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石(中藥)

姜石(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姜石,中藥名。為黃土層或風化紅土層中鈣質結核。主產於華北、西北黃土地帶及石灰岩古風化殼紅上層中。主產於河北邢台、山西、陝西;江蘇亦產。具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疔瘡癰腫,乳癰,瘰癧,豌豆瘡。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姜石
  • 別名:沙姜石、礓礫、裂姜石
  • 分布區域:河北邢台、山西、陝西、江蘇
  • 用量:每日1-3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相關配伍,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黃土層或風化紅土層中鈣質結核。

性味

味鹹,性寒。

歸經

歸心、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疔瘡癰腫,乳癰,瘰癧,豌豆瘡。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每日1-3g;或泡飲。外用:適量,研末敷。

相關配伍

1、治丁瘡腫毒痛:白姜石末,和雞子清傅之,乾即易,丁自出。(《本草圖經》引《崔氏方》)
2、治乳癰腫痛如升碗大,痛不可忍:取白姜石搗末一二升,用雞子白和如稀泥。傅腫,乾更易之。(《外台秘要》引《救急方》)
3、治瘰癧,並治發背惡瘡:用姜石為末,雞子清調勻。雞翎掃於瘡上。(《衛生易簡方》)
4、治產後腫沖,氣噎:姜石、代赭石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醋湯下。(《本草綱目》引《保命集》)
5、治通身水腫:姜石燒赤,納黑牛尿中。熱服,日飲一升。(《千金要方》)
6、治小兒眼疳,怕日赤爛,淚下疼痛,不久眼睛將落:姜石(以濃米泔浸七日,曬乾,搗研水分過)、桑耳(搗羅為散)、豉(焙乾,搗羅為末)各一兩。上件藥同研令勻。三歲以下每服半錢,三歲以上至七歲,每服一錢,用羊肝或豬肝、牛肝兩指大,去膜細切,以水研,絞取汁調下,日三服。(《聖惠方》)

採集加工

挖取後,除去附著泥沙、雜石,洗淨。

形態特徵

黃土層或風化紅土層中鈣質結核主要組成礦物均為方解石、石英、粘土礦物。
方解石: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為細粒結晶及細分散隱晶皮殼狀膠結物。白或灰白色。土狀光澤。肉眼見不到解理。硬度3。相對密度2.7左右。因摻雜次要礦物而硬度、密度不一。
次要礦物組分有石英:細粒他形,肉眼難分辨;牙磣感主要是石英的硬度大所致。
粘土礦物有高嶺石、多水高嶺石、伊利石或蒙脫石它們的種類、數量比決定著姜石的可溶出成分及吸附性、離子交換性(即微量元素成分特徵)。
黃土中的姜石,其粘土組分中還含有殘留的長石、角閃石及雲母等。它們與方解石呈不同結構關係:以均一間雜分布或碎屑斑雜分布為主,也有呈同心圓狀、結核狀、放射狀結構的。

生長環境

主產於華北、西北黃土地帶及石灰岩古風化殼紅上層中。主產於河北邢台、山西、陝西;江蘇亦產。

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塊狀。土黃色或淺灰色;條痕淺黃色。不透明,土狀光澤。表面淺凹凸不平,並具裂隙。體重,質堅硬,可砸碎,斷面呈顆粒狀,色較深,並可見結核狀類圓形跡痕或灰白色結晶層。具土腥氣,味淡。遇冷稀鹽酸強烈起泡。

相關論述

《本草衍義》:“所在皆有,須不見日色旋取,微白者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