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丹彼爾(威廉·丹皮爾)

威廉·丹彼爾

威廉·丹皮爾一般指本詞條

威廉·丹彼爾(William Dampier,1652年9月5日—1715年3月),1652年出生於英國薩默塞特郡東科克,英國海盜、航海家、海圖繪製家、澳大利亞的發現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丹彼爾
  • 外文名:William Dampier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651年9月5日
  • 逝世日期:1715年3月
  • 職業:海盜、航海家
  • 主要成就:發現澳大利亞
  • 出生地:英國薩默塞特郡東科克
  • 代表作品:《新環球航行》
人物簡介,個人經歷,傳奇生涯,與中淵源,科學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著名海盜、航海家: 威廉·丹彼爾
1699年丹彼爾再次出航時已經是“皇家海軍軍官”,他將受任命指揮羅巴克號軍艦考察南太平洋。
1700年2月中旬,他發現了今天的澳大利亞。
此次航行讓他繪製了完整的南太平洋地圖。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1708-1711年丹彼爾的環球航行中,他們在智利附近一個荒無人煙的島嶼上,發現了一個身著羊皮的“野人”,這個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人就是《魯濱遜漂流記》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的原型。

個人經歷

威廉·丹彼爾可能是最具有獻身精神的海盜,確切地說,他只是加入海盜隊伍的航海家,也是最著名的海圖繪製家之一。
丹皮爾出生於英國,16歲成為海員。1675年到1678年間當了一段時間海盜,只是因為乘海盜船更便於旅行。
威廉·丹彼爾,1652年出生,英國人,在印度洋上當過見習水手,後來應徵入武成了一名皇家海軍,並參加了英荷海戰,據資料記載,他是一個思想敏銳、性格豪放的年輕人,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同軍隊作風格格不入。
1673年,21歲的他開了小差,加入了西印度群島一帶的海盜集團,襲擊西班牙的船隻,1683年他們又轉移到了幾內亞灣里來打劫,並廣泛的來回於南美沿岸攻擊西班牙商船,憑著他的膽量和才幹,很快就成了船長。和當年的德雷克一樣,由於打劫了太多的西班牙船隻,他也不敢冒險穿過西班牙封鎖線回歐洲,無奈只得繼續向西。
1688年春天,丹彼爾的船來到了南緯16°30'一塊地圖上從未有過記載的陸地,他無法確認這是一個大島還是一片大陸,但他下了斷言,"這裡即不是亞洲也不是菲律賓群島的一部分",由於是在逃亡過程中,因此他沒能多做停留,就這樣經過長達數年的"環球航行",1691年丹彼爾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倫敦,因為惡行並不顯著,政府並沒有對他加以追究。
1699年丹彼爾再次出航,不再是以海盜身份,而是響噹噹的"皇家海軍軍官",他將受任命指揮羅巴克號軍艦考察南太平洋,可以真正的一展身手了。
1700年2月中旬,他又來到了當年那片只有"一面之緣"的神秘陸地,但此一時不同彼一時,丹彼爾駕船考察了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發現這裡不是什麼"大島",而是一塊真正的新大陸,他以女王的名義宣布這裡為大英帝國的領土,並命名為"新大不列顛",這就是今天的澳大利亞,丹彼爾繼續航行,又發現了一系列的群島和海峽,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給世人展現了一張完整的南太平洋海圖。
1708-1711年,丹彼爾參加了伍德羅·羅吉斯船長的考察隊,開始又一次環球航行,1709年1月當他們行至智利附近一個荒蕪人煙的島嶼——胡安·菲南德時,發現了一個身著羊皮的"野人",起先這個"野人"只會和著手勢,伊伊呀呀,約莫過了一周他才恢復了說話能力,他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是蘇格蘭人,1704年因和船長發生糾紛被遺棄在了島上,憑藉驚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本能已在此生活了四年零四個月,這件事在英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也造就了一代名家丹尼爾·笛福,他那本根據塞爾科柯的事跡改編的《魯濱遜漂流記》也獲得了轟動,笛福為了記念這位水手就把主人公起名叫·克魯索(Robinson Crusoe),意為"魯濱之子"。
威廉·丹彼爾
《魯濱遜漂流記》
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探險家"並不是"海盜船長"。在丹彼爾的一生中,不管處於何種環境下,他那顆熱愛科學、勇於探求未知的心都從未改變過,地圖上,至今還有"丹彼爾群島"和"丹彼爾海峽"的名字,在澳大利亞丹彼爾當年第一次登上的地方被命名為丹彼爾地,以此紀念這位偉大的"海盜探險家"。

傳奇生涯

第一次環球航行
大約在1670年左右,威廉·丹彼爾就加入了加勒比海盜集團,在西屬大陸的中美洲地區幹些無本生意,曾兩次拜訪坎佩切灣。他進行第一次環球航行的經過是:1679年,他陪同一群海盜橫越達連地峽襲擊巴拿馬城,在那個地峽的太平洋沿岸搶奪了西班牙的船隻,然後襲擊了秘魯的西班牙殖民地。結果被西班牙人擊潰,不得不穿過地峽返回。
羅巴克號探險隊
回來後的威廉·丹彼爾一貧如洗,不過他的航海日誌卻有無形的價值。1697年,他將日誌整理出版,名之為《新環球航行》,引起了海軍部的注意。海軍部因而委託他重到新荷蘭(澳大利亞)勘查,為日後的擴張作先期準備。1699年1月14日,威廉·丹彼爾受命指揮皇家海軍羅巴克(Roebuck,雄獐)號出發,7月,抵達了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SharkBay)。為尋找淡水,船沿著海岸向東北行駛,發現了丹彼爾群島(DampierArchipelago)和羅巴克灣(RoebuckBay)。由於水手陸續患病,威廉·丹彼爾被迫將船駛往印尼的帝汶島,在那裡呆了三個月的時間。1700年元旦,啟航向東行駛,抵達了紐幾內亞,然後轉向北方。往東航行時,他繪製了新漢諾瓦、新愛爾蘭和新不列顛諸島的海岸線,發現了上述島嶼(現為俾斯麥群島)與紐幾內亞之間的丹彼爾海峽。
4月,羅巴克號被風吹返,於7月3日抵達巴達維亞。經過三個月的修理後,威廉·丹彼爾啟航經好望角回國。1701年2月21日,在大西洋中的阿森松島(AscensionIsland)停靠,羅巴克號因破損而沉沒,大部分檔案都隨船一起喪失,威廉·丹彼爾幸而留存了一些澳大利亞、紐幾內亞海域的海岸線圖紙和信風海流資料。他們在島上被困了五星期,直到4月3日搭上一艘東印度商船,終於在8月回到了家鄉。
回國後威廉·丹彼爾卻遭到了軍事法庭的審判。原來在這次航海期間,他曾把一名叫做喬治·費希爾的船員放逐到巴西,費希爾回來後向海軍部提出控訴。雖然威廉·丹彼爾在法庭上憤怒地進行了辯解,但最終被判有罪,對費希爾進行賠償,並被皇家海軍解僱。
笛福
第二次環球航行
威廉·丹彼爾爾將1699-1701年的探險經歷著成《新荷蘭航海》一書出版,然後又重新幹上了私掠者的老行當。其時正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私掠者們為國所用,於是威廉·丹彼爾又當上了船長。他指揮一艘擁有120名船員和26門大炮的聖喬治(StGeorge)號,後又有一艘63人16炮的五港(CinquePorts)號加入,於1703年4月30日出發,對法國和西班牙進行騷擾。途中成功地捕獲了三艘西班牙小船和一艘550噸的大船。
威廉·丹彼爾(威廉·丹皮爾)
海戰
這次航海過程中發生了著名的亞歷山大·塞爾刻克(AlexanderSelkirk)事件,起因是五港號的船長托馬斯·斯特拉得陵(ThomasStradling)與船主塞爾刻克之間發生爭執。1704年10月五港號停留在智利海岸外400英里的無人小島胡安·斐南德斯(JuanFernandez)島進行補給,塞爾刻克被放逐到島上,孤零零地在那裡生活了四年多。後來他的離奇經歷成為笛福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創作素材。不過塞爾刻克實際上是因禍得福,因為後來那艘五港號在途中連同大部分乘員沉沒了。威廉·丹彼爾則率聖喬治號於1707年回到英國,並在1709年出版了《新荷蘭航海續集》。
《新環球航海記》
第三次環球航行
1708—1711年,丹彼爾參加了伍德羅·羅吉斯船長的考察隊,開始又一次環球航行,1709年1月當他們行至智利附近一個荒蕪人煙的島嶼——胡安·菲南德時,發現了一個身著羊皮的“野人”,起先這個“野人”只會和著手勢,伊伊呀呀,約莫過了一周他才恢復了說話能力,他就是亞力山大·塞爾科克人,憑藉驚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本能已在此生活了四年零四個月。這件事在英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也造就了一代名家丹尼爾·笛福,他那本根據塞爾科柯的事跡改編的《魯濱遜漂流記》也獲得了轟動,笛福為了記念這位水手就把主人公起名叫Robinson,意為“魯濱之子”。從收益上看,這次航行是最成功的一次,獲得了近20萬英鎊的利潤。但是,在分到這筆錢財之前,丹皮爾就於1715年在倫敦死去了。
威廉·丹彼爾(威廉·丹皮爾)
《新環球航海記》
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探險家”並不是“海盜船長”。他是第一個到新荷蘭(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探險並繪製局部地圖的英國人,也是第一個環航世界兩次並繼續進行第三次環球航行的人。

與中淵源

《新環球航海記》從1679年丹彼爾離開英格蘭寫起,直至1791年回到英格蘭結束,共分20個章節,其中有關中國的部分在第15章,標題為“他到達中國沿岸的聖約翰島(I.of St.John),到達台灣島旁的皮斯卡多爾群島(IslesPiscadoresnearFormosa);以及台灣島與呂宋島之間的巴希等島嶼,即橘子島、蒙矛斯島、格拉夫頓島、巴希島和山羊島”。當然,這些“洋名”是大航海時代西方人所起,現在已另有漢名。
威廉·丹彼爾(威廉·丹皮爾)
威廉·丹彼爾
1687年6月25日,丹彼爾航行至中國海岸,在離廣東南部不遠的聖約翰島上岸。航海記對該島嶼的地理、風物等作了總體描述後,把目光轉向了島上的人:
“該島的居民是中國人,是中國皇帝的子民,此時歸順韃靼人。中國人一般是個子高、不魁梧、瘦骨嶙峋。他們長臉、高額、小眼睛、有箇中間聳起的大鼻子。他們小嘴巴、薄嘴唇。他們皮膚呈灰色;頭髮黑色。鬍鬚稀而長,因為他們把毛髮連根拔掉,只讓幾根零落的鬍鬚從臉頰長出,但他們卻引以為榮,常常梳理,有時還打個結,而且他們的上唇的兩邊還有兩縷類似的毛髮往下長。中國古人曾經非常珍惜自己頭上的毛髮,讓它儘量生長,神奇般地用手往後理,然後把辮子捲起在髮夾上,最後把它拋到腦勺後,男女都一樣。”(《新環球航海記》,1797年版,第426-427頁,)
丹皮爾儼然是個人類學家,如此不厭其煩地描寫中國人的體貌、髮式,顯然是給剛剛傳到歐洲的滿清占領者在中國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政策作說明。滿清的突然入關占領整箇中國,在當時的歐洲引起巨大反響;而且他們非常不解,馬可·波羅耶穌會士筆下如此強盛的中華帝國怎么一夜之間就被區區幾十萬之眾的滿族給征服了呢?丹彼爾40餘年後(在當時通訊極為不便的情況下,40年前在地球另一邊發生的事情也就是新聞了)踏上這塊土地,作為目擊者願意把很多筆墨撒在中國的這個非同尋常的事件上,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著,中國人從頭到腳的服飾一一得到描寫,重點是與西方人不同的裝束,如男人不戴帽,用陽傘;衣褲寬鬆,不穿襪等等。從中國的鞋子,寫到女人的裹小腳,當然關於中國女人小腳的記載,遠非自丹彼爾的“航海記”始,但他對這種“非理性的習俗”形成原因的推測卻有些新意:
威廉·丹彼爾(威廉·丹皮爾)
清代武士
“他們對此習俗的喜愛是男人的策略,讓女人呆在家裡,以防止他們到處閒逛、傳播謠言。”(408)
小腳確實限制了她們行動的自由,難以長途跋涉,但根據我的早年觀察,似乎並不影響女人串門聊天,而且正因為行走不容易,她們也許還要多聊一會兒呢。當然,從好的方面來說,當時的女人更安心於家庭,她們很多人的針線活都修煉成了藝術。
中國的瓷器陶器漆器絲綢同樣得到了讚美,成為中國人具有強大創造力的證據。他還驚詫於中國的窮人都能喝。茶在中國是普通飲料,而當時在英國卻是昂貴的“舶來品”。丹彼爾還很難得地讚美了中國的造船藝術,但他不是傳教士,並非“一路凱歌”地讚揚中國,他同時指出中國人好賭、狡猾等惡習,而且居住條件惡劣:
“房屋周圍分布著大量骯髒的池塘,池塘里養著鴨子;房屋又小又矮,屋頂用稻草覆蓋,屋內家具簡陋,而且破爛不堪。據說廣州城內大部分的房子也是這種狀況。”(410)
這艘船隻停靠這個外海島嶼時,當地的中國官員還兩次登船接見了英國人,詢問了他們的情況,給他們送來了補給。英國人與中國人的直接交往,這可能是最友好的一次。英國人並沒有提出擴大與中國人直接貿易這樣的“非分”要求,從該航海記來看,他們僅對中國官員的服飾與官職的對應標誌感興趣;而中國人此時並沒有像一個世紀以後乾隆時代那樣的對英國人深懷戒心。在離開該島前:
“里德船長把一把西班牙產的銀柄雙刃長劍、一支英國的卡賓槍和一條金鎖鏈作為禮物送上岸交給總督大人。當官員上岸時,三聲禮炮齊響。下午,總督又派同一官員來,感謝船長的好意,並許諾在我們離開之前給予報答。”(420)
威廉·丹彼爾(威廉·丹皮爾)
瓷器
英國船隻繼續沿中國海岸行駛。丹彼爾對於另外一些島嶼的地理、風物、房屋、人種、飲食、語言的描寫不厭其煩,這顯然與本書開首的敬獻對象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相一致。在作者看來,航海記不像小說傳奇,增長大英帝國的世界知識要遠重要於普通讀者關心的“可讀性”。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與西方人迥異的中國習,如中國人吃動物內臟、昆蟲等,丹彼爾一般是就事論事,最多加一句自己的感受,而半個世紀後的安遜就把它們與中國人的特性聯繫在一起了。
耶穌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
關於中國的宗教,丹皮爾並不像當時的耶穌會士那樣對中國的儒教傾注熱情,而是對中國的商人、漁民對廟裡的一些偶像頂禮朝拜不以為然。有一次,一位農民把他騙到森林裡的一個破舊的佛龕前,要他朝拜,遭到他的拒絕。這也使丹皮爾堅定地認為“中國人的信仰原來是荒謬的偶像崇拜”。
當然,他對當地的觀察常常並不停留在表面:
“我從未發現他們之中的某個人比另一個人更有權利;他們似乎人人平等:每個男人只是自己家庭的主子,而子女們尊敬他們的父母。但是,他們也許有些法律或習俗來規約他們。”(432)
不管丹皮爾所描繪的是否真實,有一點是明顯的,即他作為歐洲人看東方,到了關鍵時刻,就脫不了文明人看野蠻人的窠臼,只是中國近海的這些島嶼居民很像17、18世紀時所謂的“高尚的野蠻人”(NobleSavage)罷了。

科學成就

1.他的博物學觀測和分析有助於達爾文(CharlesDarwin)和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對其各自理論的發展。
2.他在航海技術上的革新被庫克(JamesCook)和納爾遜(HoratioNelson)學習和繼承。
威廉·丹彼爾(威廉·丹皮爾)
六分儀
3.如上所述,塞爾刻克的經歷導致了笛福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的誕生。
4.他的《新環球航海記》是喬·斯威夫特(J.Swift)的小說《格列佛遊記》中一個章節的素材來源。
5.他對麵包果樹的報導導致了威廉·布萊(WilliamBligh)的那次充滿厄運的航海。
他指出“所謂的颱風就是一種大規模類似於旋風的氣旋運動”。

人物評價

提起威廉·丹彼爾的名字,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探險家”並不是“海盜船長”。他不管處於何種環境下,他那顆熱愛科學、勇於探求未知的心都從未改變過。
威廉·丹彼爾(威廉·丹皮爾)
耶穌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
威廉·丹彼爾曾有幾次週遊世界的航行,目標是繪製新地圖和探險。他命名了新不列顛,還發現了澳大利亞西北部的群島,有些島嶼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 地圖上,至今還有“丹彼爾群島”和“丹彼爾海峽”的名字,在澳大利亞丹彼爾當年第一次登上的地方被命名為丹彼爾地,以此紀念這位偉大的“海盜探險家”。
威廉·丹彼爾(威廉·丹皮爾)
海盜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