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掛脰

媽祖掛脰

“掛脰”習俗流行於唐代莆仙民間,在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島尤為盛行。古時,凡是至親好友的孩子第一次登門作客,主人都要用紅色的禮袋,裝上銅錢或銀圓,掛在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見面贈禮,寓意“掛脰掛脰,活到老老。”以後漸漸演變成親朋好友的孩子要出遠門經商、參軍、就學等,都要行“掛脰”之禮,以示祝賀,並帶有資助其成功的含義。過去,莆仙“家貧子讀書",許多窮苦人家孩子去外地求學或赴京應試,大都依靠這種“掛脰”的習俗完成募助學業的集資形式,體現了民間親友互助的力量,也表現了傳統的親情與友誼維繫的特別方式。“湄洲民間掛脰”習俗還包括每年元宵前後媽祖金身全島巡遊時,彩車上裝扮金童玉女的小孩路過親戚家門口時,親戚都要為之準備“掛脰”之禮。此俗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一種表征,是促進和諧、團結的一種舉措,在民間中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媽祖掛脰
  • 地理標誌: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島
  • 保護單位:湄洲島湄洲鎮文化站 
民俗介紹,民俗活動,

民俗介紹

“媽祖掛脰”是一種傳統媽祖信俗、系指信眾在媽祖神像出遊時,在其頸項掛上用紅絲繩繫著的金鎖、銀鎖或錢幣,以示虔誠祝願。

民俗活動

媽祖出遊的習俗盛行於媽祖的故鄉莆田和周邊、沿海一帶。每年正月元宵節前後規模較大的媽祖宮廟都會卜定一個日子,選定一個或數個“福首”,組織一支巡遊隊伍,包括儀仗、儀衛、清道、彩車、馬隊、俥鼓、鑾輿等等執事,然後請出殿中的媽祖神像,在大鑼和九門銑聲中起駕出遊。巡遊隊伍一般在當地繞境,繞來繞去,經過居民住戶門前。信眾在自家門前擺好香案接駕,每人手捧一束香等候,當媽祖鑾駕出現時就地跪拜或作揖,放一串鞭炮為媽祖壯威,燒一堆篝火為媽祖烘腳。有的還會備好一個小紅包,跪拜之後,掛在媽祖胸前,俗稱“掛脰”。而更多的人是在媽祖巡遊路線上駐足等候,夾道歡迎。除了拜媽祖之外,也在欣賞出遊隊伍中的彩車、妝閣和作鼓表演。每隔一段路,常常還有儀衛的“跳棕轎”表演。出遊媽祖一般要到黃昏才回宮,宮中自有接駕的儀式和另一番熱鬧。如果境內村莊多,路程遠,一般預先問卜好要駐蹕在哪個宮廟,然後在黃昏時駐蹕,第二天又開始出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