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婦產科
- 多發群體:妊娠婦女
- 常見病因:妊娠期鐵的需要量增加,婦女體內儲備鐵不足,食物中鐵的攝入不夠,妊娠前及妊娠後的疾病等所致
- 常見症狀:輕者皮膚黏膜略蒼白,無明顯症狀。重者面色黃白,全身倦怠、乏力、頭暈、耳鳴、眼花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1.妊娠期鐵的需要量增加
2.婦女體內儲備鐵不足
3.食物中鐵的攝入不夠
臨床表現
1.隱性缺鐵鐵貯存降低,但紅細胞數量、血紅蛋白含量、血清鐵蛋白均在正常範圍內,臨床無貧血表現。
3.重度缺鐵性貧血缺鐵加重,骨髓幼紅細胞可利用的鐵完全缺乏,骨髓造血發生明顯障礙,紅細胞數量進一步下降,每個紅細胞不能獲得足夠的鐵以合成血紅蛋白,導致低色素小紅細胞數量增多,即“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水腫、乏力、頭暈、耳鳴、心慌氣短、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典型症狀,甚或伴有腹腔積液。
檢查
1.外周血
是小細胞低血色素貧血,Hb降低較紅細胞減少更明顯。紅細胞平均容積(MCV)<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28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32%,網織紅細胞正常或減少。
2.血清鐵
血清鐵<6.5μmol/L,鐵結合力增高,運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當血紅蛋白降低不明顯時,血清鐵降低為缺鐵性貧血的早期重要表現。
3.骨髓象
可染色鐵質消失,骨髓象顯示紅細胞系統增生,細胞分類見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相對減少,說明骨髓儲備鐵下降,含鐵血黃素及鐵顆粒減少或消失。
4.其他輔助檢查
根據病情、臨床表現症狀體徵選擇做B超、心電圖、生化全項等檢查。
診斷
缺鐵性貧血主要依據實驗室檢查的標準。如Hb<110g/L,血細胞比容<30%提示貧血存在。
鑑別診斷
臨床上主要應與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地中海性貧血進行鑑別,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以及血象、骨髓象的特點,一般鑑別診斷並不困難。
併發症
1.貧血嚴重時
2.感染
產程中嚴格無菌操作,產後給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
3.產程異常
嚴密監護產程,防止產程延長,陰道助產以縮短第二產程。
4.產後出血
治療
妊娠期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原則是補充鐵劑和去除導致缺鐵加重的因素。
1.一般治療
加強營養,鼓勵孕婦進高蛋白及含鐵豐富的食物。如:黑木耳、紫菜、豬(牛)肝、豆類、蛋類食品等。此類食品不但含鐵豐富,而且容易吸收。如有特殊的疾病應同時針對病因適當治療。
2.藥物治療
補充鐵劑具有較好的療效。
(1)口服給藥 一般均主張以口服給藥為主。①硫酸亞鐵或琥珀酸亞鐵:如果同時服用1%稀鹽酸和維生素C,更有助於鐵的吸收。制酸劑、雞蛋、奶製品、麵包和其他穀類食物等,如與鐵劑同服可影響鐵的吸收,因此在飯前1小時和飯後2小時內不宜口服硫酸亞鐵。②富馬酸亞鐵:含鐵量較高。對胃腸道刺激性小,但有時也有上腹不適、腹瀉或便秘等。③枸櫞酸鐵胺:適用於吞服藥片有困難者,但其為3價鐵不易吸收,治療效果較差一些,不宜用於重症貧血的患者。
(2)注射用藥 注射用鐵劑多用在妊娠後期重度缺鐵性貧血或病人因嚴重胃腸道反應而不能接受口服給藥者。常用的製劑有:①右旋糖酐鐵:首次肌內注射,如無反應可增加,每天或隔天1次肌注,15~20天為1個療程。②山梨醇鐵:每毫升含鐵50mg,深部肌內注射,局部反應較少,但全身反應較重。③輸血療法:大多數缺鐵性貧血的孕婦經補充鐵劑以後臨床症狀及血象很快改善,不需要輸血,對重度貧血的孕婦,妊娠足月面臨分娩處理,須儘快提高Hb。
3.產時及產後的處理
臨產後:鼓勵產婦進食,保證足夠入量,避免產程過長或急產,加強胎心監護,低流量持續吸氧。中度或重度貧血者,應配新鮮血備用,並開放靜脈。宮口開全後,可助產縮短第2產程,但應儘量避免意外的產傷。產後積極預防產後出血,胎兒肩娩出後立即靜脈注射縮宮素,如無禁忌證時,胎盤娩出後可肌內或靜脈注射麥角新鹼,同時用縮宮素加入5%葡萄糖中靜滴。胎兒娩出後,仔細檢查並認真縫合會陰陰道傷口,嚴格無菌操作技術。產後使用抗生素預防產道感染。如有適應證需行剖宮產時,術中應儘量減少出血,注意掌握好輸液或輸血的總量和速度。
預後
治療效果一般良好,經過鐵劑治療貧血可糾正。
預防
1.妊娠前積極治療失血性疾病如月經過多等,以增加鐵的貯備。
2.孕期加強營養,鼓勵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肝、雞血、豆類等。
3.妊娠4個月起常規補充鐵劑,口服硫酸亞鐵或琥珀酸亞鐵,每日3次,同時補充維生素C,有利於鐵的吸收。給予胺基酸螯合鈣膠囊(樂力)。
4.產前檢查時,每個孕婦必須定期檢查血常規,尤其在妊娠晚期應重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