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人種植的白蘿蔔已有上千年歷史。相傳在唐太和年間(827- 836年),如皋定慧寺僧侶早有種植,將蘿蔔作為供品,並饋贈施主,時稱菜菔,其種子叫菜菔子,供藥用。後逐漸流傳民間,廣為種植。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編修的《如皋縣誌》載:“蘿蔔,一名菜菔,有紅白二種,四時皆可栽,唯末伏秋初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少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堅而辣”。如今紅蘿蔔種植已很少,只在端陽節前後有少量上市,都以白蘿蔔為主。如皋香腸歷史悠久,是聞名全國的品種之一。其生產始於清同冶年間,已有100多年歷史。清末獲“南洋勸業會”二等獎。可與“廣式”香腸媲美, 被稱為“如式”香腸。如式香腸是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如皋香腸,產品譽滿全國,被評為商業部和江蘇省的優質名特產品。其特色是:條形整齊、肉質緊密、色澤鮮艷、鹹甜適度、香味濃郁、營養豐富、精肉嚼而不老、肥肉油而不膩,深受民眾喜愛如皋香腸歷史悠久,是聞名全國的肉製品之一。吃白蘿蔔熬的湯對身體很好有通氣的作用,孕婦產後喝點白蘿蔔湯 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產品功用
如皋蘿蔔乾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其他成分如維生素B2、鈣、鐵、磷含量都高於蘋果和梨,營養極為豐富。食後有消渴、消火、降氣、寬中、除積化痰、助消化等作用。如皋白圓蘿蔔可醃製蘿蔔條。蘿蔔條形如桔片,微捲曲,色桔紅,有光澤,吃的時候脆嫩無渣,甜中帶鹹,具有蘿蔔條特有的清香。用它佐餐能生津開胃,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發展歷史
由於原料本身獨具的優點,精心考究的選料和獨特細緻的加工醃製的工藝,使“江蘇蘿蔔條”具有香、脆、嫩、甜的獨一無二的優點,行銷乾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婆羅洲等國家和地區,需求量逐年增加。1964 年出口僅十餘噸,2011年已達一千餘噸。
如皋的白蘿蔔有“鴨蛋頭”、“溜頭青”、“捏頸”、“百日籽”等品種,尤以“捏頸”和“百日籽”這兩種耐寒味美的品種為良。“處暑蘿蔔白露菜”,蘿蔔宜於處暑下種,精心培管,至霜降期間即可陸續收穫上市。選擇白圓蘿蔔,去蒂葉尾須後細心洗淨,務使雪白生光,腋制後才能保有晶瑩光澤。洗淨後縱切兩刀,再切成桔片形條塊,使塊塊有皮,有皮面約三塊一市寸。選擇西北風向的晴天(東南風向的空氣濕度大,曬成的蘿蔔片易發紅變質),放置通風處,在強光下攤曬。須勤加翻動,細心照管,夜晚、陰雨和霜凍時要及時遮蓋。經過三四個晴天,蘿蔔片經風脫水後,只有原重的三分之一,而且清香四溢,本身已有甜味。經風脫水後的蘿蔔片須當即下鹽醃製,百斤蘿蔔片加鹽7 斤,如過夏食用則不得少於10 斤。下鹽後細心揉拌,使鹽分均勻粘著於蘿蔔片,次日你仍須拌和翻動、踩實,以後每日一次,連續翻四次左右,即可緊實裝入容器密封,冷藏保管。月余,辣味去盡,色澤改變呈微紅色,即可食用。(如家庭小量醃製,可裝入小口容器,踩緊封實。農村常將容器口朝下,放在草木灰中,也有良好的密封效果。)生產如皋蘿蔔條,除滿足城市人民副食需要,出口換取外匯支援四化外,也有利於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種植白圓蘿蔔每畝收3000 斤,曬成蘿蔔片1000 斤,能收入100 元左右,賣給國家又可獎售化肥90 多斤,此外,蘿蔔葉子可醃製食用或製作綠肥哩!
如皋人種植的白蘿蔔至少已有上千年歷史。如皋地區氣候條件優越,水肥條件較好,且多為沙性土壤,很適宜白蘿蔔的生長,經過數百年精心栽培和選育,所產蘿蔔品位明顯優於外地所產,“如皋蘿蔔”名揚天下。而如皋又以如城周圍新民及東陳、大明各鄉所產為最佳。
現已培育出具有明顯地方物色的白蘿蔔良種。如形似鴨蛋的“鴨蛋頭”,莖盤細長似頸的“捏頸兒”,百日可收的“百日子”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皮薄、肉嫩、多汁,味甘不辣,木質素少,嚼而無渣,以嫩、脆、甜享譽四方。
用“如皋蘿蔔”醃製的“如皋蘿蔔條”,相傳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如皋醬醋廠繼承和發揚了傳統工藝生產的“東皋牌”蘿蔔條,選料認真,工藝考究。形似桔片,色澤黃橙,芳香獨特,鹹中帶甜,具有香、甜、嫩、脆的特色。1985年獲外經部“榮譽證書”,既江蘇省優質食品獎,1985年獲全國出口產品優良榮譽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