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各鄉會館,閔中會館,山西會館,江西會館,新安會館,太邑同仁堂,京江會館,江寧會館,溧水會館,浙江同鄉會,
歷史沿革
會館或稱公所,是都市中同鄉或同業的組織機構。起源較早,漢代稱為”邸舍”,明代始稱會館。同鄉會館以團結互助互濟,謀求公益為目的;提倡義氣,故皆供奉“關聖”(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如皋自明代中期以來,社會比較安定,人口逐漸繁衍。本地人僅注重農業和漁鹽,不善經營工商,故外地商人和手工業者多來此謀生。清朝鹹豐年間,太平軍與清兵轉戰於贛、浙、皖等省和江蘇南部,這些地方的居民紛紛來如皋避難,有部分留居於此經商或做工。其中有的克勤克儉,經營得法,成為富紳。這些外籍人士在明末清初先後集資創建了同鄉會館。如城是全縣樂永請經濟中心,工商繁榮甲於全縣,故同鄉會館皆設在城裡。解放後,會館停止活動,房屋多數改成民宅或學校。有的碑碣年久散失,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其中屬於全省的有閩中(福建)、山西、江西三所;全府的有新安(安徽徽州府)、太邑同仁堂(安徽太平府)、京江(江蘇鎮江府)、江寧(江蘇江寧府)四所;縣級的僅江蘇溧水一所;另有浙江同愉龍潤鄉會也是會館性質,因成立較遲,規模不大,故不稱會館。
各鄉會館
閔中會館
閩中會館原名“天后宮”。民國《如皋縣誌·秩祀》記載:“天后宮在縣治東南隅。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人郭倫、黃國豫,閩人連映庭等邀巴催院呈請倡捐建立。道光十九年加封‘澤覃海字’四字。天后宮建於南明禮部侍郎李之椿“指樹園”故址,占地14.3畝。清初,李之椿父子因參加反清復明而被捕,人亡家破,住宅和指樹園皆被沒收入宮。後來指樹園成為荒地。
天后宮大門朝東,在錢家橋西南河邊;後門通冒家巷。正殿高大,供“天后”及“順風耳”“千里眼”三尊神像。有楹聯:“補天媧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兩般神女;治水禹聖,濟川後聖,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樣聖功。”相傳天后姓林名默,是宋代福建莆田林願第六女,歿後成神保護海運,有功於民。元朝封為“天妃”。清康熙時加封為“天后”。沿海之地多立廟祭祀。福建、台灣漁民則稱為“媽祖”。夏曆三月廿三日為“天后聖誕”,海上漁民皆虔誠祭祀。天后宮有戲台。漁船如遇大風浪,船民則求天后保佑,並許願演戲謝神。
福建山多田少,沿海居民多數用海船作遠程販運。鴉片戰爭以後,五口通商,福建商民多往南洋貿易,如皋天后宮逐漸冷落。清末毀廟興學高潮中,與天后宮毗鄰的東嶽廟改成師範學堂,天后宮門堂內掛上一塊“閩中會館”的橫匾,以表示這裡既是神廟,又是會館,是福建人的房產,以防止改為學校。民國初年在如皋經商的福建人不多,如城有盧德興和林義隆兩家銷售“福建皮絲”(水煙)。民國初年,閩中會館香火冷落。解放後拆毀,地基併入如皋師範學校。
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建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范家橋北,大門朝南,門上有“山西會館”石刻,對駝蘭廈組門有照壁牆。有門堂、大廳、關帝殿及群房共二三十間。後門朝北,在安定書院河南。
山西土地貧瘠,不利於農業,居民多數外出謀生。自宋代起,山西“晉商”即以善於販運著稱。明朝稱為“西商”或“山賈”,其富勝於“徽商”。清朝後期,晉商經營的“票號”幾乎獨占全國匯兌業務。清末票號為錢莊和銀行取代,逐漸衰落有的遂改業錢莊和銀行。相傳清初在如皋的山西商人以經營鹽、鐵、油(桐油)、麻為主,至清末時有的山西人子孫已入籍如皋。民國初年,有不少緝私營退伍的山西老兵在此落戶,有的以放“印子錢”(一種高利貸款)為生。也有少數無家可歸的老兵即住在會館內。解放後,城隍廟改為法院,曾將神移到山西會館,作為“邑廟”。“大躍進”時,神像旋婆被毀,房屋作為工場。
江西會館
江西會館又名“真君殿”。清乾隆《如皋縣誌·祠祀》:“‘真君殿’在腳員民縣西北。豫章諸客建。”“豫章”是江西古名。江西會館在北門內碧霞山之西,霽峰園北。大門朝南,後門朝東,在眼光廟巷。一個大院落,有房屋二十多間。正殿極為高大,屋脊正中有一五色瓷葫蘆,高—米多,系景德鎮所產,日光映照則晶瑩耀目。殿上供“許真君”像。
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東晉汝南(今屬河南)人。曾為湖北旌陽縣令,感晉室紛亂,棄官東歸,出家為道士,週遊江湖。相傳他於寧康二年在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在南昌建“萬壽宮”以祀。世稱“許真君”或“許旌達應乎陽”。清代各地江西會館皆供許真君,稱“真君殿”或“萬壽宮”。
江西省歷來以出產木材、毛竹、瓷器、夏布、茶葉、橘子等著名。明清時江西商人來如皋經營何種行業已不可考。民國初年如城僅存一家臨川齋筆店。如皋江西會館民間也稱“萬壽宮”。原來有和尚侍奉香火。清末時和尚圓寂,無人繼承,由居住的江西籍房客照管。“大躍進”時,大殿作為工場,其餘屋作為民宅。瓷葫蘆移至公園內茅亭頂上,僅存四節,現尚在。
新安會館
新安會館是如皋僅存的兩所同鄉會館之一。在水繪園故址之南,雨香庵東鄰。有石碑記載,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徽州鹽商集資建。初名“新安六邑公所”。”新安”是古邑名,治所在休寧縣,相沿作為徽州之別稱。清代徽州府隸屬於安徽省,下轄歙縣、休寧、績溪、祁門、黟縣、婺源六縣。婺源於民國十八年劃入江西省。如皋新安會館有門堂,大廳和關帝殿三進。大門朝門,對面有照壁牆,牆上有“新安會館”四個石刻大字,系清末休寧人謝仕選(慕逸)所書。照壁牆已不存、石刻尚在。
乾隆二十三年(1758),住在東北鄉豐利場的徽籍鹽商汪之珩在公所東、洗缽池濱,建造了一座船肪式的二層小樓,名“水明樓”,取自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作為遊憩之所。此後新安六邑公所改稱新安會館,俗稱“徽州會館”。會館左通水明樓,右通雨香庵,由雨香庵和尚管理。殿上楹聯極多,其中有汪之珩撰、鄭燮書:“西聽梵王鐘,感激千秋義氣;東臨缽池水,洗淘一片丹心。”今尚存。
明清兩朝,在如皋的徽商較多,經營典、鹽、木、茶、衣、醬油、 醃臘、南貨等業,各鎮皆有。歷年對會館捐助頗多,先後購置店房數所,田地數百畝。在曹家巷有敦善堂,專人常駐,辦理福利,並可臨時寄厝棺柩。有義冢地在北門外。敦善堂於解放後歸房管所處理,改作民宅,十多年前被拆。
太邑同仁堂
太邑同仁堂是安徽太平府會館。在南門內馬家巷內,大門朝北。門上有紅漆對聯:“情聯雉水,誼篤仙源。”清代太平府屬縣有蕪湖、石埭(現名石台)、當塗、繁昌等縣。南與徽州徊鄰。清代太平商人多數在如皋開茶莊。太邑同仁堂規模不及新安會館,民國初年即已冷落,解放後作為民宅。
京江會館
京江會館明末清初,有不少鎮江府所屬丹徒、丹陽兩縣的居民來如皋經商、做工。分別經營鹽、錢、典、全銀首飾、綢緞、南貨、旱菸、鞋帽、京貨等業,各鎮皆有。原想集資創建同鄉會館,但清初政府規定省內同鄉不準設會館,是懼怕人民集會結幫。因此購買水龍兩具,作為消防之用,呈文申請建立”京江水龍會館”。在縣衙西煙店巷內曹家田,購地砌屋。有大門、二門、戲台、大廳、關帝殿、魁星閣等,高大精緻。關帝殿樑上有乾隆時書法名家、丹徒王文治(夢樓)所書“義參天地”金字匾。神像前有仿古銅”波斯獻寶”燭台兩對,高約六尺。是袒胸露乳、虬髯環眼、兩耳垂環的“胡人”跪像,頭頂圓盤,上有樹枝可插十多支蠟燭。“京江”是鎮江古名,民間稱為”鎮江會館”。每年夏曆五月十三日“關帝”誕辰,會員集會敬神、聚餐,極為熱鬧,任人觀玩。如城居民以五月十三到“鎮江會館”看“波斯”是節日盛事。在神前“擺清供”,有鮮花、盆景和各式古玩。其中還有銅獅子九隻,大小不等,形態各異。
京江會館會員極多,有的是鹹豐年間來的,其中不少富紳,歷年捐獻頗多。有店房和田地出租。義冢兩處:一在北門外,一在東門外。光緒三十三年(1907),鎮江同鄉集資創建”私立京江國小堂”於會館內,凡同鄉子弟免收學費。該校教師都是鎮江籍,以教學認真,紀律嚴明著稱。該校一直延續到解放以後,1956年改為公辦。1958年冬因拓寬街道,校舍拆除,師生併入豐樂國小。
江寧會館
江寧會館清朝初年即有江寧府屬句容、溧水等縣人來如皋經營金銀首飾、銅錫木器、京貨、綢緞、藥店、染坊等業,只有溧水會館。鹹豐年間,太平軍占領南京城,清軍圍攻十年,江寧所屬之地皆為戰場,多數居民奔散逃避,有數萬人逃至如皋。戰事平定後,有不少難民已無家可歸,遂在此謀生。因此集資在冒家巷內購屋建立江寧會館,民間稱為“南京會館”。現房屋尚在,有大門堂,大廳和堂屋三進及左右廂房。
溧水會館
溧水會館在南門內高家巷。清朝後期已經荒廢,房屋僅存正殿,住有—家溧水籍貧民。相傳溧水會館建立最早,因清初即不準省內同鄉設立會館。溧水人在此有的開藥店,有的開染坊,有的行醫。江寧會館成立後,溧水人也加入江寧會館。1958年房屋被拆,基地併入煤球廠。
浙江同鄉會
江西會館
江西會館又名“真君殿”。清乾隆《如皋縣誌·祠祀》:“‘真君殿’在縣西北。豫章諸客建。”“豫章”是江西古名。江西會館在北門內碧霞山之西,霽峰園北。大門朝南,後門朝東,在眼光廟巷。一個大院落,有房屋二十多間。正殿極為高大,屋脊正中有一五色瓷葫蘆,高—米多,系景德鎮所產,日光映照則晶瑩耀目。殿上供“許真君”像。
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東晉汝南(今屬河南)人。曾為湖北旌陽縣令,感晉室紛亂,棄官東歸,出家為道士,週遊江湖。相傳他於寧康二年在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在南昌建“萬壽宮”以祀。世稱“許真君”或“許旌陽”。清代各地江西會館皆供許真君,稱“真君殿”或“萬壽宮”。
江西省歷來以出產木材、毛竹、瓷器、夏布、茶葉、橘子等著名。明清時江西商人來如皋經營何種行業已不可考。民國初年如城僅存一家臨川齋筆店。如皋江西會館民間也稱“萬壽宮”。原來有和尚侍奉香火。清末時和尚圓寂,無人繼承,由居住的江西籍房客照管。“大躍進”時,大殿作為工場,其餘屋作為民宅。瓷葫蘆移至公園內茅亭頂上,僅存四節,現尚在。
新安會館
新安會館是如皋僅存的兩所同鄉會館之一。在水繪園故址之南,雨香庵東鄰。有石碑記載,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徽州鹽商集資建。初名“新安六邑公所”。”新安”是古邑名,治所在休寧縣,相沿作為徽州之別稱。清代徽州府隸屬於安徽省,下轄歙縣、休寧、績溪、祁門、黟縣、婺源六縣。婺源於民國十八年劃入江西省。如皋新安會館有門堂,大廳和關帝殿三進。大門朝門,對面有照壁牆,牆上有“新安會館”四個石刻大字,系清末休寧人謝仕選(慕逸)所書。照壁牆已不存、石刻尚在。
乾隆二十三年(1758),住在東北鄉豐利場的徽籍鹽商汪之珩在公所東、洗缽池濱,建造了一座船肪式的二層小樓,名“水明樓”,取自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作為遊憩之所。此後新安六邑公所改稱新安會館,俗稱“徽州會館”。會館左通水明樓,右通雨香庵,由雨香庵和尚管理。殿上楹聯極多,其中有汪之珩撰、鄭燮書:“西聽梵王鐘,感激千秋義氣;東臨缽池水,洗淘一片丹心。”今尚存。
明清兩朝,在如皋的徽商較多,經營典、鹽、木、茶、衣、醬油、 醃臘、南貨等業,各鎮皆有。歷年對會館捐助頗多,先後購置店房數所,田地數百畝。在曹家巷有敦善堂,專人常駐,辦理福利,並可臨時寄厝棺柩。有義冢地在北門外。敦善堂於解放後歸房管所處理,改作民宅,十多年前被拆。
太邑同仁堂
太邑同仁堂是安徽太平府會館。在南門內馬家巷內,大門朝北。門上有紅漆對聯:“情聯雉水,誼篤仙源。”清代太平府屬縣有蕪湖、石埭(現名石台)、當塗、繁昌等縣。南與徽州徊鄰。清代太平商人多數在如皋開茶莊。太邑同仁堂規模不及新安會館,民國初年即已冷落,解放後作為民宅。
京江會館
京江會館明末清初,有不少鎮江府所屬丹徒、丹陽兩縣的居民來如皋經商、做工。分別經營鹽、錢、典、全銀首飾、綢緞、南貨、旱菸、鞋帽、京貨等業,各鎮皆有。原想集資創建同鄉會館,但清初政府規定省內同鄉不準設會館,是懼怕人民集會結幫。因此購買水龍兩具,作為消防之用,呈文申請建立”京江水龍會館”。在縣衙西煙店巷內曹家田,購地砌屋。有大門、二門、戲台、大廳、關帝殿、魁星閣等,高大精緻。關帝殿樑上有乾隆時書法名家、丹徒王文治(夢樓)所書“義參天地”金字匾。神像前有仿古銅”波斯獻寶”燭台兩對,高約六尺。是袒胸露乳、虬髯環眼、兩耳垂環的“胡人”跪像,頭頂圓盤,上有樹枝可插十多支蠟燭。“京江”是鎮江古名,民間稱為”鎮江會館”。每年夏曆五月十三日“關帝”誕辰,會員集會敬神、聚餐,極為熱鬧,任人觀玩。如城居民以五月十三到“鎮江會館”看“波斯”是節日盛事。在神前“擺清供”,有鮮花、盆景和各式古玩。其中還有銅獅子九隻,大小不等,形態各異。
京江會館會員極多,有的是鹹豐年間來的,其中不少富紳,歷年捐獻頗多。有店房和田地出租。義冢兩處:一在北門外,一在東門外。光緒三十三年(1907),鎮江同鄉集資創建”私立京江國小堂”於會館內,凡同鄉子弟免收學費。該校教師都是鎮江籍,以教學認真,紀律嚴明著稱。該校一直延續到解放以後,1956年改為公辦。1958年冬因拓寬街道,校舍拆除,師生併入豐樂國小。
江寧會館
江寧會館清朝初年即有江寧府屬句容、溧水等縣人來如皋經營金銀首飾、銅錫木器、京貨、綢緞、藥店、染坊等業,只有溧水會館。鹹豐年間,太平軍占領南京城,清軍圍攻十年,江寧所屬之地皆為戰場,多數居民奔散逃避,有數萬人逃至如皋。戰事平定後,有不少難民已無家可歸,遂在此謀生。因此集資在冒家巷內購屋建立江寧會館,民間稱為“南京會館”。現房屋尚在,有大門堂,大廳和堂屋三進及左右廂房。
溧水會館
溧水會館在南門內高家巷。清朝後期已經荒廢,房屋僅存正殿,住有—家溧水籍貧民。相傳溧水會館建立最早,因清初即不準省內同鄉設立會館。溧水人在此有的開藥店,有的開染坊,有的行醫。江寧會館成立後,溧水人也加入江寧會館。1958年房屋被拆,基地併入煤球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