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何愛孩子》共兩部、四個主題章節:家庭中的孩子、收容所、夏令營和孤兒之家。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收容所、夏令營、孤兒之家,我們可以看到科扎克的教養觀察,以及他與孩子周旋的點滴。此書一開始就是一連串的自我對話激盪,字句非常平白淺顯,卻滲透出好多帶有深遠哲理的教育巨觀思維。
“沒有孩子,只有人”,科扎克超越了時代,一直在向成人表達著如何去愛,去理解和尊重兒童。
在他所有的著作中,《如何愛孩子》是他的兒童教育理念的基石。這本書能為所有的父母,把兒童教育當成職業或使命的人,比如,兒童教育者、社會工作者提供幫助,堪稱具有全球性和永恆性的教育經典。
作者簡介
雅努什·科扎克(Janusz· Korczak,1878——1942),真名亨利·哥德施密特(Henryk·Goldszmit),波蘭傑出的猶太裔教育家、醫生、社會活動家、亦是一位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擁躉的知名作家。
科扎克的一生波瀾壯闊:他當過醫生,上過戰場,也曾出過書,寫過劇本。他終身未娶,將兒童教育視為一生的使命,並始終踐行著他的信念。1942年二戰爆發後,他為了陪伴孤兒院的孩子們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放棄了自己活下去的機會,與他收養的192個孩子一起死於德國納粹特雷布林卡集中營的毒氣室。
科扎克是與居里夫人、蕭邦相齊名的波蘭英雄。史匹柏曾以《辛德勒的名單》向科扎克致敬。1978年逢科扎克百年誕辰,聯合國宣布當年為“國際兒童年”;之後於1989年通過超出兩百國家簽署的《兒童權利公約》即依他的思想精神制定。20世紀70年代中期,波蘭政府從政治角度出發,建立了“雅努什·科扎克國際協會”,每年在華沙舉辦一次,以推廣他的教育理念。2012年是科扎克逝世七十周年,波蘭特別將該年訂為“科扎克年”。
譯者簡介
林蔚昀,詩人,作家,譯者。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的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台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譯有《鱷魚街》《如何愛孩子:現代教育先驅科扎克的思想札記》《黑色的歌》等作。
名人推薦
“發現兒童”是現代教育史上最響亮的口號,一個全新的起點。一個沒有童年的孩子,是不會有未來的。科扎克畢生都在兒童世界不遺餘力地觀察體悟,為兒童及其權利向成人社會請願。這就是科扎克的價值所在。1942年8月5日,科扎克帶領約200名兒童和數十名教師從華沙的猶太人聚集區前往車站,被押往德國納粹的死亡集中營。這一畫面已經在歷史定格。他的大愛所點燃的兒童心中的火花,正在“超越自己的民族,帶給全人類嶄新太陽的光芒”。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楊東平有人創造思想,科扎克按他的思想教學生。有人教人如何去愛,科扎克活出愛之道。有人從教育的艱難中退縮,科扎克為看上去並不可愛的孩子而死。一句話,科扎克以深邃、熾熱、機智的生命,照亮教育精典《如何愛孩子》。
——中國教育學會親職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新華社高級編輯
鹿永建“沒有孩子,只有人”,是波蘭教育家科扎克對“如何愛孩子”的回答。這位超越時代的教育家,愛孩子愛到甘願與自己收養的192個孤兒一起走向納粹的毒氣室。他的兒童觀振聾發聵,超越我們所熟知的發現兒童、尊重兒童等教育理念。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普通的父母,對科扎克和他的著作都不該陌生,這關係到我們能否給孩子真正的愛。
——《中國教育報·親職教育周刊》主編 楊詠梅
目錄
序言 發現兒童,尊重兒童
編者序愛,永恆不滅
第一部 家庭中的孩子
嬰兒的心理狀態,是渴望征服那些不可知的能量,還有包圍他的世界所擁有的秘密,在那個世界中,有好的與壞的東西。他想要征服,他渴望知道。
第二部 收容所、夏令營和孤兒院中的孩子
第一節 收容所
孩子會原諒你的不圓融和不公平,但他卻不會靠近太拘泥規則、不通人情的老師,或是冷酷的獨裁者。面對虛偽的人,他則會嫌惡地把他推開,或是嘲笑他。
第二節 夏令營
孩子有團體生活的本能。也許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會保持懷疑,因為他們不相信大人,也不了解這法則。但是當他們開始參與其中,他們很快就會接受。
第三節 孤兒院
雖然那生活既混亂又貧窮、要什麼沒什麼,但是孩子們可以自由發揮創意和狂想,短暫、突然地做一些什麼,可以進行狂野的惡作劇、困難任務並且做出犧牲,不用擔心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