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巴登(輕型巡洋艦)

威斯巴登(輕型巡洋艦)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年-1918年)時期,大洋艦隊(High sea Fleet)訂購的一級輕型巡洋艦。共建造兩艘,分別是命名艦“威斯巴登”號和姊妹艦“法蘭克福”號(SMS Frankfurt)。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斯巴登
  • 外文名:SMS Wiesbaden
  • 國家:德意志第二帝國
  • 時期: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
  • 類別:輕型巡洋艦
建造背景,建造概況,作戰經歷,主要參數,

建造背景

1910年以來,德國海軍的輕型巡洋艦建造進入第2個歷史階段。與前代相比,主要變化有兩個:一是全部採用蒸汽輪機推進,二是防護設計由穹甲防護向水線裝甲帶轉變。
從1913年竣工的“斯特拉爾松德”級開始,德國海軍已開始在輕型巡洋艦的側舷敷設水線裝甲帶,防禦能力大大提升。然而在火力方面,德國海軍輕巡洋艦仍然沿用自“瞪羚”級以來的設計,在兩舷安裝105毫米主炮,雖然實現了德國海軍對“兩舷作戰”的需求,但側舷火力受限的情況很嚴重。而且由於炮塔全部沿兩舷配置,艦艇橫搖幅度必然偏大,復原性自然下降。
自“科爾堡”級(1909年至1910年竣工,同級4艘)以來,德國輕巡洋艦的主炮身管長度已由40倍徑升至45倍,使用15公斤重的炮彈時,射程可以超過12000米,火力強度得到了一定提升。同時,火炮數量由10門升至12門,側舷齊射火力達到6門主炮,對驅逐艦的殺傷力進一步加強。
皇家海軍“布里斯托”號皇家海軍“布里斯托”號
然而,同期建造的英國輕巡洋艦(如“布里斯托”級,1911年至1913年竣工),已開始在船身中軸線上裝備152毫米主炮,側舷裝備102毫米副炮。在實際使用中,威力大、射速相對低的152毫米主炮對付巡洋艦級的目標,而射速高、殺傷力適中的102毫米副炮則是對付驅逐艦的利器。
“查塔姆”級“悉尼”號(城鎮系列)“查塔姆”級“悉尼”號(城鎮系列)
儘管德國輕巡洋艦裝備的105毫米主炮性能十分優異,其射速、破壞力、精準度都高於對手的102毫米速射炮,對付驅逐艦十分有效,但在對付同類對手時,總顯得殺傷力不足。1914年“埃姆登”號與澳大利亞海軍“悉尼”號輕型巡洋艦交戰失利,及斯佩艦隊輕巡洋艦“萊比錫”號被皇家海軍輕巡洋艦“布里斯托”號擊沉的事實,充分暴露了德國輕巡洋艦在設計方面的局限性。
德國海軍“埃姆登”號輕巡洋艦德國海軍“埃姆登”號輕巡洋艦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皇家海軍的輕巡洋艦顯然具備更強的適用性,這也促使德國海軍決心加強輕型艦隻的火力配置。“威斯巴登”級輕型巡洋艦應運而生。

建造概況

“威斯巴登”級兩艦“威斯巴登”號和“法蘭克福”號分別由伏爾甘造船廠和基爾海軍造船廠建造。該級巡洋艦以“斯特拉爾松德”級(有資料稱之為“馬格德堡”級)輕巡洋艦的設計為藍本,船體設計極為相似,裝甲厚度、防護區域完全相同。但主體尺寸稍有增加,估計是出於提升抗沉性、適航性的考慮。
“威斯巴登”號輕型巡洋艦“威斯巴登”號輕型巡洋艦
該級巡洋艦從設計時就計畫裝備8門150毫米45倍口徑主炮,布置方式與“斯特拉爾松德”級有區別:後甲板上的最後兩門主炮不再並列橫向配置,而是呈階梯型排列與艦體中軸線上,這樣,後部炮群在側舷齊射時可以多發揮一門火炮的威力,後向火力也呈現梯次配置,合理的炮群布局更有利於發揮火力。不過前甲板仍並列配置了兩門150毫米主炮,沿襲了之前的老套設計,令人費解。
在動力方面,該級巡洋艦的主機功率並未大幅提升,設計功率31000馬力,航速27.5節,與“斯特拉爾松德”級相當。但《世界艦船》雜誌曾根據當時的試航照片推斷,“威斯巴登”號的實際航速應該可以超過28節。考慮到“威斯巴登”級在排水量比“斯特拉爾松德”級增加約600噸的情況下,仍可達到該航速,因此該級巡洋艦的主機功率顯然應該具有更高的實際輸出值,亦或是由於艦型設計改良、減租性能提升所致。
另外,“威斯巴登”級是第一型在設計時即安裝旋轉式魚雷發射管的輕巡洋艦,該級兩艦分別安裝4座500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單裝形式位於兩舷。與以往裝備固定式水下魚雷管的德國巡洋艦相比,這樣的設計更加靈活,畢竟隨著巡洋艦的噸位逐漸提升(已由“不萊梅”級的3200噸升至本級的5200噸),若要像魚雷艇那樣占據魚雷攻擊位置,已越來越難。旋轉魚雷發射管無疑最大限度地克服了這一困難。
兩艦同於1913年開工,比皇家海軍“城鎮系列”輕巡洋艦(分為三個級別,全部裝備152毫米速射炮,航速超過28節)開工稍晚,1914年戰爭爆發時尚未竣工。而裝備105毫米主炮的德國輕巡洋艦在第一次赫爾戈蘭海戰中遭遇皇家海軍的沉重打擊,令德國人痛感需要擁有重火力的快速巡洋艦。
兩艦於1915年6月至8月期間先後竣工,一同編入大洋艦隊偵查艦隊(弗蘭茨-馮-希佩爾中將的戰列巡洋艦分隊)。

作戰經歷

“威斯巴登”級輕型巡洋艦的主要作戰經歷是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兩艦作為德國海軍最為新銳的巡洋艦參加了這次大戰。
5月31日凌晨,“威斯巴登”號、“法蘭克福”號與“格勞登茨”級兩艦(“格勞登茨”號、“雷根斯堡”號,各裝備12們105毫米主炮),“皮勞”級兩艦(“皮勞”號、“埃爾賓”號,原為俄國海軍訂製,後被德軍沒收,各換裝8門德制150毫米速射炮),“斯特拉斯堡”號(“斯特拉爾松德”級,裝備12門105毫米主炮)一同編入輕型巡洋艦分隊,負責為希佩爾中將的戰列巡洋艦提供警戒和掩護。
關於希佩爾所率偵查艦隊的情況,及雙方接戰的過程,已有非常多的文章敘述,這裡不再贅述。在雙方前衛艦隊激烈交火的第二階段,希佩爾指揮德國戰列巡洋艦向皇家海軍猛烈開火——貝蒂的戰列巡洋艦第一、第二分隊分別損失了“不倦”號和“瑪麗女王”號戰列巡洋艦,另外,“獅”號損失一座炮塔,“皇家公主”號射擊指揮儀被毀。
不久,戰鬥爆發前掉隊的皇家海軍第五戰列艦分隊趕到戰場——負責提供預警的德國輕巡洋艦編隊當即遭遇重創:在381毫米巨炮的打擊下,“皮勞”號和“威斯巴登”號當場喪失戰鬥力,後者動力全失,徹底癱瘓。
隨後,皇家海軍主力艦隊趕到,英軍準將阿巴思諾特指揮的裝甲巡洋艦分隊試圖幹掉“威斯巴登”號,與德國艦隊激烈交火,英軍“防禦”號和“勇士”號兩艘裝甲巡洋艦先後被擊沉。
另外,在雙方主力艦隊第一次形成T字占位的時候,皇家海軍“馬爾博羅”號超無畏艦曾被魚雷擊傷,但當時德國人的驅逐艦編隊已被打退,《巡航者》曾刊登西方相關歷史記載,推測此魚雷系長期滯留戰場的“威斯巴登”號發射,結合該艦魚雷武器的特點及當時戰場形勢,此說法相當有道理。
在遭遇多艘英艦的炮擊之後,“威斯巴登”號於6月1日凌晨沉沒,全艦僅1人生還。“法蘭克福”號僅受輕傷,雖主力部隊平安返回威廉港。
此後,德國艦隊再無大的戰鬥行動,“法蘭克福”號幾乎無所事事。戰後該艦根據停戰協定扣留在斯卡帕弗洛,於1919年6月21日自沉。

主要參數

主尺度:全長145米,水線長142米,全寬13.9米,平均吃水約5.7米;
排水量:約5200噸(標準),大於6600噸(滿載);
主武器:8門150毫米45倍徑主炮(單裝),炮塔為後部開放式;4座500毫米魚雷發射管;
高射炮:2門88毫米45倍徑高炮(單裝);
防 護:主裝甲帶舯部厚度60毫米,艏艉逐步減少到25毫米;
水平甲板裝甲厚度60毫米(最厚處),非要害部位無裝甲;
司令塔裝甲厚度100毫米;
主炮塔面板裝甲50毫米。
動 力:12座海軍型鍋爐,兩台蒸汽輪機,雙軸推進。輸出功率31000馬力;
航 速:27.5節(設計值);
成 員:474名(戰時編制在此基礎上增加約110名,日德蘭海戰期間該艦成員數量達590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