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名稱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概述,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科技,文化,基礎建設,歷史文化,遺產,飲食,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建成蘇州古城。蘇州古城東有葑門、婁門和齊門,解放前,今婁葑地域被習慣稱為“葑婁附郭”。1949年11月11日,蘇州市人民政府在城市東郊設立的鄉行政機構中,出現了婁東鄉、婁北鄉、葑塘鄉、新齊鄉等名稱。1952年10月,成立蘇州市郊區人民政府。1953年9月,蘇州郊區行政區劃變動,新齊鄉改婁齊鄉,新設厙塘鄉。1956年2月,婁東鄉、婁齊鄉、葑塘鄉和厙塘鄉合併,置婁葑鄉。這是首次用“婁葑”命名鄉行政單位。
建制沿革
根據
蘇州博物館提供的考古發掘資料,婁葑街道金湖村金雞墩曾發現有穿孔石斧,這表明最遲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活在婁葑這塊土地上。
周元王三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婁葑成為
越國屬地。
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楚國滅越,婁葑屬楚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在吳地設吳縣,婁葑屬吳縣,直至唐初。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析吳縣東部、北部置長洲縣,婁葑入長洲縣版圖。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析長洲東南置元和縣,婁葑絕大部分入元和縣版圖。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12月,設立江蘇省蘇州市,與吳縣分治,婁葑地區西半部屬蘇州市,東半部屬吳縣。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2月,吳縣劃分為13個區,婁葑地區分屬第一區、六區、七區、八區、九區。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9月,吳縣奉江蘇省政府令實施鄉鎮並編,婁葑地區分屬蘇州區、陽澄區及淞北區。
1949年5月1日,劃出一部分建立蘇州古城區,與吳縣分治。婁葑地區除原屬陽澄區、淞北區的部分劃入吳縣外,其餘均劃歸蘇州市。
1951年2月,吳縣婁東鄉、婁齊鄉、葑塘鄉等劃入蘇州城郊。
1952年8月,蘇州市郊城東、城西兩區合併,成立郊區人民政府。婁葑全境大部分屬郊區管轄(北園屬蘇州市東區,陽西、沙湖、新塘北仍屬吳縣)。
1952年10月,蘇州市郊區政府成立,今婁葑地域大部分屬郊區。
1954年9月,吳縣部分鄉鎮劃歸蘇州市。蘇州市因此撤銷郊區,市郊分別建立胥盤區、楓橋區、木瀆區。婁葑全境除北園、陽西、沙湖、新塘北外,均屬胥盤區管轄。
1956年2月,今婁葑地域的婁東鄉、婁齊鄉、葑塘鄉和厙塘鄉合併,置婁葑鄉;長橋(北)鄉和南園、新盪兩鄉合併為青暘鄉。
1957年12月,婁葑鄉、青暘鄉兩鄉合併,沿用婁葑鄉名。
1958年5月,南園村劃歸蘇州市滄浪區;8月,北園村劃歸平江區,剩餘部分仍稱吳縣婁葑鄉。
1959年1月,婁葑鄉一分為二,原青暘鄉部分(今群力、友誼、城灣、星紅、青暘、聯合村)劃歸滄浪區城南公社,其餘部分改稱婁東公社,劃歸平江區,婁葑鄉這一名稱暫時消失。
1959年7月8日,婁東公社、青暘地區及南園複合並為婁葑公社,由蘇州市人委直接領導。
1962年6月恢復甦州郊區,婁葑公社屬郊區管轄。
1969年10月13日,蘇漁公社併入婁葑公社,婁葑境域由此北至陽西村後灣,東至沙湖養殖場,西、南所抵範圍未變。
1983年10月20日,實行政社分設,婁葑公社更改為婁葑鄉。
1994年4月29日,將婁葑鄉等鄉鎮劃歸蘇州市政府直接管轄,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1999年2月25日,撤鄉建鎮,成立婁葑鎮。
2002年2月23日,原斜塘鎮轄區併入婁葑鎮。
2012年12月26日,婁葑撤鎮改為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1月婁葑街道轄36個社區,政府駐地:通園路28號。
星灣社區 | 獨墅湖社區 | 團結社區 | 群力社區 | 葑誼社區 | 葑塘社區 |
金益社區 | 通園路社區 | 文萃路社區 | 徐家浜社區 | 新蘇社區 | 涇園南社區 |
涇園北社區 | 東港家樂社區 | 東港家怡社區 | 蘇安南社區 | 蘇安北社區 | 官瀆社區 |
東港二村 | | 新城社區 | | 都市社區 | 師惠社區 |
| | | | | |
| | | 大湖城邦社區 | |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婁葑街道隸屬蘇州工業園區,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腹地,東靠
崑山市,南臨
獨墅湖,西接
姑蘇區,北臨
相城區,位於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與長江經濟發展帶的交匯處,距上海僅80公里。
地貌
婁葑街道屬沖積湖平原地質區及基岩山丘工程地質區,除表層土層經人類活動而堆積外,其餘均為第四紀沉積層,坡度平緩,一般呈水平成層、互動層或夾層,較有規律。
地質特點表現為:地勢平整,地質較硬,地耐力較強。區內土地承載力為每平方米20噸以上,土質以粘土為主。
氣候
婁葑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8℃(最高40.1℃,最低-3℃),無霜期長達230天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76%,平均降水量1076.2mm,年平均氣壓1016hpa,年平均風速2.5米/秒,風向常年最多風向為東南風(夏季);其次為西北風(冬季)。
水文
蘇州80%水體達到二類以上,婁葑街道湖泊眾多,水網密布,金雞湖、獨墅湖等水體造就了婁葑獨一無二的親水環境,以大運河蘇州站觀測資料統計平均水位:2.76米(吳淞標高),地表水位平均值:3.6米-3.0米,土地標高一般為4.6-5.20米(吳淞標高)。
主幹河有9條,總長31.07公里。東西走向的有葑門塘、相門塘、蘇崑河(又名至和塘、婁門塘婁江)、蘇安河,南北走向的有護城河、元和塘(又名齊溪河)、外塘河(又名官瀆河)。京杭大運河由西向東至覓渡橋折向南。黃天盪河由西向東再折向東南。鄉間河大部分是主幹河的支流,共有22條。東西走向的河有大岸樓河、板涇河、鄧巷浜河、擺宴村河、燈草橋河、湄長港、南園河、採蓮涇河,東南走向有南村港,南北走向的有譚涇港、東港河、洋涇港、新開河、木香港河和下馬浜、四望涇、井亭橋浜、西新開河、黃石橋港、朝南港、十里涇和路港港。除此以外,還有124條小浜(生產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人口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男性共22286人,女性21102人,男性比女性多1184人。
1997年,婁葑鄉男性有17208人,女性有17878人,女性比男性多670人,多於男性3.9%。
1999年,婁葑鎮男性有18151人,女性有18916人,女性比男性多765人,多於男性4.2%。
截至2015年9月總人口約18.5萬人,戶籍人口9.3萬、外來人口9.2萬,民族為漢族。
交通
婁葑街道境內有滬寧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規劃建設中的蘇州軌道交通3號線穿過婁葑,30多條公交線路覆蓋婁葑全境。
機場:上海虹橋機場距蘇州80公里,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距蘇州120公里,無錫碩放機場距蘇州40公里。
海運港口:上海港距蘇州100公里,年吞吐量1.65億噸,104個萬噸級泊位。張家港距蘇州96公里,綜合性港口,年吞吐量800萬噸,18個萬噸級泊位。太倉港距蘇州70公里,石油港口,預計萬噸級泊位30個。
公路:蘇州市境內現有公路2052公里,密度為21.46公里/平方公里,蘇州溝通外地的公路有國道:204國,312國道,318國道。
經濟概述
綜述
2013年全年完成共財政預算收入13.9億元,完成外貿進出口額17.9億美元,完成到帳外資1.8億美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51.6億元,完成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35.9億元,完成製造業投資5.1億元。2014年1-10月,完成共財政預算收入13.46億元,完成外貿進出口額21.27億美元,完成到帳外資1.5億美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17億元,完成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34.56億元,完成製造業投資4.2億元。
2012年,婁葑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1億元,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4億元,到帳外資完成3.58億美元,民營註冊資本淨增完成7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9億元。
2013年全年完成共財政預算收入13.9億元,完成外貿進出口額17.9億美元,完成到帳外資1.8億美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51.6億元,完成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35.9億元,完成製造業投資5.1億元。2014年1-10月,完成共財政預算收入13.46億元,完成外貿進出口額21.27億美元,完成到帳外資1.5億美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17億元,完成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34.56億元,完成製造業投資4.2億元。
2011年,婁葑街道地區生產總值452億元,年均增長19.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從20.4億元增長到31.5億元,年均增長13.6%;累計利用外資16.5億美元;新增註冊內資從96.8億元增長到184.4億元,年均增長2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55.7億元增長到74.7億元,年均增長8.5%。
第一產業
2013年婁葑街道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5億元,全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16個。“三品”產量占食用農產品產量的10%。
第二產業
2013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51.6億元,完成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35.9億元,完成製造業投資5.1億元。
2014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65.5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6.1%;完成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42.3億元;完成製造業投資5.1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完成外貿進出口額17.9億美元,完成到帳外資1.8億美元。
2014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4.72億美元,同比增長9.7%;完成到帳外資1.8億美元。
截止2015年10月各類企業7000多家(外資企業580家,製造業企業1400多家,貿易企業約2145家)。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5年9月婁葑街道下屬7所幼稚園,7所幼稚園共有123個班級,在園幼兒總數為4200人。共有幼兒教師282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大專以上學歷教師261人,占全街道幼兒教師比例96.5%。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比例為84.4%,全街道獲蘇州市雙十佳教師6名,區級以上骨幹教師比例為21.3%。獲高級職稱2人占0.75%,中級職稱78人占27.7%,初級教師職稱143人占50.7%。
代表幼稚園:葑誼幼稚園、葑誼幼稚園文萃分園、蘇安幼稚園、婁葑第二中心幼稚園、夏園幼稚園
衛生
截至2015年10月婁葑醫院有在職職工780人(含斜塘、車坊和婁葑社區),其中高級職稱51人,中級職稱192人。
科技
2011年累計新增各類高新技術企業78家、高新技術產品200隻、申請發明專利2300件。2家企業獲得國家馳名商標企業稱號,14家企業獲得省級著名商標企業稱號。45家企業、106個項目獲得科技扶持資金4600萬元。25家企業與23家高校建立了產學研合作,以企業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等形式的企業研發機構達到37個,8個項目獲得創新創業領軍稱號。
文化
截至2015年10月婁葑街道有舞蹈、戲曲、體育、書畫文體隊伍,尤其是“萬紫千紅空竹隊”,婁葑梅花拳研習中心,葑誼社區的“夕陽紅團隊”、東港二村“婁江書畫協會”等團隊嶄露頭角,頗有名氣。開展各類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演出24批次、68場次,放映數字電影693場。
2015年舉辦“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文藝演出,舉辦“婁葑好聲音K歌大賽”,“廣場舞大獎賽”,書畫比賽等已成為常態。
基礎建設
供電:區內用電屬華東網,並建有華能發電廠,電源來自三個方向,電力充足,穩定可靠。
供水:區內建有水廠,水源取自太湖湖心,出水水質優於國家標準,並達到飲用水國際先進水平(WHO93飲用水標準),日供水達60萬噸。
污水及廢氣物處理:採用雨污水流制。目前污水日處理能力10萬噸,二期正在擴建中,最終規模達日處理50萬噸;另有2家專營固廢處理企業,,固體廢物處理和填埋率為100%。
歷史文化
遺產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是園區婁葑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1年到2013年間其緙絲作品獲得了1項國際金獎、11項國家級金獎、3項國家級銀獎、4項國家級銅獎等27個重大獎項。
飲食
婁葑人主食以飯粥為主,麵食、糕點為輔。一日三餐,早晚吃粥,中午吃飯。隨著婁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餐吃麵、餛飩、大餅、油條、饅頭、麵包等點心的逐漸增多,還有的配喝牛奶。
糕點:婁葑地區偏好甜食,糕點多帶甜味。大年初一吃年糕、圓子,元宵節嘗元宵,清明節品青糰子,立夏日有酒釀,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焐藕、廿四夜(農曆十二月)的湯糰等,基本上都帶有甜味。
菜餚:婁葑地區盛產各種旱地蔬菜和爛田(水生)蔬菜,常見的有青菜、蘿蔔、茭白、藕、絲瓜、黃瓜、韭菜、毛豆、豇豆等。收穫季節,農戶除留一部份食用外,往往要醃製一些雪裡紅和菜莧,以備蔬菜淡季時食用,會做醬的農戶還做些醬菜下粥。有的農戶養一些雞、鴨、鵝,生的蛋換些油鹽醬醋,或醃製後做吃粥菜。條件較好的還有醃鹹肉的。
解放後,人們的生活逐漸好轉,菜漸漸豐盛起來。80年代後,普通人家也經常可以見到葷腥,過年過節菜餚更是琳琅滿目,擺滿桌面。隨著蔬菜大棚技術的推廣和外地蔬菜的大量湧入,蔬菜供應已經“淡季不淡”,人們餐桌上的醃製品已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