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瑤族婚俗)

婚俗(瑤族婚俗)

婚俗(瑤族婚俗),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八排瑤族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排瑤是瑤族獨特的一個支系,在連南地區成寨定居已有1000餘年歷史,八排瑤族婚俗是當地瑤胞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發展的獨特民俗。瑤族婚俗是東方婚俗的代表,瑤族婚俗分訂婚、認親、擇日、舉行婚禮、回門五個過程,充分體現了瑤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

2014年11月,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申報的婚俗(瑤族婚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13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婚俗(瑤族婚俗)
  • 別名:瑤族婚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遺產類型:民俗
  • 遺產編號:Ⅹ-139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排瑤是瑤族獨特的一個支系,在連南地區成寨定居已有1000餘年歷史,唐貞觀年間連州刺史劉禹錫的《莫瑤歌》,“莫瑤自生長,名字無符籍。市易雜鮫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種開山脊。夜度千仞溪,含沙不能射”;清同治袁永錫《連州志》有“在連者八排洞瑤,崇山峻岭,錯處其間”的記載。
八排瑤族婚俗是當地瑤胞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發展的獨特民俗。
婚俗(瑤族婚俗)
瑤族婚俗

民俗內容

瑤族婚俗是東方婚俗的代表,瑤族婚俗分訂婚、認親、擇日、舉行婚禮、回門五個過程,充分體現了瑤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
排瑤男女之間求婚或由父母包辦,稱“訂小親”,或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男青年可通過唱歌向心儀的姑娘表達愛意,瑤語稱“謳莎腰”。情投意合的男女,便互贈信物,姑娘送自己繡的花掛袋或腰帶,而小伙子回送耳環、銀簪、手鐲等飾物。男方可請媒人向女方求婚,訂婚之日準備肉、酒、油豆腐、雞等禮物送往女家,並宴請舅父叔伯等內親。
訂婚之後,由“先生公”擇定認親之日,徵得女方同意後,以白銀三兩六錢、豬肉、米酒,油豆腐等做認親禮物,雙方各宴請親朋好友,婚事自此不得反悔。
結婚婚期由“先生公”根據排瑤擇日書和雙方生辰決定,多選在農曆十月十六到臘月二十八期間,結婚之前,待嫁姑娘要在家繡花衣、花裙、花頭帕,並準備嫁妝等。
婚期前一天的晚上,新郎需攜帶禮品到姑娘家,新娘炒黃豆、泡濃茶款待,送別新郎後,新娘邀請姐妹、過去的男朋友,吃炒黃豆、唱分離歌直到天亮。婚禮當天,祭祀祖先後,新娘由新郎舅舅領出家門,媒人竹擔挑著一隻公雞引路,途中每逢過橋過河,須由新郎背起新娘通過;到達男家村口時,有歌手攔路對歌,幾番輪迴後,送嫁隊伍才能進入山寨。“先生公”在男家門口為新娘舉行驅邪儀式,然後方可進入廳堂,新娘需給祖先敬香後才能介紹給家中長輩親人。新婚需連擺三天婚宴,新郎新娘也不得同房,分別由伴郎、伴娘陪睡,待第三朝“回面”後,方可開始正常夫妻生活。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瑤族婚俗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對於研究其族源、歷史、社會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婚俗過程中蘊含著大量的排瑤傳統民間藝術,如進門歌、出嫁歌、送嫁歌、道德歌等民歌,新娘和新郎五彩鮮艷的刺繡盛裝等,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排瑤傳統風俗已經逐漸淡化,能夠完全掌握八排瑤族婚俗儀式過程的人已經寥寥無幾,而年輕人對傳統婚戀方式多不感興趣,部分傳統風俗已經面臨失傳境地,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搶救和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連南瑤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瑤族婚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婚俗(瑤族婚俗)”項目保護單位連南瑤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文化影響
連南千年瑤寨有瑤王屋、盤古神廟、瑤族婚俗等各具代表性的制度文化符號。其中獨特的瑤族婚俗,則表達了瑤族男女追求自由戀愛的美好訴求。制度文化符號是當地在歷史發展過程約定俗成的一種契約,它對於維持社會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婚俗表演
2017年10月1日至8日,清遠市千年瑤寨景區瑤族舞曲廣場活動時間每天上演兩場由景區打造的瑤族婚俗表演,將瑤族婚俗近距離展現給遊客,邀請現場遊客參與互動,體驗瑤族婚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