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奎甲

姚奎甲

姚奎甲(1913—1983),原名汪禮長,童鋪鄉人。革命幹部。姚奎甲臨近出生時父親病故,九歲母親去世。十四歲從師學裁縫,後輟藝務農。民國27年(1938)參加農民抗日協會,任鄉農抗會理事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地方游擊隊指導員、營教導員、獨立營副政委、懷寧縣縣長,長期堅持地方武裝革命鬥爭,參與開闢桐西遊擊區。

姚奎甲率領桐西大隊,轉戰於桐城青草塥、潛山野人寨、懷寧黃泥崗之間,先後拔除敵人據點十多處,斃、傷、俘和瓦解敵軍數百人,繳獲大批槍枝彈藥,聲威日震。建國後,姚奎甲歷任潛山縣縣長,桐城縣縣長、縣委書記,中共安慶地委農工部長、副書記,蕪湖地委書記處書記兼無為縣委書記,徽州地委副書記等職。晚年回桐城休養,仍關心桐城經濟建設,常與縣黨政領導就工農業生產問題促膝交談,獻計獻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奎甲
  • 別名:原名汪禮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徽省桐城童鋪鄉
  • 出生日期:1913
  • 逝世日期:1983
  • 主要成就:歷任潛山縣縣長、桐城縣縣長、縣委書記,
    蕪湖地委書記處書記兼無為縣委書記
    中共安慶地委農工部長、副書記等
個人履歷,姚奎甲傳略,一,二,三,四,五,

個人履歷

姚奎甲臨近出生時父親病故,九歲母親去世。十四歲從師學裁縫,後輟藝務農。民國27年(1938)參加農民抗日協會,任鄉農抗會理事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地方游擊隊指導員、營教導員、獨立營副政委、懷寧縣縣長,長期堅持地方武裝革命鬥爭,參與開闢桐西遊擊區。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對其恨之入骨,三次焚毀他家房屋,四次逮捕監禁其妻,妄圖迫使他自首,但他始終不屈服。敵人威逼不成,又生反間計。民國34年,中共皖西工委副書記張偉群的警衛員從一名敵探身上搜出一封誣陷信,信中說:“你(指姚奎甲)什麼時候來,我來接你…”,工委書記桂林棲挫敗了敵人的陰謀,並在營以上幹部會上表彰他有堅定的革命立場。此後,姚奎甲率領桐西大隊,轉戰於桐城青草塥、潛山野人寨、懷寧黃泥崗之間,先後拔除敵人據點十多處,斃、傷、俘和瓦解敵軍數百人,繳獲大批槍枝彈藥,聲威日震。
建國後,姚奎甲歷任潛山縣縣長,桐城縣縣長、縣委書記,中共安慶地委農工部長、副書記,蕪湖地委書記處書記兼無為縣委書記,徽州地委副書記等職。晚年回桐城休養。

  

姚奎甲傳略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桐城西鄉夏秋亢旱,飛蝗蔽日,天老地荒,樹皮革根採食殆盡。樟楓村有一對年輕夫婦,為天災人禍所迫,不得不加入逃荒的人流,離鄉背並,輾轉四方,最後流落到宣城水東鎮。鎮上有一家財主見他倆年輕力壯,人又老實,便施以衣食,收為傭人。
水東鎮以北淺山起伏,水陸交錯,四季常青,那是這家財主的祖傳茶園,茶園旁有房子、牛棚和豬圈。汪姓夫婦被安排在這裡替財主放牛、養豬,看守茶園。小倆口有了安身之地,自然感激不盡,沒日沒夜地賣命於活。過了幾年,悲喜同來,男人和女人的肚子幾乎同時大起來。等到女人臨近分娩,男人竟被血吸蟲病奪去了生命。失去丈夫的胳膀後,女人敏感地知道這水東鎮已不是她的久留之地。於是便
背著孩子,隔江渡水,回到自己的生身之地桐城西鄉樟楓村。從此,堅強的女人,出門種田,進門理家,上山砍柴,下河擔水,一泡屎,一把尿,一口湯,一棵菜把孩子拉扯到9歲時,終於被生活的重擔所壓倒。她安詳地閉上了雙眼,躺進沒有夢境的長眠里,再也沒有起來。
一對年輕夫婦,在相隔1 0年的時間裡,就這樣一南一北,一前一後地走了。沒有怨言,沒有慍色,也沒有掙扎和反抗。對於這個黑暗的懂界,他們唯一能夠做到的便是留下一個孤兒,一條貧苦人的根,一顆革命的種子。

姚奎甲,原名汪禮長,桐城童鋪鄉人。1913年出生於宣城水東鎮,幼孤。14歲時,曾一度輟農從藝。拜師學裁縫。舊社會除讀書做官,“萬般皆下品”,行行受人欺,當學徒更是低人一等。吃飯不得與師傅、主人對坐或並坐,還要後於他人端碗,先於他人吃畢,不能坐著千活,不能抬頭講話,師傅的尺子打過來,不得躲閃、喊叫、反抗。汪禮長自幼膽大性烈,敢從幾丈高的樹稍跳到水裡扎猛子,敢在牛背上站起來,用鞭子猛抽牛的屁股,牛跑得越快,他越高興、越得意。這樣一個野孩子,哪裡受得住如此軟磨硬迫,清規戒律?一次,他奪過師傅打來來的尺子,一折兩斷,雙眼一瞪,頭也不回地走了。
他天生不是捉針弄尺的料。他早就聽說桐城出了章逐明、陳雪吾、陳定一等英雄好漢,他們幹革命,鬧共產,指點江山,替天行道,劫富濟貧,抑強扶弱。他朝思暮想,自己能成為他們之中的一員。在這個充滿壓迫與仇恨的世界裡,他要把一滴水溶進大海,拍起驚天之濤;一把火投進叢林;燃成燎原之勢。他要為桐城所有窮人爭光、出氣!
歷史和命運終於使他如願以償。

1938年6月12日,桐城上空陰霾密布,狼煙滾滾,日軍第六師團坂井支隊首次進犯桐城。在中共桐城縣委領導下,一個全民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縣城鄉展開。同年8月,王屋寺國小一個名叫戴能林的教師找到汪禮長,說了許多窮人求解放、鬧翻身的道理。燈一撥就亮,他毫不猶像地接受了這位教師的委託,發起和組建了松陶鄉農民抗日協會,並當上了該協會理事長。時隔一年,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走上了武裝抗日的道路。歷任新四軍地方游擊隊指導員、營教導員、獨立營副政委、懷寧縣縣長等職。在長期革命生涯中,汪禮長化名姚奎甲,轉戰於桐城青草塥、潛山野人寨、懷寧黃泥崗之間,配合新四軍四支隊和各友鄰游擊部隊、國民黨抗日武裝力量,先後在范家崗,棋盤嶺,掛車河、大橫山等地多次重創入侵之敵。
1940年以後,姚奎甲等領導的桐西大隊共拔除日偽布署在桐、懷、潛邊境的軍事據點13處,摧毀敵哨口、關卡7處,斃、傷、俘和瓦解敵軍數百人,繳獲大批槍枝彈藥。八年抗戰期間,除桐東部分地區外,日軍在桐城兩次短暫停留,都被抗日軍民打得抱頭鼠竄,愴惶縮回安慶合肥等地。

姚奎甲等領導的桐西大隊,英勇殺敵,聲威日震,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驚慌和恐懼。早在1943年冬,國民黨縣黨部調查室代理調查專員孫子讓,帶領一個連武裝特務,利用變節分子吳鶴鳴帶路,星夜襲擊童鋪村,聲稱要“活捉姚奎甲”,姚已事先轉移,留給孫子讓的是一片黑暗,幾間空屋。孫子讓惱羞成怒,在童鋪、陶沖、青草塥大肆搜捕革命民眾,並將童鋪、余沖、梘山、響水岩等地居民趕出家園,縱火燒毀村前村後大片竹園和樹林,製造無人區。姚奎甲的房子三遷三焚,姚妻先後三次被抓去當作人質。但所有這些只能加深姚奎甲的階級仇恨,敵人得到的回報,只能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敵人對革命者的迫害總是無所不用其極。那是1945年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中共皖西工委副書記張偉群的警衛員,在桐城響水岩駐地,捕獲一名敵探,從此人身上搜出一封信,信上說:“你(指姚奎甲)什麼時候來,我來接你,請記住聯絡暗號……”張偉群初到此地,人事不熟,一時失察,當場收繳了姚奎甲侃戴的手槍,險些鑄成大錯,幸工委書記桂林棲及時趕到,用事實揭穿了敵人的陰謀。張偉群舉宴為姚奎甲壓驚,親手發還手槍。誤會化解之後,革命同志之間感情更加融洽。一次張偉群腿部受傷,姚奎甲背著他到山裡醫治療養。
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對桐西遊擊區再次進行“清剿”,並強行在姚奎甲等革命家屬門上懸掛“匪牌”,威逼革命家屬給其親人寫勸降信。7月初,國民黨縣黨部通訊室依據叛徒葉詩才提供的名單,四處搜捕姚奎甲,殺害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20餘人,其中姚奎甲前戰友戴能林、葉太平被活埋。
面對敵人的血腥屠殺,姚奎甲擦乾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志的屍體,繼續轉戰於潛山、皖水、桐城之間。他神出鬼沒,時隱時現,時而殲敵於狹路,時而斃敵於床前,先後手刃叛徒、特務、漢奸、惡霸20餘人。使這些兇惡的敵人,聞風喪膽,惶惶不可終日,直至與他們賴以生存的國民黨政權一起走向滅亡。

新中國成立後,姚奎甲歷任桐城縣長、縣委書記,中共安慶地委農工部長、副書記,蕪湖地委書記處書記兼無為縣委書記、徽州地委副書記等職。他在擔任各地領導職務期間,保持和發揚了革命戰爭年代的傳統和作風,不怕困難,敢想敢幹、深入實際、深人民眾,雷厲風行,令行禁止。1954年,桐城發生特大水災,他頂風冒雨,足跡遍布全縣圩區,哪裡有險情就出現在哪裡,身先土卒,頑強戰鬥,率領全縣人民抗洪搶險。災後,及時組織指揮全縣堵口復堤,搶種糧食作物,為1955年全縣糧食大豐收打下了基礎。在蕪湖、徽州等地工作,他同樣保持了當機立斷、雷歷風行、艱苦樸素,與民眾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樹立了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深受當地幹部和民眾的尊重和愛戴,晚年回桐城縣城休養。1983年因病治療無效辭世,終年71歲,遵遺囑骨灰撒在太別山五聚嶺上。
(作者 高大野 ,選自《桐城近代名人傳》,有改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