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日記

中國行日記

《中國行日記》是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蘭·巴爾特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行日記
  • 作者: [法]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
  • 原版名稱: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 譯者懷宇
  • 定價: 32.00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叢書信息,

基本信息

原作名: 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作者: [法]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
譯者: 懷宇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2
頁數: 375
定價: 32.00
裝幀: 軟精裝
ISBN:

內容簡介

有溫度的歷史,有態度的觀察,紀錄片鏡頭一樣的素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外國學者眼裡的七十年代中國。
1974年春天,正處“批林批孔”運動中的中國大地,迎來了一個包括學者羅蘭·巴爾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萊爾斯在內的五人代表團。他們在20多天中訪問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陽和西安等城市,參觀了各地的重點景物、歷史古蹟以及學校、醫院、人民公社、工廠。
在這段充滿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羅蘭·巴爾特寫了三本日記,詳細地記錄了他在中國所見到的人和事,並加入了較為個人化的評價。

作者簡介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大致劃分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是蒙田以來法國最傑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合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叢書信息

羅蘭·巴爾特文集 (共14冊), 這套叢書還有 《薩德 傅立葉 羅猶拉》,《如何共同生活》,《明室》,《米什萊》,《符號學歷險》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