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過山瑤婚禮),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民俗,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2年2月21日,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申報的婚俗(過山瑤婚禮)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X-5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婚俗(過山瑤婚禮)
- 非遺編號:X-55
- 批准時間:2012年2月21日
- 申報地區: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非遺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
歷史淵源
過山瑤在連山地區主要聚居于吉田鎮三水管理區的多個瑤寨,因長期生活在深山高嶺中,較少與外界交往,當地過山瑤族仍保留著傳統古樸的婚俗禮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廣東連山縣誌》中曾記載,“婚嫁不預訂,每歲以七月七會男女曰耍秋,張筵於野。男女及年者,偕同其父母造焉,共牢而食,食既而歌,相悅而答歌。納紅巾以為采尋,講其期于歸。壻使人致新婦綵衣花裳,執雨具徒行。父母兄弟餞於道。婦至壻門,主人鳴鼓繫金,燃花爆相歡迎。屠牛豕設酒以醉賓”。
民俗內容
舊時,過山瑤多實行族內婚,青年男女婚姻多由父母包辦,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婚禮隆重、繁瑣,有相親、講親、送日子、送親、迎親、接親、拜堂、認親等一整套儀式程式,其中尤以婚禮當天最具特色。婚禮當天,送親隊伍抵達新郎家時,迎親隊伍吹奏瑤族八音《迎親曲》,在新娘與送親隊伍中串來串去,共三十六次,稱“串新娘”;待到新郎家門口,伴娘用紅傘遮著新娘接受法師口噴“符水”和“圈雞血”儀式,意為驅邪;送親隊伍在客廳里“洗塵”,用熱水洗臉、洗腳,寓意洗去一路風塵與疲勞。
晚飯後直到天亮,新娘都陪著新郞在正廳揖拜老人,因此婚禮也被稱為“通宵拜老”。儀式在炮仗聲和八音吹奏《拜堂曲》中開始,新郎雙手將一塊疊好的毛巾高舉過頭,自上而下分別向左、中、右三個方向的賓客作揖,然後再跪在大紅花被上下拜,到此完成一拜;新娘則手持毛巾行半屈膝禮作陪。新郎、新娘向祖父母一輩行三十六拜、叔伯一輩二十四拜、兄姐一輩一十二拜,輪流拜完後重新向祖父母一輩拜三十六拜,待接受長者祝福後,方可送入新房。黎明時分,舉行認親儀式,新郎、新娘需分別向家中長輩和平輩兄姐等敬酒認親,儀式完成後婚禮才算全部結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過山瑤世代在深山裡耕作、生活和繁衍,在其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婚禮作為過山瑤慶典儀式的主要表現形式,集中展示了族群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為研究廣東省瑤族社會變遷與發展提供了活態的見證。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山瑤逐漸改變了不與外族通婚的傳統,其婚禮儀式也不斷簡化,新式婚禮儀式受到年青一代的普遍歡迎,而過山瑤傳統婚禮正逐漸走向瀕危的境地,急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