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允鎮

娜允鎮

娜允鎮位於中國西南邊陲,東距省城昆明670公里,距緬甸邦康市56公里,全鎮國土面積367.49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7864.12畝,全鎮轄9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108個村民小組,40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0852戶35609人,其中,農業人口5772戶22494人,非農業人口5080戶13115人。

娜允鎮是第四批2009年9月19日公布的歷史文化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娜允鎮
  • 外文名稱:傣族古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
  • 政府駐地:孟連縣
  • 電話區號:0879
  • 郵政區碼:665800
  • 地理位置:北緯22°16東經99°27′
  • 面積:367.49平方公里
  • 人口:35609人
  • 氣候條件:熱帶雨林氣候
  • 著名景點:三重檐建築
  • 車牌代碼:雲J
  • 行政代碼:530827101
  • 海拔:940m--1731m
  • 年均氣溫:19.6℃
  • 年均降水量:1380毫米
  • 年均日照:2087小時
歷史沿革,文化風俗,基礎設施,城區建設,通訊,環衛,開發規劃,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經濟數據,教育文化,農業發展,發展戰略,旅遊業,傣族古鎮,

歷史沿革

娜允位於雲南省的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城。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這裡自然環境優美,山川秀麗,人傑地靈。700多年來,娜允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傣族的貴族文化。雲南省思茅市娜允鎮“娜允”是傣語諧音,為“城子、內城”之意。娜允鎮地處北緯22°16′~22°23′,東經99°27′~99°39′,東與縣內景信鄉相連,西與縣內富岩鄉公信鄉毗鄰,南與縣內勐馬、芒信兩鎮接壤,北鄰瀾滄縣拉巴鄉。鎮政府所在地古城開發區,
公元1289年(傣歷651年傣王罕罷法在孟連建傣城——娜允,元朝朝廷在此設“木連路軍民府”。公元1406年(明永樂四年),明朝設“孟連長官司”隸雲南都司,賜罕罷法孫姓刀,命第八代孫刀派送為官,官居六品,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第十九代土司時,朝廷賜封為“孟連世襲宣撫司”,官居四品,隨著土司制度的建立和鞏固,孟連土司也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政治機構,土司為最高長官,叫召賀罕,下有九根和十二召朗。九根是一至四召根屬內官(管內務),五至九召根屬外官(管外務),十二召朗屬三級官。1949年4月(傣歷1311年),孟連解放,孟連土司制度告終,孟連歷代28任土司統治長達660年,隨著土司統治的延續,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擴大,形成了宣撫司統治區(東到瀾滄、南到勐海、西到勐養、北到西盟)方圓數百里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
“娜允”傣語意為城子。娜允古鎮是元、明、清、民國四個時期孟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娜允古鎮內的孟連宣撫司署原系刀氏土司衙門,元代設木連路軍民府,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元)設孟連長官司,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冊封為孟連宣撫司使,至1949年,刀氏土司共傳襲二十八任、660年。據史料記載,孟連早在西漢時就被列入祖國版圖,唐南詔時稱“茫天連”,孟連一帶的傣族稱“芒蠻”。後來,孟連傣族聚居區發生了瘟疫,孟連一時間變成了荒無人煙的“荒壩”,直到距今700多年前,人們才重新發現了孟連這個美麗的地方。民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朝廷設孟連長官司,直隸雲南都指揮使。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朝廷冊封孟連宣撫司使,官居從四品

文化風俗

娜允古鎮地處西南邊陲、歷史悠久、自元代起就是雲南南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便成為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縣府。娜允古城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著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風韻,蘊涵著豐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以及宗教建築,飲食、服飾、節日、音樂、舞蹈、民俗等文化,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近幾年來,境內外少數民族,特別是緬甸、泰國等鄰國的傣族到娜允古城訪古溯源的客人日益增多。2001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孟連娜允古城列為傣族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孟連娜允古城也是我國僅存的傣族古城,目前有關部門正準備將它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娜允古鎮娜允古鎮

基礎設施

城區建設

全鎮城鎮規劃區面積8平方公里,現建成區面積達2.8平方公里。目前共建成大小街道13條,總面積12萬平方米,街道硬化率達90%,並投資600多萬元安裝路燈、庭院燈景觀燈300盞;建成商住小區3個,個私經濟園區1個,面積達52589平方米。城鎮水、電、通訊等市政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現有自來水廠2座,日處理能力達9500立方米,城區供水管網和處理設施完善,能充分滿足生產、生活、市政消防用水,城區自來水普及率和入戶率達100%。投資197.2萬元完成了農網改造,完成了主城區5.2平方公里10千伏高低壓輸配電線路架設,完成本地電網與滇中電網併網。建成5800千伏安變電站1座,居民使用電或液化氣達100%。
娜允古鎮娜允古鎮

通訊

鎮內有移動、聯通、電信3家通信公司,網路覆蓋娜允古鎮全境,全鎮移動、聯通用戶已超過10000戶,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0000門,用戶達7000多戶,電視、廣播覆蓋率達100%。

環衛

環境衛生設施不斷改善,設有鎮環衛站,現有環衛職工27人,環衛車3輛,垃圾車15輛,城區設定有垃圾桶497隻,有占地300畝的無害化生態垃圾處理場1個,日回收處理垃圾15噸;鎮內有街道公廁8個,其中水沖式公廁3個,並有專人負責保潔;投資550萬元完成了總面積1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建設,並投入使用;先後建成街心花園2個,總面積1800平方米,使全鎮綠化面積達3萬平方米,綠化率達25%;投資57.7萬元新建單立柱廣告牌3個,總計684平方米,城鎮整體功能不斷提高。

開發規劃

娜允鎮實施“綠色經濟強鎮,非公經濟富鎮,民族文化旅遊興鎮”三大戰略,依託娜允古城,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統一,保護和開發古城,統一規劃,分期分步實施,根據城鎮周圍金山、銀山、法罕山的保護與規劃,開發娜允風情谷。

人口民族

全鎮多民族和諧聚居,以傣族、拉祜族、佤族為主,全鎮總人口35609人,其中農業人口有22494人,占總人口的63%;非農業人口13115人,占總人口的37%;有少數民族31346人,占總人口的71%;傣族9959人,占28%;拉祜族8997人,占25.3%;佤族3140人,占8.8%。傣族、拉祜族、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潑水節” “神魚節”“葫蘆節”和“新米節”,時間分別是四月十二、五月一日、四月八日和十月二十日,全鎮各民族和睦相處。

經濟發展

經濟數據

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96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513萬元,工業總產值3451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229萬元,財政收入481萬元,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達9769萬元,畜牧業總產值13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4元。
娜允古鎮娜允古鎮

教育文化

全鎮有中心完小1所,村完小8所,幼稚園1所,國小和幼稚園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境內有醫院3家,有賓館15家,其中二星級賓館2家。有酒樓150家,各種餐館100多家,音樂茶座、酒吧18家,網咖13家。目前,全鎮各項經濟社會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娜允鎮地處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處在通向兩個口岸的交匯點,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日均進出娜允古鎮的車流量達2600輛次,是邊境貿易的集聚中心。
產業發展情況
娜允鎮具有熱區資源、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沿邊口岸資源三大優勢。

農業發展

(一)、農業產業發展情況
1.甘蔗種植面積25805.5畝,產量92701噸,經濟收入1576.86萬元;
2.茶葉種植面積9196.57畝,投產面積4765畝,經濟收入383.6萬元;
3.畜牧業年末生豬存欄23171頭,出欄22952頭,大牲畜存欄4503頭,出欄600頭,經濟收入1302萬元;
4.咖啡種植面積2539畝,產量1477.4噸,經濟收入147.74萬元;
5.香蕉種植面積2099畝,產量3274.44噸,經濟收入261.96萬元。

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依靠實施“民族文化立鎮、旅遊產業興鎮、非公經濟富鎮、綠色生態名鎮、和諧穩定強鎮”五大戰略,打牢農業、科教、交通三個基礎,鞏固甘蔗、茶葉、咖啡、旅遊四個支柱產業,培植林業、漁牧、果蔬三個骨幹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兩個進程,經濟社會獲得了長足發展。2010年末,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4372萬元,非公企業實現總收入17792萬元;財政收入116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73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03元。全鎮60個村民小組建設了文化活動室,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孔雀馬鹿舞傣族制陶、造紙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體育活動順利開展,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旅遊業

(二)旅遊產業的發展及潛力
娜允鎮為娜允古城所在地。為提高城鎮化水平,轉移農村人口,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持久的動力,娜允鎮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娜允鎮地處縣城的地理位置,抓住娜允古城列為雲南歷史文化名城和加大建設開發力度機遇,在服從服務於農村工作的同時,主動服從服務於城鎮建設,積極參與城鎮建設和管理。改革出台了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在保護耕地和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城鎮用地,在加大小城鎮建設步伐中,堅持“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分類指導,注重實效”的方針,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企業、經濟組織和城鄉居民投資參與小城鎮建設。
娜允鎮娜允鎮
根據政府關於南壘河以東縣政府規劃開發建設,南壘河以西古城片由娜允鎮建設開發、管理,擴大城市規模的精神,打破城鄉分割,積極穩妥地推進小城鎮建設。正在建設的娜允傣族古城旅遊開發綜合示範區與古城遙遙相對,是處於半山上的古城在壩子的延伸。示範區集旅遊、觀光、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建蓋的房屋均是一樓一底,屋面要求統一規劃,具有傣族特點。鎮政府在統一征地,水、電、路三通一平的基礎上,本著疏散部分古城密集的住戶、鼓勵黨政機關幹部職工和個體戶參與古鎮建設,購地建房、經營等向社會公開拍賣。現新城建設規劃1500畝,已征地150畝,示範區已投入資金1300萬元,已有5戶入住,正在建24戶,閉路線路架設、小區道路正在加緊安裝、施工,綠化、亮化工程和人行道的鋪設將在4月50年縣慶及潑水節前完成。尚未出讓的土地為外商看好,已有2家外商前來商談建賓館事宜。鎮長刀建華介紹說,緊接著示範區的是已規劃準備動工建設的民族風味一條街,將由傣族拉祜族、佤族三個村組成,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小城鎮建設項目,上級將投入500萬元建設經費。

傣族古鎮

在雲南省的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城,至今還保存著中國的最後一個傣族古鎮——娜允。這裡自然環境優美,山川秀麗,人傑地靈。
娜允古鎮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娜允”即傣語“內城”的意思。這裡的房屋是傣漢兩個民族的不同風格合璧的建築群,說明很早以前內地和邊疆的交流就存在了。公元1289年(傣歷651年)傣王罕罷法在孟連建傣城——娜允,元朝朝廷此設“木連路軍民府”。公元1406年(明永樂四年),明朝設“孟連長官司”隸雲南都司,賜罕罷法孫姓刀,命第八代孫刀派送為官,官居六品。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第十九代土司時,朝廷賜封為“孟連世襲宣撫司”,官居四品。隨著土司制度的建立和鞏固,孟連土司也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統治機構。土司為最高長官,叫召賀罕,下有九根和十二召朗。九根里一至四召根屬內官(管內務),五至九召根屬外官(管外務),十二召朗屬三級官。1949年4月(傣歷1311年),孟連解放,孟連土司制度告終。孟連歷代28任土司,統治達660年。隨著土司統治的延續,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擴大,形成了宣撫司統治區(孟連、瀾滄、西盟等)方圓數百里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
娜允古鎮娜允古鎮
娜允由“三城兩鎮”(上中下城和芒方崗、芒方冒)組成,從上到下是按照登記順序布局的。土司時代,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員和家屬的居住地,下城則是下級官員的住處,芒方崗和芒方冒是林業官和獵戶居住的寨子,孟連宣撫司署位於上城的最高處,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撫司署的附近。孟連宣撫司暑,傣語稱“賀罕”,意為金色的王宮,土司“召賀罕”,即為金殿之王。孟連宣撫司暑曾在清代被焚毀,1878—1919年重建。
沿著青石鋪就的階梯就來到位於古鎮中的宣撫司署,這裡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宣撫司署是雲南清代土司的衙署,也是雲南18座土司衙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整個建築由門堂、議事廳、正廳、東西廂房、糧倉、廚房。雄偉的議事廳分上下兩層,底層空曠涼爽,過去是大臣們休息的地方,現在遊人三三兩兩的坐在欄座上喝茶小憩。按傣族的規矩記者脫了鞋走上二樓,滿目皆是各種珍貴的藏品和講述宣撫司署歷史的壁畫,精緻的竹編藝品、珍奇的貝葉經、金銀飾品、其中還有朝廷賜給歷代土司的官服、旗幟、金傘和寫有漢、傣文字的公文及宣撫司的生活用具等等,特別是一襲清朝皇帝賜給的蟒袍,繡著雲朵、飛鳥、騰龍、浪花,光彩奪目,可謂是華麗無比。
而在清靜悠閒的佛寺里,記者看到了形如歇山頂的三重檐建築。大殿的牆壁上畫著艷麗的壁畫,記載的是傣族的歷史傳說。慈眉善目的老佛爺告訴記者,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傣族有了自己的文字,宗教的節日變成了民族的節日。宗教活動與民俗活動相融合,形成傣族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和建築。
娜允古城地處極邊、歷史悠久、自元代起就是雲南南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便成為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首府。
說起娜允古城,也許會讓你感到陌生,但它在東南亞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卻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因為歷代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就設在這裡。
古鎮雖然歷史悠久卻至今仍保留著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風韻,蘊涵著豐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以及宗教建築,飲食、服飾、節日、音樂、舞蹈、民俗等文化、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近幾年來,境內外少數民族,特別是緬甸,泰國等鄰國的傣族到娜允古城訪古溯源的客人日益增多,2001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孟連娜允古城列為傣族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孟連娜允古城也是我國現存最後一個傣族古城,目前有關部門正準備將它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