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爾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如何共同生活)

羅蘭·巴爾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

如何共同生活一般指本詞條

《羅蘭·巴爾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是羅蘭·巴爾特為法蘭西學院所授課程和所開研究班準備的講義。從內容上看,《羅蘭·巴爾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介紹的,主要是從古代到較近時期宗教生活中的“小群體”修道者們是怎樣在保持“個人節奏性”的情況下共同生活的,涉及獨居隱修、聚集修道、配對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特徵”、飲食制度、領地概念、居住條件和體距要求等。第二部分是在這一授課期間開設的研究班內容,說的是“何謂支配一種話語——關於有精神投入的言語的研究”,涉及言語活動的力量、強度和使用時間等。從謀篇布局上看,《羅蘭·巴爾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主要是由作者從幾部書籍中選取相關素材“拼合”而成的,這種“引經據典”的做法正是對符號學“互文性”概念的絕好實踐。

基本介紹

  • 書名:羅蘭•巴爾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
  • 作者: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310頁
  • 開本:32
  • 定價:29.80
  • 外文名:Roland Barthes:Comment Vivre Ensemble
  • 譯者:懷宇
  • 出版日期:2010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0122299, 9787300122298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羅蘭·巴爾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 譯者:懷宇

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最傑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合於關心入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圖書目錄

如何共同生活
1977年1月12日授課講義
介紹
1977年1月19日授課講義
介紹(續)
疏忽(akdia)
1977年1月26日授課講義
退隱(anachoresis)
動物
阿索斯山
1977年2月2日授課講義
阿索斯山(續)
自給自足體制
魚群
不發願修女修道院
1977年2月9日授課講義
官僚制度
原因
房間
1977年2月16日授課講義
房間(續)
首領
1977年3月2日授課講義
禁區
獨居修道群居地
1977年3月9日授課講義
配對
距離
傭人
1977年3月16日授課講義
聽覺
海綿
事件
花卉
田園詩
1977年3月23日授課講義
脫離社會
獨居
姓名
1977年3月30日授課講義
姓名(續)
食物
1977年4月20日授課講義
體距學
矩形
規則
1977年4月27日授課講義
污穢
域外居住(Xeniteia)
1977年5月4日授課講義
烏托邦
方法
何謂支配一種話語
1977年1月12日授課講義
支配一種話語
沙呂斯的話語
1977年3月23日授課講義
沙呂斯的話語
以結構的方式
1977年3月30日授課講義
沙呂斯的話語(續)
為法蘭西學院《年鑑》所寫的摘要
文學符號學
對應表
古希臘詞語彙編
參考文獻
專有名詞索引
術語索引
巴爾特著述
譯後記
附論

文摘

“於是,厄洛熱去他臨近的苦行者那裡,對他們說:‘該怎么辦哪?這個殘疾人叫我心灰意冷了。我能把他放到那裡去嗎?我曾向上帝發過願,我真害怕……但是,如果我不違願的話,會是什麼結果呢?他就會讓我終日不得安寧……我對他該怎么辦呢?我真沒有辦法了!’他們對他說:‘大師還活著(他們就這樣稱呼安托萬),你去找他吧。你把殘疾人放到小船上,把他送到隱士修道院。你10那裡等待安托萬從荒漠中回來,交由他做決定吧;不管他對你說什麼,你都照著他的決斷去做,因為上帝就是通過他來說話。’他聽了他們的話,於是,他把殘疾人放進了一條牧羊人的小船里。他夜裡出城,遂把殘疾人帶到了聖一安托萬的弟子所在的修道院裡……
“‘我在市場上見到這個殘疾人,我向上帝發願照顧他,為的是藉助於他來救我和藉助於我來救他。但是,許多年過後,他極端地折磨我,於是,我想到把他帶到這裡,來請聖人您告訴我該怎么辦,並請您為我禱告,因為我已被折磨到了極點!’安托萬以沉重而嚴肅的語氣對他說:‘如果你放棄他,使他降生於世的人不會放棄他;如果你放棄他,上帝還會降生一個比你更好的人,他會收留他。’厄洛熱一動不動地聽著,把聖人的話全記住了。”
這樣說過之後,安托萬不再顧及厄洛熱,而是開始鞭打殘疾人,同時大聲對他說:“你這個沒手沒腳的人,簡直不配活在天地之下,難道你不想與上帝一起奮鬥了嗎?難道你不知道是聖人基督在為你服務嗎?你怎么敢做出這些事情來反對基督呢?難道不是基督在變成奴隸來為你服務嗎?“就這樣,他也使殘疾人一動不動地聽著。

後記

在我翻譯的本套羅蘭·巴爾特文集裡的《羅蘭·巴爾特自述》和《文藝批評文集》中,我都寫了譯者前言,為的是提前介紹一些相關概念和內容,以方便讀者後面的閱讀。而對於《如何共同生活》這部講稿,我寫的則是譯後記。原因是,這部講義的叢書主編序和編者序把有關這部講義的許多方面都說得很清楚了,而且其最後一篇“文學符號學”又對講義的整體做了概述。那么,我在“譯後記”中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我要說的是:這是一部絕好的展示和實踐符號學“互文性”概念的講義。這一點,作者自己在講義中,叢書主編和編者在他們的“序”中都沒有明說,也就給了我在此多說幾句的機會。

序言

羅蘭·巴爾特(1915-1980)是已故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法國當代著名文學思想家和理論家,結構主義運動主要代表者之一,並被學界公認為法國文學符號學和法國新批評的創始人。其一生經歷可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作者故世後留下了5卷本全集約6000頁和3卷本講演錄近千頁。這7000頁的文稿,表現出了作者在文學、文化研究和人文科學諸領域內的卓越藝術品鑑力和理論想像力,因此可當之無愧為當代西方影響最大的文學思想家之一。時至今日,在西方人文學內最稱活躍的文學理論及批評領域,巴爾特的學術影響力仍然是其他文學批評家和理論家難以企及的。
1980年春,當代法國兩位文學理論大師羅蘭·巴爾特和保羅。薩特三周之內相繼謝世,標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乃至西方兩大文學思潮——結構主義和存在主義的終結。4月中旬薩特出殯時,數萬人隨棺送行,場面壯觀;而3月下旬G爾特在居住地Urt小墓園下葬時,僅有百十位朋友學生送別(包括格雷馬斯和福柯)。兩人都是福樓拜的熱愛者和研究者,而彼此的文學實踐方式非常不同,最後是薩特得以安息在G黎著名的MontDarnasse墓地內福樓拜墓穴附近。薩特是雅俗共賞的社會名流,巴爾特則僅能享譽學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