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畲族婚俗與漢族大致相同。在古代,畲族婚姻比較自由。鄺露《
赤雅》說:“十月祭多(一本作都)貝大王,男女聯袂而舞,謂之詡瑤,相悅則男騰躍跳踴貞女而去”。同姓不同香爐的(即同姓不同宗的)可以結婚,但比較少見。一般不與漢族通婚。“其姓為盤、蘭、雷、鐘,自相婚姻,土人與鄰者亦不與通婚”,“不冠不履, 三姓自為婚”。原來婚姻是不計聘金的,女兒出嫁,陪嫁妝奩除一般禮物外,還有農具、斗笠、蓑衣等,這是畲族人民熱愛勞動的最好說明。如永春、德化畲族“嫁女以刀斧貲(資)送”。建陽畲族結婚“聘禮悉二十四金,于歸日不具嫁資,稍充裕者予以田器,此外無他物。先期二、三日,婿來迎,略如古親迎禮。及期,婿前導,新婦裹紅帕於首,衣藍色衣,張雨傘,徒步隨之,女父殿其後,若擁護然。至婿家,親賓已先匿,庭無一人,新婦必先置之日:汝家絕人種耶,:眾始出應之日,正賴妝來接人種耳”。
江西貴溪畲族“婚姻惟四姓相通,居室不亂,女子既嫁必冠笄,其笄以青色布為之,大如掌,用麥稈數十莖著其中,用粟線繡花鳥於頂,又結蚌珠綴四檐,服這刁刁然,自以為異飾也”。建德畲族“則喜招女婿,可以婿為子。彼族共分盤、蘭、雷、鐘,四姓之人,皆可為婚。結婚無禮帖。不事肩輿,新婦上閣與新郎同持一傘步行至乾宅,沿途唱歌取樂,以犁、耙、蓑衣、刀、鋤為 嫁妝”。景寧畲族嫁娶,“其聘奩 則定一十二金有五錢焉,其奩具則耒焉耜焉,而磁芩焉”。
沈作乾在《招芩畲民調查》中對畲族婚姻作了有趣的描繪。他說:“男女社交,完全公開,其婚嫁之權,雖操諸父母,然不過名目而已,不干涉也。婚禮極簡,屆期,新娘著新衣,詣岳親迎,岳家款以飯,但就席時,席上不陳一物,必系新郎,一指名而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有一物,則有一物之歌,其歌甚簡,僅三數句而已。新郎唱之,司廚者和之,其物即應聲而出,謂之調(讀如稍)新郎(又叫答歌)。到了吃飯之後,新郎又須唱一首一首的歌,把席上的東西一件一件地唱回去,司廚者也唱著歌來收席。席畢,與新娘交拜成禮,然後祭祖,大家圍坐唱.....祭畢,辭舅姑,偕新娘步行而歸。新郎前行,新娘尾之,各手雨傘一,半張以蒙其首。途中,新郎唱之,新娘和之,夜半燈火煌煌,履聲核核,亦奇現也。抵婿門,謁翁姑及廟,見畢,而婚禮完矣。招贅者,無親迎禮,奩幣悉為農具,而服飾甚鮮。如犁、鋤、耒、耜、蓑衣、水車等,皆為必需之品。富者益以牛,貧者缺焉。婚聘之金,以制錢十二千五百文為度,招贅亦如之”。
民國十三年(1924年)沈作乾對浙江括蒼(麗水)畲民進行了細緻的調查,並撰寫《括蒼畲民調查記》,該調查報告記載了畲族古樸婚禮:畲民...凡事皆本乎天性之自然,並無拘束。男女社交,完全公開,其婚嫁之權,雖操諸父母,然不過名目而已,不干涉也。其原因:(一)畲民散居各地,同村或鄰村者,人數稀少,無可抉擇;(二)貧富程度,均在伯仲之間,無門戶之當否可言。同姓結婚,不以為嫌。說者,以謂畲民日就淘汰。基源於此,非也。蓋畲民僅有三姓,輾轉互婚,雖非同姓,其血統亦極為接近,固無從避免也。婚禮極為簡單:屆期,新郎著新衣(大半畲民之一生,僅此時一著新衣而已詣岳親迎,岳家歟以飯:但就席時,席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而歌之。如要筷,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有一物,即有一物之歌,其歌甚簡,僅三數句而已。新郎唱之,司廚者和之,其物即聲而出,謂之“調新郎”。席畢,與新娘交拜成禮然後祀祖。其祖為一狗首人身之像,相傳其始祖也。祭畢,辭舅姑,偕新娘步行而歸。新郎前行,新娘尾之,各手雨傘。半張以蒙其首途中,新郎唱之,新娘和之,夜半燈火煌煌,履聲諑棟,亦奇觀也。抵婿門,謁翁姑及廟見畢,而婚禮完矣。招婿者,無親迎禮,奩幣悉為農具,而服飾甚鮮。如犁、鋤、耒、耜、蓑衣、水車等,皆為必需之品,富者益以牛,貧者缺焉婚聘之金,以制錢十二千五百文為度。招贅亦如之。
民俗內容
一、議婚
男女雙方通過對歌產生愛情,經由父母親戚相議,雙方滿意後則由男家托媒到女家提親。繼而,女方隨其母到男家“看寮”,了解男方人品及家境,男家也趁機觀察女方的容貌舉止。雙方若均滿意,則男家便春糍粑讓女方帶回。此後,男家即遣媒攜面、糖之類禮物到女 家“討庚帖”( 女方的生辰八字)。男家得到庚帖後就請“陰陽”先生“合婚”,即據男女雙方生辰八字推算生魁沖合。“合婚” 後,一般還要把庚帖放在家裡三天(壓圓),如無出現人畜不寧或其他不吉利徵兆,才算和合。
二、訂婚
合婚後,男家擇定吉日再次遣媒送禮物到女方家“回帖”。不久,便是“下定”,向女方送聘金、彩禮。聘金數量視家境而定,彩禮一般是禮餅(下定餅)、豬腳、公雞和一些衣服、飾品。聘金彩禮,在成親前分期送付,而禮餅、豬腳、糖果則要在下定日先送,以讓女家分饋親戚,相告婚事。公雞(足系紅繩,俗稱“紅線羈腳”, 喻明媒正娶) 2隻亦在下定日送,女家收彩禮後回贈若干禮品,其中有“紅線羈腳”的公、母雞各1隻。接著,男家再擇日定“某月某日迎娶大吉”,遣媒報送女家。
三、“做表姐”
閩東畲族姑娘出嫁前會以探望親戚和學歌會歌的名義到舅家“做表姐”,時間短則半個月,長則三個月。姑娘的母舅,在收到禮餅、豬腳,得悉嫁期後,便安排待嫁的外甥女及其母親前來做客。屆時,姑娘將穿著漂亮的傳統鳳凰裝和繡花圍裙,佩帶銀制手鐲、耳環,有的腰上還繫結婚所用的長綢帶,盛裝至舅家做客。舅村年輕小伙子則會相聚陪姑娘對唱畲歌。對歌每每通宵達旦,且有嚴格程式。擅長對歌的姑娘可以做到一“娘”對眾“郎”,“觀音對羅漢”。畲族以能唱為榮,姑娘尤需善唱,善唱的姑娘人人誇獎;不善唱的姑娘,則會遭到不客氣的奚落譏諷。
四、“做親家伯”
在閩東畲族婚嫁過程中,還流行著“做親家伯”這一特殊的禮俗。男方在成親前兩天,請一名機智出色的歌手做“親家伯”,與媒人一起把“盤擔”(禮品擔)送往女家,並要與女家親友一起會歌。 在當晚酒席上,照例要玩“抓石蛉”的遊戲。由女家選派一婦女,一手端著裝有大蝦、豆腐、肉骨(分別象徵剪刀、磨石、草楠,意為磨好刀,劈除路草,好讓新娘上路)的盤子,盤上還放兩條紅帶子,另一隻手執火把。至“親家伯”席位時,把火把伸進“親家伯”胯下, 說是要找石蛉,實際是討喜錢。“ 親家伯”將預備的紅包用盤上的紅帶系好,讓她帶去分給席上親友。幾經折騰把“親家伯”所帶的喜錢掏光才罷休。
酒席一散,便進行人們最感興趣的會歌。主人(婦女們)開唱“歌頭”,“親家伯”馬上答唱。通常都是唱“十條起"和各種“字歌”。如果“親家伯”不善歌,婦女們便會毫不客氣地起鬨喝倒彩或戲謔捉弄:用菸灰抹臉,或罰做牛扛犁,或背貓背狗在廳堂轉圈,甚 至弄得“親家伯”連夜跑回家。現在,“做親家伯” 之俗還保持著,但是會歌已逐漸減少,通常只是隨意唱幾十條氣氛熱鬧即可。
五、迎親
由新郎率若干儐相連夜提著“百子千孫”燈籠前往女家迎親,新娘則穿著自己編織的草鞋(鞋系飾紅帶,鞋面串珠飾),打著雨傘,由兄弟與伴娘相陪徒步跟新郎於午夜離開娘家(俗稱“走嫁”)。一路上夫婦則以歌代言互訴衷情。後來,盛行花轎迎娶,禮儀隨之繁縟。迎親隊伍通常由一二十人組成。在到達女方家時,女方親屬則在門前橫凳“攔轎”:婦女們與轎夫盤唱吉利歌,兒童們趁機“討轎包”(喜錢)。有的是先迎花轎進門,再與轎夫“比肚才”,直至開飯。飯後,移花轎至廳堂(提前一天到者,置左首轎廳),等待新娘上轎。女家便將陪嫁的嫁妝搬至廳堂,安排人員先行抬送至男家(此不同於當地漢族由男家派人接嫁妝之俗)。
六、出嫁
花轎進門、嫁妝搬移時,新娘開始“哭嫁”:邊哭邊唱《哭嫁歌》,感謝長輩的撫育疼愛,迷戀即將離開的娘家。哭唱罷,由“福大命好”的長輩婦女為其梳妝:盤高髻、穿禮服、戴鳳冠、垂面簾。梳妝時,新娘或其他歌手還要唱《梳妝歌》。梳妝畢,由伴娘護送至廳堂,首先跪拜祖先與父母,然後坐或站在竹匾上,與兄弟“分飾”:弟兄捧上米飯,先咽食一口,再讓新娘含一口吐到弟兄衣襟上(有的是弟兄含一口飯朝內吐,新娘含一口飯往外吐)。
繼而,邊唱誦《祝福歌》,邊登上凳子或桌子“分五穀”:將五種穀物及竹釘、錢幣、扣子、筷子、鮮花等寓意性物品,拋散四方。最後,由母舅抱或牽新娘上轎。轎後懸掛鏡子、米篩、弓箭等物以辟邪。
花轎出門,鞭炮大發,鼓手吹奏。新娘向轎頂拋灑“五穀”,以示祝福。新娘未成年的弟弟、伴娘等陪同上路。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氣洋洋。花轎經溪流、橋樑、礦步、宮廟,新娘都要拋丟五穀、紅蛋(俗稱“過溪蛋”),以敬神明。
七、成親
花轎抬到男家,全家人按習俗先得暫時藏匿,村中懷孕、服喪者及所謂屬肖“犯沖”的,均要迴避。新娘拋完五穀、紅蛋,即由接姑和陪姑(亦稱“阿婆”) 攙扶下轎,遮著紅傘、踩著徐行步入大廳(紅布袋輪番收鋪,俗稱“傳袋”,寓傳代之意)紅布袋。新郎穿著禮服盛裝,由伴郎、“曖房頭” (由父母雙全且有子女的男子充當) 引帶至廳堂與新娘同行“拜堂”大禮。按俗通常是一拜天地, 二拜祖宗,然後夫妻交拜。新郎行跪拜禮,而新娘只作揖納“萬福”。禮畢,新娘向夫家父母敬茶,向觀禮的人群拋散“果子豆”、糖果等(寓子孫滿堂之意)。接著,踩著紅布袋由新郎引入洞房。新郎隨即出房奉茶敬請女家送嫁妝者,並招待賓客。
八、宴會
酒席以廳左第一桌為首席(俗稱“阿舅桌”),敬請母舅(坐大位)、“親家伯” 、媒人以及尊親貴賓上座( 個別地方由,義父坐大位,母舅退其次)。酒宴至半席,新娘被攙扶至廳“認客”,自首席大位起,依次獻紅棗糖茶。女歌手隨其後,代唱《敬茶歌》。被敬者 需饋贈“紅包”( 俗稱“百家銀”,舊俗以此錢為兒孫打制首飾最為吉利)以示祝福。
客席散後,開設“新郎酒”,又稱“暖房酒”“佳期酒” “八仙酒”,由“暖房頭”( 或稱“八仙頭”)和八名“曖房腳”陪伴新郎人席。人席者通常都穿戴長衫禮帽,席間每個程式都要唱誦歌令,且邊吃邊輪番與洞房內的新娘及其陪伴者盤對喜歌。霞浦水門畲族鄉茶崗等處的“會八仙”別具一格,人席者有“駙馬”(新郎),“八仙”“阿樂歌”等十名,席中還有豐富多彩的舞蹈表演,有的再加十男十女相伴盤歌陪唱,十分熱鬧。
九、鬧房
新郎酒至“下四盤”( 最後四道菜)時,即暫停轉入“鬧房"“鬧房”首先從“叫門”開始,每個程式都要唱誦歌令。如進門唱“腳站洞房八字開,觀音送子天送才”,翻床唱“枕頭床被翻一翻,子子孫孫會做官”等等。最後,到“鳳凰山”尋取“鳳凰蛋”( 藏放在洞房各處的紅蛋、橘子等),找到“鳳凰蛋"後,大家合唱《喜慶歌》,結束鬧房,再上酒菜吃“下四盤”。宴罷,送新郎入洞房(稱“麒麟送子”),整個宴請即告結束。
第二天,新婦下灶前(下廚房)“開金匏(南瓜)”:切開金匏,取出籽(民間傳說,人是金匏籽變成的),用圍裙包好,在晉見公婆時交給婆婆(俗稱“阿婆抱孫”)。
第三天,新婚夫婦回娘家做客,認妻系親屬,俗稱“做頭客住兩天或四天(取雙數)回返,隨即下田勞動,整個婚禮結束。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畲族長期與漢人混居,隨時間推移,本民族一些習俗被漢化,雖保留些許民俗,卻也與時俱進。
保護措施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公示,景寧畲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因2019年12月31日機構改革, 景寧畲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景寧畲族自治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整合組建景寧畲族自治縣文物和非遺保護中心,為景寧畲族自治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管理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為股級,景寧畲族自治縣文物和非遺保護中心單位名稱自2020年1月1日實行,故變更保護單位為
景寧畲族自治縣文物和非遺保護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婚俗(畲族婚俗)項目保護單位霞浦縣福寧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評估合格。景寧畲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景寧畲族自治縣文物和非遺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2019年10月7日,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畲村,舉辦了一場“畲族婚俗活態展”,吸引了數千名遊客觀賞,開啟了“霞浦縣2019年文化旅遊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