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行

姑蘇行

《姑蘇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謂於1962年創作的一首笛子曲,是一首由深受廣大人民民眾喜受的竹笛經典名曲。曲名為遊覽蘇州(古稱姑蘇)之意,全曲表現了古城蘇州的秀麗風光和人們遊覽時的愉悅心情。樂曲旋律優美親切,風格典雅舒泰,節奏輕鬆明快,結構簡練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樂曲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姑蘇行
  • 歌曲時長:5分40秒
  • 發行時間:1962年
  • 譜曲江先謂
創作背景,樂曲鑑賞,演奏技巧,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姑蘇行是江先謂先生在1962年創作的,渲染出如畫般秀麗的蘇州園林美景。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真正翻身作主人,因此,整個國家在各個領域都沉靜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中。在文藝北方音樂羽萬方數據上的反應是創作出反映新中國新氣象的,積極向上的作品。作者把這種美好的願望投射到作品中去是很自然地表達。另一方面,當時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中國人越是在苦難的時候越不會被打垮,也越是需要樂觀精神。江先渭先生窮苦人出生,苦難的經歷告訴他,必須堅強、樂觀面對新生活。同時,他對新生的中國充滿希望。正是這樣的情懷催生了這首樂曲。
曲作者說,《姑蘇行》的誕生,共有五大因素催成:一是旋律因素,他無意間得到一段崑曲牌的引子,整天拿它來練氣,競越練越有味;二是生活因素,江老經常到蘇州,對蘇州園林情有獨鐘;三是組織因素,團里要求每個演奏員必須要創作自己的曲目到北京會演;四是靈感因素,江老在一次午睡時,突然靈感降臨,一下就構思完成了《姑蘇行》的框架;五是戰友因素,《姑蘇行》創作完成後,曲名並練時樂團戰友有的說叫《蘇州樂》,有的說叫個吹長號的廣州籍演奏員(根據回憶名為呂爵文)提出叫《姑蘇行》,畫龍點睛便一錘定音。

樂曲鑑賞

《姑蘇行》採用崑曲音調,具有江南風味。樂曲典雅,表現了古城蘇州(古稱姑蘇)的秀麗風光和人們遊覽時的愉悅心情。寧靜的引子,是一幅晨霧依稀、樓台亭閣、小橋流水誘人畫面。抒情的行板,使遊人盡情的觀賞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中段是熱情的小快板,遊人嬉戲,情溢於外。接著再現主題,在壓縮的音調中,更感旋律婉轉動聽,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連忘返,令人尋味。此曲韻味深長,發揮了曲笛音色柔美,寬厚而圓潤的特徵,再結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疊音、打音、顫音等技巧,使樂曲表現更加動人完美。
樂曲一開始是一段寧靜的引子,主要表現了人們即將看到蘇州園林之前的美妙遐想,寧靜中帶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緒的變化,整個引子由寧靜--激動--寧靜。旋律多採用長線條,長音短音錯錯落落快慢有序。好似來到園林門前,由外向內眺望,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假山噴泉在晨霧之中依稀可見,朦朧神秘中格外富有詩意,通過富有詩意的景色描繪刻畫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嚮往。接著是呈示部A段開始,抒情優美的行板,恰恰符合了遊人進入園林後邊走邊看,腳步悠然而輕鬆,欣賞美景時發自內心的愉悅之情。此段共分三小段(a,b,c),第一部分行板第一至第15小節(a段)著重描寫了樂曲的主題“行”。行板應稍慢一些,此段音調由崑曲的一個曲牌《節節高》演變而來。
第二部分(b段)在第16小節至第27小節在音響在a段有明顯的區別。用弱奏(p)開始,在顯示部第16小節,這一段又很形象地描繪了園林的精巧,細緻之處:水榭台前清清荷花池裡,荷葉上幾粒晶瑩的水珠在微風的吹拂下左右搖擺;美麗的蝴蝶在萬花叢中悠閒地飛來飛去,這些很平常毫不在意的情景把細心的遊人陶醉了,a,b兩段有點有面,有粗有細。
c段由顯示部第28小節至第39小節,力度比b段有了明顯的增強,含有總結a,b兩段之後的感嘆之情,表達了人們欣賞到美景之後激動的心情。這一段也達到了整個A段的情緒高潮,該段最後兩小節應作漸弱,漸慢處理,為下一部分的進入起先抑後揚的作用。
發展部B段是一個起伏較大的小快板,和段在節奏和旋律上有了鮮明的對比。我認為可以把它理解為兩層含義:第一,是遊人在休息時坐在亭子迴廊的椅子上讚嘆園林美景時心裡十分激動,興奮的心理刻劃;第二,也含有看見一群頑皮的兒童追逐於亭台小橋之間,嬉戲於假台水塘之畔,活潑而富有動感,氣氛熱的情景描述。旋律輕快流暢,原作中小快板作反覆處理,第二遍較第一遍更加歡快熱烈,從而使全曲情緒達到高潮。在歡快熱烈中進行了f-p-f-p的力度變化,使表現力更加豐富。
最後部份為呈示部A主題的再現,速度比A部更趨舒緩,形象地表現了夕陽西下,人們遊園離開時依依不捨,回味無窮的情景。幾個同音"do"的打音運用,極富感染力,在更加放慢的微音“sol”上延長後作了一個長長的回味,停頓,最後落在主音“do”的長音上,在“do”長音的後半段虛指顫音漸弱,再漸弱至消失,生動地體現了意猶未盡的想像空間,把遊人蕩漾在心裡的美好思緒帶向廣闊的遠方。
姑蘇行 曲譜姑蘇行 曲譜

演奏技巧

《姑蘇行》這首樂曲的旋律取材於崑曲音樂,曲式為“慢(A)——快(B)——慢(A1)”加引子組成的三段體結構。樂曲技巧採用的是江南絲竹中典型的“顫、疊、贈、打”的手法,手指要靈活並具有彈性。同時,要求氣息飽滿、流暢;音色上要追求“潤、厚、松”與甜美。
引子,散板。其音樂表現的是一個“晨”字。力度弱起漸強,旋律音域由低向高進行,如旭日漸漸東升,描寫出了江南春早、萬物榮欣、一派祥和的迷人景象。
A段,優雅的行板。這裡的演奏要突出一個“行”字,而且是優雅、欣然的“行”,如同徜徉在如蘇園林的美景中。因此速度應穩健而流暢。指法上,強調江南絲竹中“顫、疊、贈、打”手法的運用(樂譜中有詳細的標記,應嚴格照譜演奏)。要注意換氣位置的準確,因此錯誤的換氣位置會破壞旋律句法的完整。同時,換氣位置的處理也是江南絲竹音樂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吹奏弱音段時,口風要精細,發音要純,並顯得玲瓏剔透。
B段,熱情小快板。其演奏要突出一個“舞”字,這裡的“舞”有舞榭歌台上的“舞”、花園中萬紫千紅的“舞”、遊人心中心神蕩漾的“舞”,亦有音樂與演奏技法上的“舞”;突出旋律的起伏、流動與力度的強弱對比;手指靈巧、富有彈性,仿佛在笛上“舞”動。同時,速度不宜過快,應突出一種優雅的“舞感”。
A1段,稍慢的行板。音樂中表現的是一個“歸”字,如同夕陽西下,遊人戀戀不捨地歸去。演奏手法上仍採用A段“顫、疊、贈、打”的技法,但氣息應柔和一些並逐漸減弱,直至曲終。

作者簡介

江先謂,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1924年出生於山東威海。12歲起即跟哥哥學藝,民族樂器中的吹拉彈打他都能演奏。14歲隨全家赴大連賣藝維持生活。1949年參加革命,並考入解放軍前線歌舞團獨奏演員。他在民族樂器演奏方面是位多面手,竹笛專業主要是靠自學,江南絲竹音樂演奏風格的掌握尤其地道。1960年代他採用江南民歌和崑曲音調為素材,創作並演奏了《姑蘇行》和《腳踏水車唱山歌》,並因此而享譽笛壇。 曾在1959和1965年兩次隨中國藝術團先後到過奧地利、蘇聯、波蘭、印尼等國演出。
江先謂先生江先謂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