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之所以關於威廉·華萊士的事跡多見於一些傳奇故事,真正的史料現存不多,原因是歷史是由統治者撰寫的,更何況華萊士是
英格蘭 國王最深惡痛絕的“反叛者”,他是不會讓他的“英勇事跡”供後人景仰的。
武藝高強 威廉早年的經歷無據可考,不過,按當時的習俗,威廉作為次子應擔任
神職 。傳說他的一個叔父就是
斯特靈 附近鄧尼佩斯(Dunipace)的
牧師 ,教授給他拉丁語和聖經箴言,灌輸了自由思想,據說他的劍術和騎射工夫也是在這段時期學的。
威廉·華萊士教堂壁畫 傳奇中的
華萊士 武藝高強,可力敵數人並最終取勝。他能從屢次追剿和血戰中生存下來,相信傳說不虛。但事實並不止於此,華萊士還是一位優秀的
指揮官 。他顯然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但縱橫山林多年的經歷使他作戰經驗豐富,深諳游擊戰術,懂得收集和利用情報,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特點揚長避短合理運用部隊,善於利用地形,對攻擊的時機把握得恰倒好處。
嗜血成性 華萊士 的另一面,是
嗜血成性 、殺人如麻。有一幅畫表現戰鬥中的華萊士,天上日光慘澹,地上濃霧瀰漫,手握利劍的華萊士在遍野的屍堆中逡巡,仿佛餓虎下山,色調陰冷晦暗,氣氛恐怖肅殺。對於
英格蘭人 給他造成的傷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殺戮加倍報復。起義軍每攻克英軍盤踞的城堡或在野戰中擊敗英軍,都要殺盡包括平民在內的所有英格蘭人及其外國僱傭兵,從不抓俘虜,心情稍好一點的時候會放過婦女、兒童與僧侶。有的時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覺得過於殘暴而
於心不安 ,以至於事後跑到主教那裡去懺悔。畢竟他生活在一個以暴易暴的時代,野蠻是生存的需要。征服者的傲慢侮辱與殘酷鎮壓,多年來你死我活的追殺,已經令復仇之火燒焦了他心裡最後一點仁慈和憐憫。
仇恨英格蘭人 華萊士 對
英格蘭人 的刻骨仇恨,不僅僅出於對自由的信念,也來自親身感受到的亡國毀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國恨。1291年,當愛德華一世上演“至尊”鬧劇時,剛正不阿的老
馬爾科姆 屬於少數拒絕低頭的
蘇格蘭 人。為了躲避迫害,他帶了長子離家出走,但終於還是被個叫費尼克(Fenwick)的
英格蘭 騎士殺害於艾爾郡的羅頓山(Loudoun Hill)。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隨母投親,據說就是這段時間他進了教會學校,但不久,就因殺死向他挑釁的英國占領軍而被通緝,從此浪跡江湖。此後的故事有些像《水滸》,鬥毆、追捕、復仇、死裡逃生,甚至有人說華萊士其實是傳奇俠盜
羅賓漢 的原型之一。
游擊生涯 在游擊生涯中,
華萊士 周圍逐步形成了一支以親族為核心的骨幹力量,包括舅舅
派屈克 (Patrick Auchinleck of Gilbank)、堂兄弟亞當、理查和
西蒙 (Adam, Richard and Simon Wallace),表兄弟威廉(William de Crauford)、外甥愛德華·里特和湯姆·哈利德(Edward Little、Tom Halliday),以及貴族
格拉漢姆 (Sir John Graham Jr.)、愛爾蘭人
史蒂芬 (Stephen of Ireland)、勇士格雷(Gray)、克雷(Kerly of Cruggleton)、修道士
約翰·布萊爾 (John Blair、土匪愛德華·、約翰、喬治·等。他們利用襲擊英軍繳獲的裝備、馬匹和給養武裝自己,不斷壯大。
羅頓山伏擊戰 比較可信的是一些規模較大的戰鬥。譬如
羅頓山伏擊戰 。1296年7月,威廉·
華萊士 率宗族數十人在父兄遇難的羅頓山守株待兔,利用狹路設伏,擊斃仇人費尼克騎士,截獲了他護送的運輸隊。再如夜襲拉那克(Lanark,在
蘇格蘭 南部)。華萊士的妻子梅倫(Marion Braidfute,一個富有領主的獨女,二人是否正式結過婚無從考證)死於老愛委派的拉那克郡長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華萊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長的府邸。《
勇敢的心 》中,這一事件被編排成捍衛“
初夜權 ”的官逼民反,並作為大起義的導火索。
拉那克之戰 拉那克之戰是
華萊士 命運的轉折點。軍事上,這一戰斬殺英軍240多人,使華萊士聲名大振,激發了飽受壓榨的
蘇格蘭 下層人民的反抗意識。在他周圍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義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軍隊。而在此之前,追隨他的不過是數十名親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盜,至多算一支游擊隊罷了。政治上,華萊士由自發反抗占領軍的殘暴統治向為光復祖國而戰轉變。前面說過的羅伯特·維斯哈特主教早有發起復國運動之心,但苦於手中無兵,而實力派貴族又只重私利罔顧大義。華萊士義軍的崛起正合他意。主教找到華萊士,勸說他打出了恢復國家獨立、迎請巴里奧國王還朝的旗號。這一舉措如同
范增 勸項梁迎立懷王,給了華萊士義軍以政治上的地位和號召力。在此之前,
華萊士 及其抗英鬥爭一直被當作暴民作亂,得不到
大貴族 的認同。同時,和尚幫遍布全蘇的教堂網路還被動員起來聯絡各地的起義者,使起義的浪潮迅速蔓延開來。一些貴族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但此舉也給本來沒什麼政治傾向的華萊士貼上了“擁巴派”的標籤,日後不可避免地成為貴族派系傾軋的犧牲品。
威廉·華萊士 華萊士率領義軍連續攻城拔寨,席捲整個北部高地。
多加特湖(Loch Dochart),華萊士聯合當地起義軍突襲占有數量優勢並有偽軍支援的英軍
愛爾蘭 軍團邁克法迪恩(MacFadyen)部,全殲該敵,斬殺了所有愛爾蘭籍俘虜,但對繳械求饒的
蘇格蘭 俘虜則全部釋放。邁克法迪恩本人逃離戰場後,被追及並梟首。
北方重鎮
珀斯 ,起義軍填平城壕,架雲梯攻入城中,英軍2千人被殺盡。
達諾塔(Dunottar)城堡,對“艾爾穀倉事件”等暴行記憶猶新的
華萊士 拒絕給逃入城堡避難的4000多
英格蘭人 及其追隨者以任何憐憫。抵抗者最終被趕下懸崖,甚至教堂也被點燃,把躲在裡面的人活活烤死。
阿伯丁 (Aberdeen)港,英軍匆匆登船撤離,被疾速趕來的起義軍乘低潮攻上甲板,殺得片甲無存,百餘艘艦船被焚毀;英國派來的郡長掛起了巴里奧的旗號,從而免於血戰。
這時,降伏了
蘇格蘭 貴族的英軍,已在老瓦的指揮下大舉北進。
斯特靈之戰 斯特靈,在這樣的時候成為英蘇大戰的焦點。
斯特靈整個城市位於山谷之中的
福斯河 河灣和沖積平原之上,地勢依山傍水,與
潼關 相仿佛。華萊士紀念塔坐落在市區以北兩英里的
達雅 山(Dumyat Hill),像一座路標,從老遠就能望得到。
山下的停車場是免費的。達雅山高約百米,山體蔥蘢,林木茂盛。山路陡峭高峻,有好心人提示,如果遊客中有誰足力不濟或想留一點能量登上紀念塔,可以乘穿梭小車代步。初秋之際,陰涼舒適,山風習習,空氣清新,正好登山。
紀念塔坐落在
克雷格 (Craig)修道院舊址上。修道院是斯特陵橋戰役時
華萊士 的指揮所。紀念塔的建設歷時八年,於1869年落成。塔高220英尺(67米),共有246級台階。全部費用超過1萬英鎊,在當時不啻是天文數字。這么一大筆錢都來自捐獻,捐獻者包括世界各地的
蘇格蘭 人,以及很多歐洲國家的領導人,包括同樣為民族獨立和自由理想奮戰了一生的義大利
民族英雄 ——解放者
加里波第 (Garibaldi)將軍。
這是一座用淺黃色、褐色塊石砌成的四方型塔樓,狹窄的窗以及頂層的垛口、四角的圓形棱堡,很像一座古堡。塔是維多利亞時代
哥德式建築 復興的產物,外立面處理其實很精細,不過要貼近才看得出。但除了西北角的八角形壁柱和塔頂林立的小尖塔外,華麗、注重細節的
哥特風格 並不明顯,斑駁的石料和不夠清晰的輪廓線更使建築顯得樸實而古拙,在低垂的濃雲下越發肅穆凝重。這樣的風格倒更符合
華萊士 平民英雄的身份和悲壯的命運。
突出於塔的西南角的,是高達15英尺的華萊士雕像。華萊士絡腮鬍須,身軀強壯,穿著
蘇格蘭 短裙和披風,左手扶盾,右手高舉利劍,面貌冷峻,直視前方,是在指天明誓要光復河山,還是指揮起義兄弟向敵軍衝擊?雕像距地面約30英尺(9米),居高臨下,如同半空中一尊腳踏流雲、馭風而飛的戰神,給人以莊嚴、神聖之感。仰望雕像,心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耳邊迴蕩的山風仿佛是他的呼喚——Pro Liberty(為了自由)!
沿著狹窄而封閉的旋轉樓梯盤旋而上,絕對不是件輕鬆的事,但絕對值得一試。
登上71級台階,到達塔的第一層,是華萊士生平事跡陳列和斯特陵橋戰役的介紹。最顯著的是三維仿真的“華萊士在威斯特敏斯特大廳受審”場景。
華萊士的劍陳列在這裡的一個牆角。這柄劍原來供奉在頓
巴登 (Dunbarton)城堡,紀念塔落成後移了過來。這是一柄當時很常見的雙手使用的闊劍,長約66寸(1676毫米),其中刃長約52寸(1321毫米),經歷了700年的歲月卻依然光亮奪目。劍原是當時一件普通的兵器,沒有製造者的標記,打造的年代也不詳。從材質上分析,是
蘇格蘭 國貨,而當時英國常見的武器大多產自弗蘭德或德國。1505年,蘇格蘭王
詹姆斯四世 給它重新裝了柄,為的是讓劍更能配得上英雄的名字。此舉是典型的貴族思維,認為只有華麗才算高貴。雖然出於對英雄的崇敬,但未免淺薄。
要把這樣一柄長大而沉重的武器運用自如,不僅需要
膂力過人 ,還必須有足夠的身高。這倒能從側面印證關於
華萊士 身材高大的傳說。
第二層高64級台階,1885年增闢為“英雄廳”,陳列著
羅伯特·布魯斯 、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
伯恩斯 (Robert Burns)、
利文斯頓 (David Livingston)、
瓦特 (James Watt)等
蘇格蘭 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生平事跡,並以聲像手段展示20世紀的蘇格蘭名人。
再上行62級台階,到達第三層,是一幅
360度全景 畫,描繪周邊景物,並標出不同歷史時期幾場大戰的位置,譬如1297年的斯特陵橋之戰,1314年的班諾克本之戰等。
第四層是被稱為“王冠”的塔頂。“王冠”是由八道粗壯的拱券飛架而成的。每條拱券上都有三座小尖塔,拱券合龍的最高處也有一座。這種建築風格是
哥特建築 在
蘇格蘭 的一個變種,模仿蘇格蘭王冠的形狀,代表蘇格蘭的民族性。類似的風格在蘇格蘭的不少教堂方塔上也能找到,如15世紀修建的
愛丁堡 聖吉爾斯教堂的塔樓等,比起
英格蘭 那些又尖又高、嚴肅刻板的典型哥德式方塔,倒更多些人的氣息。不過,教堂的塔頂往往更輕靈通透,而紀念塔則厚重得多。
有券而無蹼,頂層是一個開放的露台,視野極其開闊,是俯瞰古戰場的最佳立足點。
環視周圍,北面山腳下綠樹掩映的是
斯特靈大學 靜謐安詳的校園,後面則是綿延的奧奇爾丘陵,如一道堅實的牆壁,拱衛著後面地廣人稀的
蘇格蘭高地 。西面遙遠的山峰是高聳入雲的羅蒙山。腳下的河谷是這兩大屏障之間唯一的門戶。福斯河在本來寬闊的谷底形成沖積平原,河道斗折蛇行,曼妙迴轉,劃出一個又一個水草豐美的河曲,上面星星點點漫步著雪白的羊群。河流向東綿延遠去,在遠處的河口地帶散為無數的港汊,浸潤出一大片濕地,最後由
福斯灣 流入北海。西南山腳下不遠處就是老橋,是十五世紀修建的,緊鄰曾經是戰場的木橋遺址。兩岸已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房舍。斯特陵城堡隔著河谷與這廂遙遙相對。城堡與
愛丁堡 相似,雄踞峭壁之上,俯瞰南面的市區。城池南面一望無際的綠茵,是
蘇格蘭 中部的低地平原。
驀地,一屢陽光如同鋥亮的劍鋒,刺破彤雲直射老橋。恍然間,山谷間的房舍、公路、車輛、牛羊仿佛都不見了,滿眼儘是飛揚的旗幡、鮮艷的衣甲、嘶鳴的戰馬、耀眼的刀槍。
9月10日,起義軍先敵趕到福斯河北岸,占據了奧奇爾山上的有利地形,山頂的克雷格修道院成了指揮部。
蘇格蘭作為一個多山的農牧業國,既沒有那么多的資源供養大規模的騎兵,也沒有他們的用武之地,正規部隊的主力是手執15英尺長矛的步兵,軍事制度和技術同歐洲大國相比更要遜色很多。
此其時,
蘇格蘭 正規軍已經不存在。來到斯特靈迎擊英軍的這支隊伍,簡直就是烏合之眾。莫雷的六千北方部隊情況稍好,有一些正規軍的底子,其中還有150名裝甲騎兵。
華萊士 的一萬人,則由臨時聚集的揭竿而起的平民組成,加上一些附義的小貴族,缺少軍官,裝備低劣,訓練嚴重不足,幾乎沒有戰鬥經驗。儘管如此,他們的愛國精神都已經到了狂熱的程度,渴望一戰。
瓦倫 率領的英軍稍後也趕到了南岸,與斯特靈守軍會合。這是一支可怕的力量,共有一千
重裝騎兵 、五萬步兵、三百
威爾斯 長弓手,不僅在數量上占優勢,而且都是久經沙場、戰無不勝的老兵,士氣高昂;統帥經驗豐富、深孚眾望。他們蔑視對手,認為這些
蘇格蘭 人既沒勇氣又不團結,缺乏紀律和戰術,只是業餘選手,他們的貴族軍官要么被老愛抓壯丁去了法國,要么有人質在英軍手上而不敢露面,要么就蹲在監獄裡。
兩軍就隔著福斯河對峙。
這是一個宜守不宜攻的戰場。蜿蜒的福斯河兩岸,鬆軟的濕地令重裝甲部隊無法展開戰鬥佇列,北岸雖有一段人工砌築的堤道,但很狹窄。河上,僅有的一座木橋僅能容納兩名騎手並行,附近的河口淺灘只有低潮時才可以涉渡。不論哪一方,即便克服了這些困難,還要背水仰攻山上的敵人。因此,誰主動發起進攻,誰就把自己擺在不利的地位。
華萊士 和莫雷看到了這一點,他們嚴格約束躍躍欲試的部隊,在距橋頭半英里外的山坡上列陣靜候,保持進可攻、退可走的有利位置,等待敵人。
瓦倫 也看到了這一點,他還注意到起義軍的位置正好威脅著堤道的側翼。他的想法是將對手引到城下的開闊地,在這裡重騎兵可以一展身手。這是他在頓巴戰勝
康明 時的故技。老瓦並不想蠻幹,因為老愛已經批准他退休了,只是接替他的費茨—
艾倫 (Brian Fitz-Alan)還在赴任的路上。
老瓦先派了兩個修道士過河勸降,聲稱可以既往不咎。
華萊士 的回答乾脆利落,我們不是來和談的,我們要為國雪恥,你們來吧,我們正等著呢。
這一答覆激怒了高傲的
英格蘭 騎士,他們紛紛請戰。在老瓦召開的作戰會議上,理查·倫迪爵士,一個在伊文投靠英軍的
蘇格蘭 貴族,謹慎地提議分給他500騎兵和一些步兵,從淺灘繞到蘇軍背後發起衝擊,然後主力再從正面過橋夾擊。出於輕敵、傲慢和對變節者的不信任,多數英軍將領對倫迪的見解不屑一顧,以不宜分兵為藉口加以拒絕,並與少數支持者辯論起來,會場頓時亂成一團。地位僅次於老瓦的休·克萊辛漢站出來,責怪爭吵和拖延是“浪費國王給的俸祿”,聲稱要“去履行職責”。這番上綱上線的表白把老瓦和所有主張持重的將領都噎得直
翻白眼 :再堅持謹慎從事就等於自認懦夫。
過橋進攻的決定就這樣作出了。
時光回到了公元1297年。
9月11日上午。
英軍身穿華麗光鮮的鎧甲和戰袍,高舉各色旗幡,排成雙列縱隊,小心翼翼地跨過木橋。
華萊士 和莫雷站在克雷格修道院的最高處,“檢閱”著敵人的武裝遊行。他們要等待恰當的時機發起衝鋒。不能等到英軍全部過河,那樣他們將面臨1:3的數量劣勢;也不能太早出擊,那樣敵人還有反撲的力量。
山坡上的一萬六千名
蘇格蘭 人努力抑制住廝殺殺的衝動,列隊等待首領的命令。
過了橋的英軍密密麻麻擠滿了狹窄、泥濘的橋頭。
11點鐘,進攻的號角吹響了。憋足了勁的蘇格蘭步兵,頓時爆發出“殺死他們!殺!殺!殺!
”的吼叫,平端長矛,揮舞刀劍,高舉板磚,像山洪一般湧向山下。同時,一支精銳分隊殺開血路直奔橋頭,去封閉包圍圈。
遭到攻擊的英軍驚慌失措,遍地的沼澤和泥塘令他們施展不開。起義軍的衝擊兇猛而迅速,措手不及的英軍立時被打亂了陣形,潰退到了堤道和橋頭東南的河曲,被緊緊地壓縮成一團。無法奔跑衝擊的騎兵只能笨拙地原地掙扎,被敵人的長矛刺成蜂窩。摔下
馬來 的騎兵和跌倒的步兵則被自己的同伴踩成了肉醬。僅少數重騎兵在木橋被拆毀前突出重圍,還有一些聰明的士兵脫去鎧甲泅水逃脫,直接跳下去的或擠撞中落水的則被沉重的鎧甲拖下河底。
站在南岸的老瓦驚駭地望著血肉橫飛的戰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部下像牛羊一般被驅趕和屠戮。他已回天無力:僅有的木橋已拆斷,高漲的潮水淹沒了涉渡場,留在南岸的英軍無法渡河解救身陷絕境的袍澤。老瓦手裡本來有三百名
威爾斯 弓箭手,如果他們沒有過河,至少還可以用致命的箭雨來滯遲和殺傷密集衝鋒的蘇軍,給同伴一些支援。
公元1297年9月11日午時
但他們現在也同樣被困在北岸的泥潭裡苦苦掙扎,自身難保。
到12點鐘,眼看大規模的戰鬥基本結束,魂飛魄散的老瓦留下少數人馬繼續防守斯特陵,自己率殘部狼狽逃走。他許諾十個星期內帶援兵回來,但一路馬不停蹄,一直奔入
約克 ,連頭也沒回過。
得勝的起義軍待潮水退去,從淺灘涉水掩殺過來,追亡逐北,一直打到頓巴附近才收兵。沿路的
蘇格蘭 人也聞風而起,到處截殺敗兵。
是役格斃英軍5千餘人,蘇格蘭人照例不抓俘虜。克萊辛翰為他的狂妄和莽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蘇格蘭人深恨這個刮地皮的傢伙,從亂軍中找出他的屍體,剮了個粉碎。
斯特靈橋之戰,後來被
英格蘭人 稱作“9·11”事件。
班諾克本之戰 1298年,愛德華一世親征,最終徹底粉碎了蘇格蘭的抵抗。蘇格蘭幾乎成為英格蘭王國領土的一部分。
威廉·華萊士雕像 威廉·華萊士在1305年被愛德華一世處決,當時蘇格蘭國王弟弟羅伯特·布魯斯繼承華萊士遺志。
1314年9月18日,英格蘭和蘇格蘭兩軍在班諾克本展開決戰,雙方均動員了最大限度的軍力,英格蘭20000大軍對陣蘇格蘭約9000人(蘇格蘭人數雖少,但其中的6000名長矛兵的戰鬥力十分強勁),結果英軍慘敗,被擊斃近萬人。時任英王愛德華二世僅率少數護衛一路逃回英格蘭。
班諾克戰役後的十多年間,英格蘭再也無法組織大規模的征討軍,蘇格蘭贏得了第一次獨立戰爭的決定性勝利,這場戰役給蘇格蘭帶來的驕傲感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為何蘇格蘭人會選擇在2014年9月18日舉行獨立公投,因為這距離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勝利整整700年。
1328年,愛德華二世的繼承者愛德華三世與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簽訂了《北安普敦條約》,正式承認了蘇格蘭王國的獨立地位。
第二次獨立戰爭發生在1332年,當時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已經去世,5歲兒子繼位,英格蘭又開始進攻蘇格蘭,但因為1337年英格蘭與法國之間的糾紛升級為戰爭,主力軍隊被調回,此後幾番波折,英格蘭也無力再大舉入侵蘇格蘭,1357年,雙方簽訂和約了事。
軼事 出生年份 關於他的出生年份,沒有一個確切可信的說法。傳說的日期跨度近十年,人們根據各自的理解主觀地加以取捨。希望這位悲劇式英雄的年庚儘可能長一些的人,相信他出生於1267年;認為他是少年英雄的人則主張他的生辰其實是1275年或1276年;也有人為了湊歷史的巧合,說他生於1272年或1274年,因為前者是他的死敵
愛德華一世 在
十字軍 中繼承王位的年份,後者是回到倫敦加冕的年份;也有主張1270年的,可能是為了取整數。
父親名字 他父親的名字是
馬爾科姆 還是理查也各有其說。老爺子叫馬爾科姆,而理查是叔叔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根據比較公認的說法,華家有三兄弟,老大叫馬爾科姆,老二就是威廉,老三叫約翰,而一個堂兄弟叫理查。當時流行長子繼承父名,所以小馬爾科姆這個名字來源於父名,當在情理之中。
人物形象 傳說
華萊士 身高兩米(六英尺七英寸),即使在今天也算得上巨人,更何況據考證當時成年男子平均高度才1.5米。在他的有生之年沒有留下真實的畫像,但作為人們寄託理想的英雄和崇拜效法的榜樣,他的形象在
蘇格蘭 民間有很多版本,有青春偶像的,有
小鬍子 的,有絡腮鬍子的,甚至還有鬚髮皆白的,多數是披堅執銳的戰鬥姿態。但是引起最大爭議的,還是新近在斯特陵旅遊服務中心前落成的那尊塑像。因為很多人說,他們要紀念的是威廉·華萊士,而不是
梅爾·吉勃遜 。
家族成員 華萊士 家族,據信系由
威爾斯 遷入
蘇格蘭 的。Wallace也作Walensis,詞義為“說
威爾斯語 的人”。這個家族是蘇格蘭西南部的小貴族,也就是向大諸侯稱臣的小領主,這種多層分封的關係在中世紀的
歐洲 很普遍。作為
蘇格蘭 皇家司禮事務大臣(High Stewards)家族的封臣,華氏先人不遲於1250年獲得了老樹原(Elderslie,Field of Elder Trees)領地,位置在當時
倫弗魯郡 (Renfrewshire)的派斯雷(Paisley)附近。威廉的母親也出自望族,是艾爾郡(Ayr,在蘇格蘭西部沿海)郡長雷吉納德·克勞福德(Sir Reginald de Crauford)的女兒。
人物影響 他對
蘇格蘭 民族的影響,還廣泛反映在各種文學作品中。
威廉·
華萊士 ,1272生於艾爾德斯萊,父親是
蘇格蘭 貴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農,叔父是教區的神父。他的叔叔教給他很多知識,包括拉丁文,法語等。
威廉·華萊士雕像 當時的蘇格蘭王約翰·巴里
奧爾 橫徵暴斂,很失民心,全國各地都有暴動事件發生。巴里奧爾眼看大勢已去,於是向英王
愛德華一世 求助, 將君權雙手奉送。愛德華一世接管蘇格蘭後,以殘暴高壓的手段控治局勢,製造了數起
大屠殺 ,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在這種局勢下,華萊士長大成人,並在拉納克附近領導了一支隊伍發動起義。1297年,他與美倫·布萊德福特結婚。同年五月,在英軍的一次報復行動中,美倫被當地執政官威廉姆·哈澤里克殺害。不久,
華萊士 設計攻占拉納克,俘虜了哈澤里克並親手將其處決。華萊士屢戰屢勝,威名日盛,引來眾多同志加入義軍,其中有一位安德魯·穆里英勇善戰, 足智多謀,成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貴族們也紛紛對其表示支持,包括
羅勃特·布魯斯 ,詹姆斯·斯特沃特,
詹姆斯·道格拉斯 等。
這時,華萊士和他的起義軍已逐漸引起
愛德華一世 的注意,遂派遣了一支大軍前來剿滅。七月,部分貴族投降英國人,華萊士和
穆里 則加緊訓練和整編隊伍,準備迎戰。九月,雙方在斯忒林相遇,英軍在渡過一座大橋時中伏,被人數少他們數倍但英勇無比的
蘇格蘭 起義軍圍攻並全殲。但穆里在此戰役中傷重不治而死,從此
華萊士 只得獨自擔任起領導義軍的重任。十月,華萊士乘勝攻克了英國北部重鎮德漢姆,但由於兵力和補給不足,無力防守,因此十一月退回蘇格蘭。 1298年五月,華萊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勛為騎士,並被任命為蘇格蘭
護國大將軍 ,領導整個蘇格蘭爭取自由的大業。遭到失敗的
愛德華一世 暴怒,動用全國兵力,親率大軍前來討伐。
威廉·華萊士定下兩個策略:
1.堅壁清野--將英軍可能路過之處的居民,牲畜、糧食全部轉移,不給英國人留下任何可以補給之物。
2.訓練士兵使用“槍陣”,即以若干
長槍兵 為一組,背靠背站立,槍尖朝外,形成一個攻擊和防禦力都倍增的作戰單位。
1298年七月,英軍與義軍在
法爾科克 展開激戰,由於雙方兵力相差過於懸殊,奮勇作戰的義軍全軍覆沒,
華萊士 隻身單騎逃出戰場。從這之後到被俘前的數年時間,華萊士的行蹤在史料上很少被提及,據說他在
英格蘭 建立了游擊隊,專門襲擊騷擾英軍部隊,尤其是派往
蘇格蘭 的補給部隊;另外,他還到過挪威、 法國甚至羅馬教皇處尋求國際上的支援。華萊士的行動更深地激怒了英王
愛德華一世 ,他頒下嚴令,許以重賞,定要捉拿威廉姆·華萊士歸案,死活不限。然而,在眾多愛國的蘇格蘭人民的幫助和保護下,華萊士數次化險為夷,英王始終未能得逞。
1304年八月,由於蘇格蘭人,
華萊士 信任的夥伴,叛徒約翰·曼提斯的出賣,華萊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隨即押往倫敦。作為獎賞,曼提斯被任命為德姆巴敦的
行政長官 。而在倫敦,經過一場形式上的審判後,華萊士被指控叛國及謀殺拉納克執政官哈澤里克,判處死刑,而且沒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
在押赴刑場的路上,華萊士遭到圍觀人群的辱罵嘲笑,人們還紛紛向他投擲腐爛的蔬菜,麵包等,因為他們被告之這個犯人是個罪大惡極的匪徒,叛國者,而且殺害了許多無辜的英國人。在遭受了繩勒、刀割、火燒等酷刑後,威廉姆·華萊士被斬首,身子被肢解為四塊,分別送往
英格蘭 和
蘇格蘭 的四方, 頭顱則被懸掛在倫敦橋上,以警告人民休要反抗。
然而英王
愛德華一世 的目的並沒有達到,蘇格蘭人民在威廉·
華萊士 無畏精神的激勵下,浴血奮戰,誓把英國人趕出自己的國土。最終,他們贏得了自由。似乎沒有資料記載華萊士在臨死前高呼“自由”,但有一首華萊士最喜歡的詩卻流傳至今。
威廉·華萊士被處死的地方,立起了紀念碑 原文為拉丁文:
告訴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許多事值得爭取。但,自由無疑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帶著腳鐐,過奴隸的生活。
如今,在
蘇格蘭 你可以看到不少蘇格蘭人為他們的英雄建立的紀念碑。其中一座在
愛丁堡 ,位於城堡入口的一側,(另一側是
羅勃特·布魯斯 );一座在拉納克的大教堂門口;最著名的則是在斯忒林的國立
華萊士紀念碑 。威廉·華萊士永遠活在蘇格蘭人民心中。
15世紀時,吟遊詩人哈里(又稱盲哈里)就憑長達十一卷、一萬兩千行的凱爾特語傳奇史詩《
華萊士 之歌》(The Wallace)名動一時,文化階層爭相傳閱。此書自16世紀付梓後,在蘇格蘭的流行程度僅次於聖經。1995年好萊塢出產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
梅爾·吉普森 成功塑造的華萊士形象俘獲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於在影片公映後,
蘇格蘭 旅遊局便推出了“電影旅遊”(filmtourism)的項目來滿足從全世界蜂擁而至的觀光客的要求,網際網路上有關“Braveheart”的搜尋連結竟然達到了21000個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劇本改編自
蘭道爾·華萊士 1995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從15世紀的史詩到20世紀的電影,它們無疑都在延續著一個“威廉·
華萊士 的神話”。那么,我們不禁要問,神話中的華萊士究竟與歷史上的華萊士相去多遠呢?還需要我們來探索。
影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