤或者內膜息肉的徵象時,採用宮腔鏡檢查,然後在鏡下行電灼切除;如果是年老患者,需採取診刮將惡性病變的外內膜除去,可少量採用雌激素治療,每日口服1mg的補佳樂,連用21天,在第11天時開始每天加用8mg的甲羥孕酮,連用10天。
在治療宮腔積膿患者時可將宮腔探針深入至宮腔內,使膿液得以流出,特殊情況時還可擴張宮頸,或者行宮腔吸引將膿液排出。部分患者因宮頸管瘢痕或者彎曲,導致不易插入探針時,應將600µg的米索前列醇置於陰道後穹窿處,便於擴宮,如果引流效果不佳,可將雙腔導尿管插至宮腔內行引流,同時防止短期內宮腔再次阻塞影響膿液排出效果。需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聯合抗生素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