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班蒂斯蕾(Banteay Srei)(又有人將其叫做“女王宮”,即“女人的城堡”之意),位於
高棉暹粒省,距
吳哥城約25公里,是高棉三大聖廟之一,被譽為“
吳哥古蹟中的明珠”。供奉著
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
濕婆。建於967年的羅真陀羅跋摩(Rajendravarman)時期,而於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時期完成。
該寺是古代高棉雕塑的最精華作品之一,為紅色砂岩修建而成,寺院前的神道長約67米,建築主體區域面積大約為500平方米。寺院整體為紅色砂岩雕刻而成,內部四座寺院守衛雕塑被移至金邊國家博物館,現有雕塑為複製品。
該寺以朱色砂岩構成,充滿精緻的浮雕,有“
吳哥藝術寶石”之稱。
女王宮以艷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稱於世,是
吳哥古蹟中風格最獨特和最精緻的建築群之一。Banteay 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據猜測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這也許是因為這裡的雕刻太過精美,不像出於男性之手。關於它的建造年代也有一些質疑,也有學者認為這樣高超的工藝遠遠超越了其他10世紀建築的水平,而更像是13-14世紀的作品。但是根據發掘出來的碑銘記載,這裡是前任統治者曷利沙跋摩一世的孫子雅吉那瓦拉哈(Yajnavaraha)修建的。
女王宮規模不大,但周圍同樣開挖護城河。現存的主體建築有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書室,所有外牆全部布滿精美的雕刻。女王宮是第一座採用“原物歸位”修復法成功的建築,後來這一方法廣泛套用到
吳哥窟其他古蹟的修復工作中。
小貼士:鑒於其極其鮮艷的色彩,女王宮最佳拍攝時間是上午9點到10點、下午4點到5點兩個時段。但上午的最佳時段總是擠滿了旅行團,如果上午去提前1小時左右到達。晴朗的中午應該避開這裡,在毫無遮蔽的紅色砂岩建築中穿行會感覺像在碳火上烤一樣炎熱。
歷史
據碑文所載,女王宮始建於公元967 年,於吳哥王朝闍耶跋摩五世(公元968 年~1001 年在位)統治時期建成,原名“
濕婆宮”,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的就是濕婆神。
寺院位於吳哥遺蹟群的西北部,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是該寺廟的修建者,而前任統治者曷利沙跋摩一世的孫子雅吉那瓦拉哈(Yajnavaraha)為是他們的國師,該寺則為雅吉那瓦拉哈(Yajnavaraha)修行所修建,雅吉那瓦拉哈精通醫術和知識,被譽為神聖的導師(弗拉古魯)。他對音樂和天文學也很擅長。廟宇的周圍原來有一個名叫Isvarapura的市鎮。主要的建築特點是該寺院的雕刻極其精細,是古代高棉雕刻的最高峰。
寺院的修建時間在羅貞陀羅跋摩二世死前的一年開始的,968年他就死掉了,國師繼續主持寺院的修建,而新國王還很小,國師承擔著這個國家許多重要的職務。
女王宮主要供奉印度教的
濕婆神,原名 Tribhuvanamahesvara — 三重世界的主宰 — 即它供奉的主神濕婆。然而現在女王宮的建築看來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濕婆,而以北的建築供奉
毗濕奴。
廟宇現在的名字“女王宮”可能來自於建築牆面裝飾的精緻浮雕及建築規模的小巧。有人也猜測此名得自浮雕上的女神。
擴建改造
女王宮建築布局整齊、和諧,造型奇特,自成一格。整座宮殿以及圍牆全部用朱紅沙石砌成,有的石塊重達數噸。整個建築奇巧別致。關於女王宮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是女人建造的,因為每塊石頭都雕有玲瓏剔透的各種花紋圖案,每尊石雕像的造型都十分巧妙逼真;另一種說法是,這是一座后妃居住的宮殿。
吳哥王朝時期,
高棉經常與鄰國發生戰爭,因此在遠離吳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宮殿,為在戰爭期間藏匿後宮佳麗。
女王宮於11世紀被進一步擴建和改造。在某種程度上國王主宰了改造工程;根據一段12世紀的銘文記載,女王宮被賜予
僧侶Divarakapandita 並供奉
濕婆。遲至14世紀以後它才被遺棄。女王宮曾於1975 年重修,但1979 年1 月越柬戰爭時又一次遭到破壞。
重建
直至1914年女王宮才被西方人發現。1923年法國作家
馬爾羅從女王宮偷走了四件女神像,案件轟動一時。馬爾羅很快被逮捕,失竊的女神像也隨即被送回
高棉。
此事件激起了人們對女王宮的興趣,隨後清理了女王宮的建築,在1930年代對女王宮的修復中原物歸位法也首次在重大工程上派上用場。人們起初根據女王宮的精緻浮雕猜測其建築時間較晚,1936年發現了奠基石之後才推翻此假設。
2000年至2003年,為了防止雨水浸蝕,高棉和瑞士合作的女王宮保護工程給建築安裝了排水系統。人們還採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建築被周圍的樹木破壞。
然而女王宮一直不幸地蒙受文物盜竊的破壞。20世紀末
高棉當局移走了一些雕像原件而用複製品替代,盜賊們就將目標轉移到複製品上。女王宮的一件
濕婆及其女性化身烏瑪的雕像被移至
金邊的國家博物館保護,卻在博物館內遭到破壞。
景區看點
材料:與大部分
吳哥古蹟所使用的青砂岩不同,女王宮採用
高棉特有的紅土建造,色彩極為艷麗。含有大量水分的紅土既便於運輸、建築,也利於雕刻複雜細膩的圖案。而建築建成後,經過風乾,就變得異常堅硬,千年不壞。
浮雕:女王宮的牆壁、立柱、門楣等建築表面幾乎完全被浮雕覆蓋,沒有一點空隙。
女王宮浮雕刀工流暢細膩,造型繁複圓潤,線條纖巧柔美,色彩鮮艷嫵媚,在所有
吳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譽為“吳哥藝術之鑽”。其中的阿卜娑羅姿態優雅,與吳哥寺的阿卜娑羅浮雕齊名。
建築風格
女王宮的瞿布羅女王宮大量使用紅色砂岩作為的建築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被像木頭一樣雕刻。 磚和鐵礬土只是用於圍牆和一些結構元素。最為知名的是其精緻的砂岩楣石和山形牆。
山形牆跨立於四方形的門框之上。女王宮的山形牆比起門框來顯得特別大,氣勢磅礴。在
高棉建築史上,女王宮第一次將神話故事雕刻在山形牆上。楣石橫跨兩根門柱之間,一些用於支撐上面的結構,一些則純粹為了裝飾。女王宮的楣石上均飾有精緻的浮雕,足以和神牛寺的9世紀雕刻匹敵。
值得細看的浮雕包括呲牙裂齒的怪獸卡拉(時間的象徵)、廟宇的衛兵、女神和
飛天、假門假窗等等。實際上浮雕幾乎裝飾著建築的每一寸表面。
建築布局
大門的山形牆女王宮和多數
高棉廟宇一樣面朝東方。踏入最東邊的瞿布羅(拱門,Gopura),便可見一條67米長的鋪道一直通向女王宮的主建築群。主建築群由三層院落(Enclosure)圍成。神廟在最內層的院落內,神廟的東北方和東南方有兩座通常稱為圖書館的小型建築。
大門
女王宮原本在現存的三層院落之外,另有一道圍牆將神廟與市鎮相隔。這道外層的圍牆現在僅存拱門(即最東邊的瞿布羅),原來可能用木材建成。人們認為按照這道圍牆計算,女王宮的面積約500平方米。大門的山形牆上雕刻著印度教中守護東方的
因陀羅——他端坐於長著三個頭的
白象之上。
第三層院落
第三層院落東西長110米、南北寬95米,由鐵礬土建成,東西軸的兩端分別開了兩道瞿布羅。 兩道瞿布羅的山形牆均已不在原位。
西瞿布羅的山形牆現由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描繪了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阿修羅孫陀(Sunda)和烏普孫陀(Upasunda)兩兄弟爭奪
飛天提絡塔瑪(Tilottama)的故事。東瞿布羅的山形牆散落在地上,描繪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惡魔掠走羅摩的妻子悉達的故事。
院落內的壕溝被鋪道沿東西軸切為南北兩半,環繞著第二層院落。
第二層院落
第二層院落的外圍是一道東西長42米、南北寬38米的鐵礬土圍牆,內圍是一道邊長24米的正方形磚牆,外圍牆的東西軸開有兩道瞿布羅。
外牆西瞿布羅的山形牆上雕刻著羅摩幫助猴王須羯哩婆殺死其兄波林的故事,該段故事來自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在雕塑的右側,是羅摩王子手持弓箭幫助猴王射殺其兄弟的場景,整個雕塑惟妙惟肖。
內牆已經坍塌,僅剩東邊的瞿布羅和西邊的一座磚砌神殿;東邊瞿布羅山形牆上外側(朝東一面)雕刻著舞蹈的
濕婆,內側則是
杜爾嘎。院落里又有一圈鐵礬土的走廊,現在已經斷續地坍塌。
走廊的其中一片浮雕描繪了獅面人那羅希摩撕開魔王希蘭亞卡西普胸膛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