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2003年11月,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與中心區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徵集活動評選出3個優秀方案。第二號方案為
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美國SASAKI景觀設計公司合作的方案,主題為“通向自然的軸線”。
2005年4月14日,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發[2005]400號《關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規劃設計方案審查意見的批覆》批示,原則上通過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規劃設計方案,以政府檔案形式確定“通向自然的軸線”為設計主題。
2005年6月30日,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工程開始建設
奠基。
2006年2月,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全園交通系統規劃通過了交通影響評價。
2006年4月29日,經過120天的施工,主山填築工程達到設計高程,主峰順利封頂。山體結構經一個雨季考驗後觀測,除整體
山基沉降2cm左右外(預測範圍30cm內),沒有出現山體失穩
滑坡現象。主山填築工程的竣工驗收,標誌著森林公園大型土石方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7年8月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射箭場竣工,並於該月舉辦北京國際射箭邀請賽(測試賽)。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水系及水質維護系統於2007年完成竣工,2008年投入運行。
2008年6月20日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全部竣工。
2010年8月21日,
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和朝陽區人民政府共同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舉行了“奧運雕塑園”落成剪彩儀式,在2400餘件“北京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徵集大賽”參賽作品中有63尊精品雕塑將落戶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和平柱”、“同一個夢想”和“探求勇氣——入中國之道”三件大型雕塑,與園內已有的比利時巨型雕塑“運動員之路”共同構成了奧運雕塑園的核心區域。其餘精品雕塑分散安放在整個園區內,與公園原有的13座奧運雕塑共同營造出奧運文化氛圍。
2012年6月23日,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園舉行奧林匹克宣言廣場落成典禮。
地理環境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五環林萃路,東經116°23′2.98″,北緯40°01′3.00″,距天安門9公里。公園占地680公頃,綠化面積478公頃,水面67.7公頃,綠化覆蓋率95.61%。以五環路為界,公園分為南、北兩園,南園占地380公頃,北園占地300公頃。
地形地貌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地質構造為河流沖積平原,主山為“
仰山”,仰山海拔86.5米,相對高度48米。“仰山”的建設是利用鳥巢、水立方等周邊場館建設以及公園挖湖產生的土方堆築完成,填方總量約500萬立方米。山頂的泰山石高6米、重63噸,正下方是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
氣候特點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屬溫帶大陸型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春季乾燥多風,晝夜溫差較大;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少雨,冷暖適宜,光照充足;冬季寒冷乾燥,多風少雪。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5℃,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
自然資源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公園綠地面積450公頃,是由200餘種植物按照生物多樣性的設計思想組成的近自然林系統。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公園動物以鳥類為主,截至2013年,公園內共錄得鳥類176種,隸屬於16目51科。其中夏候鳥55種,冬候鳥32種,旅鳥102種,留鳥36種,迷鳥2種,放生鳥2種,體現了多種居留類型,涵蓋了
游禽、
涉禽、
陸禽、
猛禽、
攀禽、
鳴禽六大生態類群。
主要景點
| 露天劇場位於南入口的北部,背靠奧海仰山,是城市中軸線陸地的終結點。面積約4萬平方米,可容納2萬人同時觀看演出,主要由舞台廣場、媒體區、觀演區和地下建築組成,配合噴泉水景和山水舞台,形成戶外演出場所。其中舞台廣場的鋪裝圖案中蘊涵了 雲紋、 回字紋、香印紋等.分別表達了吉祥、幸福、源遠流長的美好寓意。 |
| “ 奧海”位於公園的南入口北側,南岸有露天演藝廣場,與奧林匹克景觀大道連為一體,面積約4萬平米,可同時容納2萬名觀眾。演藝廣場的看台設計是通過地形由南向北的緩坡來完成的。露天演藝廣場的北側,主湖內還有一套大型的音樂雷射噴泉,主噴高80米。 |
| 仰山坐落在北京市中軸線上,主峰高48米。森林公園的主山取名“仰山”,不僅使得“仰山”這一當地傳統地名得以保留,更與“景山”名稱呼應,暗合了《詩經》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詩句,並聯合構成“景仰”一詞,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對稱、平衡、和諧的意蘊。 |
| “ 天境”位於森林公園的“ 仰山”峰頂,在“天境”上有一塊高5.7米、重63噸的特意從 泰山運至北京的的景觀石,周 圍29棵 油松寓意第29屆奧運會。 “朝花台”和“夕拾台”分別位於“天境”的東西兩側,兩個景觀取名自 魯迅先生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 |
| 天元平台位於奧海 中軸線位置的湖心島上,圓形的濱水平台延伸至水,是奧海與仰山在景觀序列上的一個過渡區域。平台承“天鏡”的雄闊及天人合一的理念,與“天鏡”同處中軸線位置,遙相呼應。 |
| 林泉高致位於“仰山”的西南余脈,將山體自然形成的谷地設計成一條 溪澗瀑布,共設三潭兩峰,全長約370米。山頂設飛瀑,蜿蜒而下,層層跌落,直匯奧海。 |
| 人造濕地在 蘆葦、香蒲、 球穗莎草、菖蒲和美人蕉林盡頭,下橋走500米可到達水下沉廊,水下沉廊修建在水下。廊道四周是玻璃扶手,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水下景色。 水下廊道西側是“疊水花台”,由西往東利用高差,築台三疊水,伴隨著水流的級級跌落,形成具有不同音響效果的小瀑布。在“疊水花台”景觀中,還縱橫交錯著貼近水面的古樸木 棧道。 |
| 北園“大樹園”是香港人士李小雪女士無償捐贈給 朝陽區政府的,大樹園占地1200畝,水面10萬平方米。截至2010年,園內有紫薇、白蠟、楓楊、白玉蘭、銀杏等176種樹,近3萬餘株。其中一些大樹是來自 三峽庫區的“移民”。冬季,工作人員要給這些南方來的大樹周圍攏上炭火,讓它們取暖,以安全度過北京的嚴冬;高溫乾旱季節,還耍為樹木噴霧降溫;有的樹水土不服容易生“病”,還要為樹打吊瓶,輸營養液;它們紮根的 土壤配比也參照“老家”的土壤成分。 |
| 雨燕塔是中國第一個為動物建造的人工建築,塔高20米,2米見方,共有2240個巢穴。本是為 雨燕提供棲身之所,但由於雨燕稀少與設計不合理,使得塔內棲息的多是麻雀,並且 杉木脆,容易乾裂,容易被雨雪侵蝕,因此有不少巢穴破損,無法使用。 |
| 奧林匹克宣言廣場外形呈五個同心圓,自中心部位一個2.9米見方的正方形銅地板,波狀擴展,象徵北京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後奧運精神的承繼和接力傳播。其上刻有1896年至2016年各屆現代奧運會舉辦城市、屆期與會期,形成向心凝聚於五環的圖案。最外圈圓的北半輻,以三段總長29米的弧形銅碑構成法、中、英三種文字的《 奧林匹克宣言》載體。中文《奧林匹克宣言》的弧形碑體居中,上立主碑。主碑高2.9米,寬1.99米、厚0.38米,正背兩面,分別刻有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和國際奧委會主席 羅格的浮雕形象。奧林匹克宣言廣場主要採用天然花崗岩石和青銅材料構件,以青銅“銘文”及雕刻。碑體沿用了北京奧運會期間廣泛出現的中國文化元素符號 祥雲,更借取漢代以來傳統雲紋的形態加以浮雕表現。 |
生態設計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是第一個全面採用
生態節能建築技術的大型城市公園。公園建築均不同程度地採用了生態補償技術,實現了節能50%~65%的目標。
設計建設了中國第一座城市內跨高速公路的大型
生態廊道,將森林公園系統從島嶼式逐步過渡到網路式,維護了
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與格局的連續性,保障
生物多樣性,保護物種及棲息地,有利於城市生態安全。
公園內的生態水處理展示溫室屬中國城市公園中的首創,並且是中國第一個全面採用
雨水收集技術的大型城市公園,通過各種工程與非工程手段,收集公園95%的降雨,相當於每年收集約134萬立方米雨水。用於綠化灌溉和道路噴灑,確保森林公園內部實現了充分、全面、高效的水資源節約,實現了水在公園內部的循環。公園還採用了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智慧型化
灌溉系統,與常規灌溉方式相比,年可節水100萬立方米。
公園率先在中國城市公園中實現了污水零排放(包括廁所排污),污水經生態處理後循環回用。公園採用了MBR
生物膜、生物速分、
微生物降解糞便等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對公園污水進行處理,製成高效的
生態肥料,套用於園林養護。該項目被列為科技部“十一五”國家重點項目。
所獲榮譽
2007年,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設計方案獲國際風景園林獎一等獎。
2008年,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獲亞太地區風景園林規劃類的總統獎(一等獎)。同年在第五屆義大利托薩羅倫佐國際風景園林獎評比中,公園獲得城市綠色空間類獎項的一等獎。
2009年,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獲得了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獎(ASLA)榮譽設計獎。
2011年,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獲得了芝加哥綠色優秀設計獎。
2013年,公園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稱號。
旅遊信息
北京市區到奧林森林公園:
南園南門:捷運奧運支線(8號線)森林公園站下車。
南園東門:快速公交3線仰山橋南站下車。
北園東門:快速公交3線仰山橋北站下車。
門票信息
免費
開放時間
旺季(3月15日—11月15日):早6:00+晚21:00,晚22:00靜園
淡季(11月16日—次年3月14日):早6:00——晚20:00,晚21:00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