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歷史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1955年11月建場。 是安徽省農墾廳規模最大的省屬農場。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復興鎮。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位於皖、鄂、贛三省交界的宿松縣境內。南臨長江,北靠黃湖、大官湖、龍感湖,東連九成坂農場,西與湖北黃梅縣接壤。東西長約60公里,寬約4公里,為帶狀狹長地域,折合13.5萬畝,其中耕地近10萬畝,宜林地2600多畝,水面2萬多畝(養殖面積4470畝),面積96平方公里。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水運有輪船碼頭與沿江各城市通航,可與上游的九江、武漢通航和下游安慶,並與對岸彭澤縣隔江相望。陸地上交通有復(興)宿(松)公路213省道與105國道、合九鐵路相連,水、陸交通方便。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部東側江中有海門天柱小孤山,相鄰縣市有
天柱山、古城
安慶市,隔江有江西省廬山、
石鐘山、
龍宮洞等著名風景旅遊區。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土地總面積134966畝,其中耕地100008畝、林地2031畝、水面20317畝(養殖面積4441畝),果園280畝。總人口19650人,職工10879人(包括離退休職工2381人)。有科技人員1244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52人、中級技術職稱430人、初級技術職稱1992人。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5867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機190台、聯合收割機121台、排灌機械263台、汽車79輛、主要農機具476台套。農田機械作業量達110萬標準畝,全場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程度達70%以上。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下轄5個副縣級農業場,5個工業廠(其中2個副縣級),以及棉科所、種子公司、商業公司、供電所等直屬單位。場部設定19個科室。
教育部門:中學1所、初級中學5所,教師287人,在校學生2679人;國小2所,教師133人,在校學生1201 人;幼稚園9所;技工學校1所,教師36人,在校學生397人。國小入學率100%,升學率98%。總場下屬各單位設有職工業餘學校,廣泛開展業餘教育和崗位培訓。
衛生部門:有中心醫院1所、區級醫院5所、衛生室41個。 1990年社會總產值2336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1173萬元、工業產值11653萬元、建築業產值152萬元、運輸業產值220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171萬元。利潤1189萬元,稅金136萬元。
主要農產品年產量:稻麥5650噸、棉花15173噸、油菜籽3432噸、芝麻3081噸。
主要工業品年產量:棉紗8000噸、棉布1910萬米、植物油1407噸、磷肥4971噸、大輸液150萬瓶、紅磚2000萬塊。
自然條件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為長江中游沖積平原,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2~18米之間。土壤屬灰潮土類,大部分為細砂粘壤土,微鹼性,土質肥沃,土層深厚。
氣候為暖溫帶與北亞熱帶交接區,年平均氣溫16.6℃,年降水量1233.3毫米,年日照時數1882小時。無霜期251天。
適合棉花、芝麻、小麥、油菜、大豆等農作物生長。
氣候特點是冬暖夏熱,季風明顯,春季多陰雨,夏季降水集中,時有夏澇秋旱之害。由於過渡性氣候明顯,夏秋之交,又常有暴風過境,對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面臨長江,背靠湖泊,水利資源豐富,對發展航運和水產養殖業極為有利。其氣候溫和濕潤,植物生長繁茂,除適宜糧、棉、油、豆類等作物外,闊葉林木如楊、槐、楝、柳等生長良好。
農田水利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屬長江中下游沖積地帶,地勢低洼,耕地易澇,十年有九災,水利十分重要。 1957年1月,在華陽河二墾區新洲頭東西各建成1座抽水站,安裝14台鍋駝機。
1969~1975年,完成70餘公里長的湖堤修復、加高、塊石護坡工程。
1976年6月,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制定了系統完整的農田基建規劃。
1979年後,圍繞“統一規劃、分年實施、確保堤防、排灌並舉;注重配套、綜合治理、強化管理、除害興利”的指導思想。採取多方籌資投勞,狠抓基礎工程。1985年後,全場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000萬元, “按畝分方、按方集資、任務到人、多勞多得”。對全場70公里長的防洪湖堤和53公里的小圩堤進行了全面加高培厚,共完成土石方370萬方,大部分堤段高程均達17米以上,用塊石護坡,栽種防浪林,可抗禦較大的洪水。
興建和改建電灌站17座,裝機總容量4590千瓦,完成小農水配套工程320座。綜合治理溝、渠、田、林、路,改善水利設施管理條件,基本上做到遇澇能排,逢旱能灌,為農業穩產、高產奠定了基礎。
建置沿革
安徽省沿江地區圍湖造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時期,當時的吳國曾在古丹陽築相國圩,開創了圍湖造田的先例。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湖泊圍墾的規模越來越大,被圍墾湖泊的數量也不斷增加。
由漢末經三國,延及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政局動盪,民眾大量南遷,江淮流域對土地的要求日益迫切,各地圍湖墾田紛起,與湖爭地愈演愈烈。唐、宋時期,南方的經濟發展逐步超越了北方,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長江中下游地區湖泊圍墾和水利建設更趨興旺,致使許多過去碧波萬傾的湖泊變成了現在的大片良田。到了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代,已是“國家財賦,仰賴東南”的局面,無疑,這與湖盪地區的開發利用有著直接的關係。至建國前夕,安徽省江南地區較大的湖泊均不同程度地被圍墾。
據歷史資料記載,三國時期至民國年間,安徽省沿江湖區累計成圩2370處。其中三國時期在當塗、蕪湖、宣城、含山四縣築圩11處;晉代在蕪湖、當塗二縣成圩6處;唐代築圩11處;宋代築圩117處;明代在沿江兩岸的20多個縣中共圈圩576處;清朝在沿江築圩達1415處;民國時期成圩233處。至建國初期,沿江圩區共有大小圩口2426處,圩堤總長7756公里,配套中、小涵閘1272座。圩區耕地面積687萬畝,其中萬畝以上大圩116處,圩堤總長2453公里,耕地465萬畝;5~10萬畝的圩口16處,堤長368公里,耕地125萬畝;10萬畝以上圩口6處,堤長418公里,耕地135萬畝;其餘2310處為萬畝以下小圩,堤長5303公里,耕地222萬畝。
華陽河流域下游的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與皖河下游的武昌湖原有後河(寶塔河)串通,無明顯的地形分割。洪水時泛區連成一片,華陽河水也可由後河下泄皖河後入長江。
民國初年,華陽河下游湖泊通江水道既寬又深,江水倒灌,東北可淹望江,西北泛及宿松、黃梅、太湖諸縣。
民國9年(1920年)曾設華陽河工程督辦,擬疏浚內河。
民國13年有堵華陽河之舉,是年上游馬華堤潰決,望江、宿松被淹,江水僅由後河排泄,曠日持久,後不得不開挖堵口以暢宣洩。
民國19年,泄洪。民國19年,望江縣民余兆聖建議“先行建閘,重新堵口”。
民國25年冬在華陽鎮附近動工興建華陽河閘。
民國26年8月,水閘主體工程完成,後因日本侵略軍占領安慶,建閘工程被迫中斷。
民國35年重建攔河壩,壩高15米。
民國37年江水猛漲,同馬大堤潰決,閘下游沖刷嚴重,危及閘身安全,復開攔河壩。
1949年以後,沿江圩區湖泊或以擴大耕地、或以防洪、或以滅螺等需要不同程度地普遍被圍墾。有的湖泊經科學論證、全面規劃後進行圍墾,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也有不少屬自發性圍墾,盲目與水爭地,過度開發,使湖面大幅度縮小,調節容積劇減,縮窄了河床,降低了泄洪、除澇能力,加劇了洪澇災害,增加了水事糾紛。
1954年1月國家計畫委員會批准《華陽河流域蓄洪墾殖工程計畫》,1955年開始施工。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建成華陽河、楊灣兩座防洪大閘及河口堵壩工程,使長江與內湖分開,華陽河下游湖泊的水位得以有效控制。
1955年12月開始修復續建華陽閘,1956年6月建成。閘為4孔鋼筋混凝土箱涵,單孔淨寬5米,總淨寬20米,孔高6米,閘底板高程9米,底板長29.55米,設計排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
1955年11月,楊灣閘開工,該閘位於望江縣華陽區楊灣村同馬大堤上,與華陽閘共同承擔排泄華陽河下游湖區澇水入江的任務。楊灣閘於1956年4月建成,為胸牆式混凝土結構,共6孔,單孔淨寬6.7米,總淨寬40.2米,閘孔淨高5米,底板高程8.0米,設計排水流量615立方米每秒。華陽河河口堵壩壩頂高程20.7米,最大壩高17米,壩頂寬6米。
1955年開始對湖區有計畫的進行墾殖,至1962年圍墾面積達37萬畝,其中8個墾區總耕地28.5萬畝,沿湖兩省民眾開墾8.5萬畝。
一、二、三、四、五墾區為安徽省國營農場和地方民眾開墾的耕地。安徽省先後建成華陽河農場、九成畈農場。華陽河農場位於龍感湖、大官湖、黃湖南岸,受同馬大堤保護。
1955年正式建場,控制面積13.5萬畝,實際開墾10餘萬畝,築堤118.9公里,堤頂高程24.0~24.5米,墾區建電力排灌站13處,裝機50台4120千瓦,建機械排灌站29處,裝機101台6121馬力,排灌能力共達102.8立方米每秒,同時建成較大的配套建築物450座,完成土石方2000萬立方米,總投資4500萬元,場區原有1200萬平方米的釘螺面積,至1981年已基本消滅。
1958年建場的九成畈農場(原名利新農場)位於泊湖與黃湖之間,墾區範圍8.5萬畝,已墾4.3萬畝,場區已建成堤防長28公里,堤頂高程17.5米。場內原有釘螺面積2116萬平方米,至1972年已基本消滅。
1958年後,宿松縣開始在龍感湖等湖泊中圈圍墾殖,築成西湖圩。
1970年代後又繼續墾殖,至1977年基本停止。
據1985年統計,宿松縣境內龍感湖等被圍墾面積達58平方公里,新墾耕地5.4萬畝,消滅釘螺面積3637萬平方米。
1966年安慶地區水電局編制宿松縣黃湖圍墾計畫,計畫圍湖136.3平方公里,耕地16.4萬畝。遇大水年棄墾蓄洪,降低內湖水位。圍墾工程於1966年動工,至1977年完成黃湖大堤土方248萬立方米,在江堤上建楊林排水閘一座,引河口建節制閘一座。
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對湖泊圍墾進行了整頓,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經全面規劃、論證和批准,不得擅自圍墾湖泊,已圍墾不合理的墾區要退田還湖,恢復原貌。至此,盲目圍湖現象基本得到了制止和扭轉。
據統計,皖南沿江地區被圍墾的主要湖泊有丹陽湖、石臼湖、南漪湖、青草湖、七里湖、升金湖、東南湖等8個。二十世紀50年代初有蓄水面積1088平方公里,現已圍墾面積441平方公里,其中結合滅螺的面積為138平方公里,被圍墾後蓄水面積降至647平方公里。
蓄洪墾殖區
華陽河下游一帶湖區原與長江連通。
華陽河農場南邊是祖國的萬里長江,北面是宿松最大的淡水湖(龍感湖),自1958年以來我們經歷了1964、1983、1995、1998、1999五年洪水,給我們的華陽河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964年長江洪水,1983、1995、1998、1999龍感湖洪水)。1999年我們的房屋基本倒塌,不過在國家的支持救助下。
為了利用湖泊蓄水,在非常年份分泄江洪,削減長江洪峰,長江水利委員會於1953年正式提出《華陽河流域蓄洪墾殖工程計畫》,擬定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等湖區及周邊墾區1367平方公里範圍為蓄洪墾殖區,區內耕地36.8萬畝,人口19萬。
1972年長江中下游防洪座談會確定,當長江湖口水位22.5米時,需利用華陽河湖區分蓄長江幹流洪水25億立方米。
1985年8月,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的《華陽河流域規劃意見》提出,防洪方案:一是加高圩堤,按1969年和1970年實際雨型為設計典型年,主要圍墾區堤防的堤頂高程應達到17.5米;二是港道疏浚,對官湖至楊灣閘總長26.4公里的河段河底挖深;三是計畫在原洲頭港入江處建排水閘一座;四是對官湖、黃湖控制蓄洪、墾殖(或養殖)綜合利用。排澇方面主要是挖撇洪溝,增加排水設備。
2009年11月長江三峽工程大壩蓄水175米,標誌該工程的建成,讓華陽河人擺脫了洪水的困擾。灌溉方面重點是開挖溝渠,引湖水灌溉圩區農田,並分散建站提水。航運方面利用華陽閘貫通江湖,整理內河航道。
農場成立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原是一片雜草叢生、獐兔出沒的半沼澤荒地。
1950年以來,列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限額以上的農業項目。華陽河農場根據1954年國家計委批准的《華陽湖流域蓄洪墾殖工程任務書》設計方案籌建。
1955年11月,成立“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籌備委員會”,省農業廳派師富強、孫家禹帶領省、地機關幹部10餘人組成墾荒先遣隊,開始建場墾殖。
1956年2月,由華南墾殖局林建師調來機務人員和轉業軍人組成機耕隊,邊開荒、邊生產,到處是蘆葦盪,起初來的時後只有40多人,一台拖拉機,和幾匹牛車、馬車。開始他們開荒建設,住的房子,是用蘆葦草和泥巴糊起來做牆,屋頂用蘆葦草簡單的編織一下,幾間房子連在一起,等泥巴幹了以後,從房子裡的東邊可以看到房子的西邊一眼望到底,由於中間的隔牆是用蘆葦草和泥巴糊的,泥巴一乾,就可以看見牆上裂出20——30厘米寬的大口子。可以說如果遇見下雨天,外面下大雨,裡面下中雨,外面下中雨,裡面下小雨,外面下小雨,裡面就是多雲的天了。當年開荒20920畝,收穫糧食100.5萬公斤、皮棉7.5萬公斤,上繳利潤4.7萬元;10月,成立“水利工程指揮部”,由安慶專署專員許驥任指揮長,動員宿松、太湖、望江等8縣民工9141人投入墾區防洪堤工程建設。
1957年,繼續擴大開荒和種植面積,是年產值82萬元,盈利10.7萬元。1958年下半年,農場下放安慶專區領導,由於“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的影響,1959~1961年虧損達107.7萬元。
1961年,收歸安徽省農業廳領導。耕地面積達10.2萬畝,總人口12373人,職工6295人。
1963~1966年,農場連續4年盈利。
1965年,由於屬於兵團,在加上建設的有了一定的規模,國家調了一批勞改支援建設,準備建成具有規模性的勞改農場,後又因種種原因,沒成功。
1966年1月,經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華陽河農場改為“安徽省華陽河墾區”(地專級),把原來的分場、作業區改為5個獨立農場(縣級),歸墾區領導。“文化大革命”初期,兩派對立,武鬥升級,支“左”部隊三進三出,生產一度處於停滯狀態。
1967年李德生帶12軍來安徽“三支兩軍”接管了安徽後,組織籌建全省農場改制兵團體制性工作。
1968年2月17日,發生火燒軋花廠的“2.17”事件,死傷20餘人,經濟損失20餘萬元;12月,接收大學畢業生480人來場勞動鍛鍊。
1967~1968年,年平均虧損341.6萬元。
1969年10月,安徽生產建設兵團3師在原華陽河墾區基礎上成立。原華陽1、2、3、4、5場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第3師10、11、12、13、14團。
安徽省華陽河墾區機關成為南京軍區師部{現今為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地址:宿松縣復興鎮)}。安置全省9個地區退伍軍人2144人,接收上海、合肥、蚌埠、安慶等地市知識青年累計6180人。兵團期間,興建了設備比較齊全的醫院、紡織廠、汽車零配件製造廠、油脂加工廠、製藥廠、磷肥廠,安裝了自來水廠等。由於兵團用軍隊辦法管理企業指揮生產,6年間虧損額高達3150.5萬元,年均虧損525.1萬元。
1975年8月,兵團撤銷;
1975年9月,建立安徽省華陽河總場領導小組。
1977年4月,成立安徽省華陽河農場黨委。
1978年底,開始撥亂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響,推行各項改革措施。
1979年,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總場制定並落實財務包乾和獎勵制度十條措施,進行企業整頓,調整產業結構、特別是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推行“三包一獎賠”責任制。是年,扭虧為盈,盈利128萬元。
1982年,推行“四定一獎賠”(
定產量、產值、費用、上繳利潤、超利潤獎勵)責任制。1983年繼續修改完善。
1984年,試辦職工家庭農場,先在各分場選擇不同類型的生產隊試點。
1985年共興辦各類家庭農場3577個。農場對家庭農場實行“五統五分”(統一生產建設區劃和規劃,分戶實施;統一種植計畫,分戶管理;統一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和水利設施,小型農機具分戶作業;統一計畫內的產品處理,計畫外產品分戶經營;統一重大科學技術措施,常規生產技術分戶安排)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家庭農場的興辦促進了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職工收入,當年農場盈利700.5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職均收入1683元,比上年職工平均收入850元,幾乎翻了一番。
1987年實行場長負責制。
1989年建立“風險抵押金”制,增強了全員責任心。
1990年,農場堅持穩定農業,積極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經濟迅速增長,工農業總產值2.34億元,利潤超過1000萬元。華陽河農場經濟進入了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新時期。
歷屆領導名錄
一、華陽河農場籌備委員會(1955年5月—1956年7月)
|
|
|
|
職 務
| 姓 名
| 時 間
|
|
主 任
| 姚奎甲
| 1955年9月—1956年7月
|
|
副主任
| 陳忠和
| 1955年9月—1956年7月
|
|
| 孫家禹
| 1955年9月—1956年7月
|
|
| 師富祥
| 1955年9月—1956年7月
|
|
二、華陽河農場(1956年7月—1966年1月)
|
|
|
|
序 號
| 職 務
| 姓 名
| 時 間
|
<一>
| 場 長
| 張成君
| 1956.5—1958.5
|
| 副場長
| 孫家禹
| 1955.5—1958.4
|
|
| 師富祥
| 1955.5—1958.4
|
|
| 夏文博
| 1957.8—1958.9
|
<二>
| 場 長
| 夏文博
| 1958.9—1960.10
|
| 副場長
| 黃佑銘
| 1958.9—1965.12
|
|
| 馮子美
| 1956.12—1958.10
|
|
| 朱合啟
| 1960.3—1960.11
|
<三>
| 場 長
| 周學林
| 1960.11—1966.1
|
| 副場長
| 黃佑銘
| 1958.9—1965.12
|
|
| 王 權
| 1960.8—1964.1
|
三、華陽河墾殖區(地級)(1966.1—1968.8)
|
|
|
|
<一>
| 負責人
| 周學林
| 1966.1—1968.8
|
|
| 黃佑銘
| 1966.1—1968.8
|
<二>
| 革命領導小組 (1968.9—1969.9)
|
|
|
| 組 長
| 朱毅林
| 1968.9—1969.9
|
| 副組長
| 穀子文
| 1968.9—1969.9
|
四、安徽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地師級)(1969.9—1975.8)
|
|
|
|
職 務
| 姓 名
| 時 間
|
|
師 長
| 王 銘
| 1969.9—1975.8
|
|
副師長
| 馬文華
| 1969.9—1975.8
|
|
| 王紹義
| 1969.9—1975.8
|
|
政 委
| 陳德惠
| 1969.9—1975.8
|
|
副政委
| 王耀卿
| 1969.9—1975.8
|
|
| 王逸民
| 1969.9—1975.8
|
|
| 張 獻
| 1970.11—1975.8
|
|
五、華陽河總場領導小組(1975.9—1977.4)
|
|
|
|
職 務
| 姓 名
| 時 間
|
|
組 長
| 穀子文
| 1975.8—1977.4
|
|
副組長
| 周學林
| 1975.8—1977.4
|
|
| 李命恩
| 1975.8—1977.4
|
|
六、華陽河總場(1977.4——)
|
|
|
|
序 號
| 職 務
| 姓 名
| 時 間
|
<一>
| 場 長
| 周學林
| 1977.4—1979.4
|
| 副場長
| 李命恩
| 1977.4—1979.4
|
<二>
| 場 長
| 趙永才
| 1979.4—1989.5
|
| 第二場長
| 李命恩
| 1982.3—1984.7
|
| 副場長
| 王松青
| 1979.4—1981.8
|
|
| 丁廣陵
| 1979.4—1980
|
|
| 錢世醒
| 1979.4—1980
|
|
| 張新賢
| 1979.4—1980
|
|
| 鄧毓珊
| 1981.7—1983.10
|
|
| 羅 啟
| 1979.4—1980
|
|
| 鄒笑勃
| 1981.8—1984.7
|
|
| 馬慶洋
| 1981.8—1984.7
|
|
| 潘逢君
| 1984.7—1987.5
|
|
| 葉 錚
| 1984.7—1987.5
|
|
| 唐髮長
| 1984.7—1987.5
|
| 顧 問
| 鄒笑勃
| 1984.7—
|
<三>
| 場 長
| 潘逢君
| 1987.5—
|
| 副場長
| 唐髮長
| 1987.5—
|
|
| 劉華欽
| 1987.5—
|
|
| 楊林重
| 1987.5—
|
安徽省國營農場華陽河總場歷屆黨組織領導人名錄
一、中共華陽河農場委員會(1956.11—1966.8)
|
|
|
|
序 號
| 職 務
| 姓 名
| 時 間
|
<一>
| 書 記
| 張成君
| 1956.11—1958.5
|
<二>
| 書 記
| 夏文博
| 1958.9—1960.10
|
| 副書記
| 黃佑銘
| 1958.9—1965.12
|
|
| 朱合啟
| 1960.3—1966.8
|
|
| 周學林
| 1960.3—1966.8
|
<三>
| 書 記
| 朱合啟
| 1960.11—1966.1
|
| 副書記
| 周學林
| 1960.10—1966.8
|
|
| 黃佑銘
| 1963.8—1966.8
|
二、華陽河墾殖區(1966.1—1968.8)
|
|
|
|
職 務
| 姓 名
| 時 間
|
|
書 記
| 楊 誠
| 1966.9—1967.8
|
|
副書記
| 穀子文
| 1966.9—1969.8
|
|
三、安徽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1969.9—1975.8)
|
|
|
|
職 務
| 姓 名
| 時 間
|
|
書 記
| 陳清惠
|
|
|
副書記
| 王 銘
|
|
|
| 王耀卿
|
|
|
四、華陽河總場(1969.9—)
|
|
|
|
序 號
| 職 務
| 姓 名
| 時 間
|
<一>
| 書 記
| 穀子文
| 1977.4—1981.8
|
| 副書記
| 周學林
| 1977.4—1981.8
|
|
| 李命恩
| {1977.4—1979.4 1982.3—1984.7}
|
|
| 趙永才
| 1979.4—1984.7
|
|
| 朱春光
| 1979.4—1984.7
|
|
| 王松青
| 1979.4—1981.8
|
<二>
| 書 記
| 趙永才
| 1984.7—
|
| 副書記
| 宋周德
| 1984.7—
|
| 總場工會主席
| 葉 錚
|
|
<三>
| 書 記
| 朱學品
|
|
2005年11月22日,安徽省農墾集團公司劉超副總經理及勞人處、工貿處、資產運營一部等領導一行來到華陽河農場宣布新一屆領導班子任職。新一屆領導班子由唐邦水、胡德慶、汪登松、劉慶、黃樹軍5人組成,唐髮長任總經濟師。
|
|
|
|
定獎責任制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的“定、包、獎”責任制實行較早,效果較好。 1958年,農場就制訂了包工、包產、包利潤的“三包”經營辦法。
1959年初,頒發了《四包五定試行辦法草案》。四包是包工、包產、包費用、包利潤,五定是定任務、定人員、定質量、定時間、定使用工具(指小農具)。
1961年初,農場召開三級幹部會,主要落實三包方案,按照以獎為主,多獎少賠的原則實行“評工記分,三包一獎”;3月,在召開先進生產(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全面推行“評工記分、三包一獎”制度。
1963年,全省農墾系統“經營管理座談會”在華陽河農場召開,主題是研究定包獎責任制、計畫管理、定額管理及職工“自用地”和家庭副業等問題,並推廣華陽河農場華豐作業區第三生產隊的“田長制”和二分場五隊“承包責任制”經驗。
1964年,根據1963年全系統職工工資調整後出現的新情況,農場對實行評工記分問題作出補充和完善。
1965年,農場推行總承包辦法,即:總場對分場“五定五包”。五定是:定耕地面積、定人員、定生產工具(包括機農具)、定物資消耗、定生產資金。五包是:包總產量、包總產值、包總費用、包工資總額、包上繳利潤。分場對生產隊繼續實行生產責任制,把五定五包具體落實到生產隊,指標可以雙方議訂,但要符合總場承包規定。獎賠辦法是:完成產量、利潤、工資總額,按成本3%提獎,超額利潤按8%提獎;分場各單位全部超額完成三項指標的按10%提獎,三項指標超兩項或一項,按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或1%提獎。同時還獎勵糧食和布票。減產賠償,扣沒有完成定額的職工的產量工資,但不能影響職工基本生活。包產費用每人每月扣2元儲存銀行,年終結算。華陽河農場從建場的第3年開始,便探索經營管理辦法,並堅持9年,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形成一套比較切實可行的經營管理制度,這在安徽農墾的經營管理制度上具有重要意義。
2000年後,我們的機械化作業成度以達55%,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棉花單產也從以前的每母200~300市斤,提高到現在的500~600市斤,企業的管理模式也發生了巨變。春種的期間,統一播種,統一進行農資供應,到棉花收穫的季節時開始統一收購。農場現在棉花市場放開,土地承包開始市場化,農民種地自己可以選擇性的購買農資,棉花也可以自己隨行就市的處理自己的農產品。
血吸蟲病防治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是血吸蟲病十分猖獗的地區。
1958年,安徽省副省長馬長炎帶領省直機關幹部993名下放到華陽河農場勞動鍛鍊。夏秋之際大批下放幹部染上急性血吸蟲病;6月7日到10日的4天內,僅總場醫院就收治感染病人160人,為此報請中央,並從遼寧、上海調來醫療隊救治。
1964年7月,萬餘名職工投入防汛排澇,又有近千人發生血吸蟲病感染。華陽河人與這種猖獗的“小蟲”進行滅螺戰鬥,直到70年代中期,這一病害才基本控制。
1990年,總結滅螺經驗時,滅螺面積由1969年的1222.4萬平方米下降到230萬平方米,累計治療血吸蟲病人3043人。
生產經營
農業以種植棉花、油料和糧豆作物為主,年總播種面積15萬畝左右,其中棉花和油料生產在全省乃至全國處於領先水平,頗有知名度。
農業是華陽河總場的基礎產業,種植業又是農業的重頭。林業、畜牧、水產養殖業的比重甚小。建場55年來,累計生產糧豆17.3萬噸,皮棉4.6萬噸,油料4.1萬噸。糧、棉、油的產量分別從1957年的1929噸、26噸、40噸增加到1990年的5650噸、5173啊、6513噸。從1980~1990年的11年間,糧豆平均畝產120公斤、皮棉57公斤、芝麻53公斤。其中1985年、1990年兩年的芝麻畝產高達95公斤,創國內大面積高產紀錄。1990年,皮棉畝產高達93公斤,“3萬畝連片芝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套用”獲全國農業豐收計畫獎一等獎。
從1984年起,該場每年種植棉花5萬畝、芝麻4萬畝以上。由於華陽河農場重視農業科學技術,使棉花、油料保持了持續的大面積高產,尤其在棉花、油料作物的良種選育和繁殖推廣方面做出了貢獻。
棉花在70年代初育成“華農413”棉花優系。1974~1975年,連續參加安徽省棉花新品種區域試驗,居第二位,比岱字15號平均增產18.1%。而且抗澇性強,衣分高,纖維品質符合紡織部要求,被列入《國家棉花品種志》,獲省科技獎。1976年推廣時不慎被混雜而夭折。
1978年起,農場棉科所經過5年連續篩選和比較試驗,於1983年育成棉花新品種“華農831”。1984年,又育成“華農8407”棉花新品系在全場推廣。
1987年,通過省級鑑定,頒發品種合格證書,獲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在棉花科研育種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朱學品,獲農業部農業勞動模範稱號。芝麻在70年代中期引進“宜陽白”良種100克,經繁殖選育新的優系,農場累計種植40萬畝,總產2.4萬噸,出口17656噸,創匯1020.5萬美元,生產的優質芝麻還出口銷往東南亞一帶,深受外商歡迎,日本客商指名要"中國華陽"芝麻。10年平均單產53公斤,比該芝麻品種推廣前單產26.2公斤,增產202%。
1986年,華陽河四場白茭湖320畝豐產田,創單產171公斤的高產紀錄。華陽河總場已成為農墾經濟作物良種生產基地。
1980年代以來,棉花播種面積最高年份達5萬多畝,芝麻4萬多畝,平均畝產量分別達到93公斤和95公斤。每年向省內外提供棉花良種9千噸、芝麻良種580噸、油菜良種166.4噸。該場棉科所先後培育的華農413、831和皖棉7號~9號等優良品種及優質棉豐產技術推廣曾分別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萬畝連片優質芝麻栽培技術套用獲農業部豐收計畫一等獎,在棉花和油料作物良種繁育和推廣方面作出了顯著貢獻。
水產養殖業起步晚、發展快,現有水產養殖面積4441畝。“七五”期間,共產鮮魚753噸,產值135萬元,育蚌165萬隻。1990年,首次收穫珍珠205公斤,銷售收入47萬元。
工業
1958年安徽省華陽河總場起建立“華陽河米廠”。
1962年建立“墾區軋花廠”。
1965年起,5個分場先後建立軋花廠。
1970年以來,小型工業紛紛崛起。
1985年後,工業發展迅速,已建成5萬環錠紡的安徽省華陽河紡織廠(並含有氣流紡車間、精梳車間、針織車間、織布車間)是安徽省農墾廳第一大紡織企業,也是安徽省安慶市第二大紡織企業、安徽省華陽河汽車零配件製造廠(是與本系統企業,安徽省江淮汽車廠配套工程的企業)、安徽省華陽河油脂加工廠(年產3000噸植物油)、安徽省華陽河製藥廠、安徽省華陽河磷肥廠、及安徽省華陽河軋花廠(各分場一個廠)年產15000噸、建材、食品加工等場辦工業企業。
( 安徽省華陽河紡織廠簡介:安徽省華陽河紡織廠,建於1975 年5 月,1976 年6 月竣工投產。該廠經幾次技改擴 建,特別是1986 年、1988 年、1995年三次大的擴建,從一個棉花初加工企業逐步發展為以生產棉紗、棉布為主的紡織企業。現有環錠紗錠50000 枚、布機1500 台,年生產能力為紗15000 噸、布2000 萬米。全廠共有3 個生產分廠和織布廠、1 個輔助廠、28 個科室,實行厂部、車間、輪班三級管理體制。主要廠房為樓房和封閉式鋸齒型建築兩種,結構堅固,採光充足。擁有職工2076 人,是安徽農墾最大的工業企業)。
安徽省華陽河農場充分利用棉花和油料生產的各種資源,發展精細深加工,色拉油和油脂化工產品,用棉花秸桿加工生產高級纖維板等,這些都是招商開發的重點項目,還有水產養殖、珍珠加工及長江航運開發等也很有前途。
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的比重已經超過農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5.3%,工業已成為農場經濟的支柱。
商業
1958年下半年,農場建立第一個代銷店。
1990年至,商業網點增至28個,從業人員120人;另有個體商店69個,從業人員73人。年銷售額5000萬元,利潤500萬元。
1985年1月,成立安徽省華陽河農工商聯合企業供銷公司。
1987年改為物資供銷科,主要業務是為農場供應生產資料和出口芝麻。
飛機場
安徽省華陽河機場位於宿松縣復興鎮西北5公里處(真方位343°方向),為農、林業飛行的臨時性機場。原址為農田,1965年因棉花滅蟲需要,由安徽省農墾廳修建。
機場跑道磁方向10°~190°,長500米、寬50米,土質道面,可承受運五型飛機重量;跑道兩端各有安全道50米長,兩側有保險道各20米寬,停機坪在跑道兩側,可停2架運五型飛機。
地圖信息
地址:金龍賓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