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邁德·奧拉比(Ahmad Orabi,1841—1911), 埃及人民景仰和愛戴的民族領袖。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他領導的埃及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和抗英戰爭,給了西方殖民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哈邁德·奧拉比
- 外文名:Ahmad Orabi
- 出生日期:1841
- 逝世日期:1911
生平簡介,中級軍官,創立政黨,軍事政變,民族內閣,抗英聖戰,頹廢晚年,
生平簡介
奧拉比帕夏(1839~1911)埃及軍官,抗英運動領袖。1839年生於下埃及札加濟格附近的農民家庭。幼年在愛資哈爾清真寺念書。13歲入伍,19歲晉升為中校。1875年投身政治鬥爭,加入並領導青年埃及協會。他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泛伊斯蘭主義者哲馬魯丁·阿富汗尼改良思想影響較深,主張限制西方資本的滲透和赫迪夫的獨裁統治,消除國內的民族壓迫,實施憲政。1879年創立以本地軍官和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祖國黨,強調“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1年 1月發起反對土耳其族和契爾卡斯族軍官歧視、壓迫本地軍人的請願。9月9日舉行兵諫,迫使穆罕默德·陶菲克改組內閣。1882年 2月在巴魯迪領導的民族內閣中任陸軍大臣,是內閣的實際負責人,並被授予將級軍銜和帕夏稱號。但這屆內閣在英法武力威脅下僅 3個月就被迫辭職。儘管奧拉比繼續任陸軍大臣,但改良運動已遭挫折。7月英軍入侵埃及,陶菲克叛國投敵。奧拉比宣布陶菲克及其內閣的命令一概無效,自己在開羅組成軍事會議,履行中央政府職責,組織人民進行抵抗。最後因力量懸殊和叛徒出賣,致使在泰勒凱比爾一役中失利。9月15日開羅淪陷。奧拉比被俘,後被流放到錫蘭(今斯里蘭卡),1901年獲準回國,1911年在開羅病逝。
中級軍官
奧拉比生於下埃及札加濟格附近的一個小地主家庭里。其父是位村長,擁有8.5費丹土地(合53.5市畝)。奧拉比幼年在本村私塾念書,8歲入愛資哈爾清真寺,學習語言和宗教。13歲應徵入伍,正值賽義德帕夏起用少數地主出身的土著埃及人,加上他忠於職守,表現突出,6年內由一個無名小卒晉升為陸軍中校,一躍成為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以來第一個榮獲中校級軍銜的土著埃及人。
奧拉比所處的年代正是埃及人民深受苦難,國家淪為半殖民地的年代。由於赫底威伊斯梅爾帕夏和陶菲克(1879—1892)賣國媚外,驕奢淫逸。在國內推行民族壓迫政策,國家債台高築,達9100萬鎊,相當於政府年收入的10多倍。赫底威被迫接受英法對埃及財政的“雙重監督”,建立有英法代表參加的“歐洲內閣”。廣大土著埃及人, 除蒙受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外,還受到赫底威所依靠的少數土耳其族人和切爾克斯人的歧視和迫害。 奧拉比在軍隊中也備受土、契族軍官的排擠,在伊斯梅爾當政的16年間未升一級,反被無辜革職三年。他從親身經歷中體會到:埃及人民的生命財產沒有保障,隨時面臨被關押、流放、絞殺或扔進尼羅河裡的危險。他痛恨這種民族壓迫政策,深信:人生來是自由的,享有同等的自由和人身不可侵犯的權利,主張埃及各族人民平等相待,和睦相處。
創立政黨
奧拉比是一個富有政治理想的愛國者。年青時,他讀了拿破崙傳,思緒萬千。他想到自己的國家所以迭經戰亂,長期遭受異族統治,是因為統治者的無能;拿破崙所以膽敢入侵埃及,是因為法國經歷了一場革命。然而,奧拉比受當時流行於埃及的哲馬魯丁·阿富汗尼的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未能效仿法國發動一場革命,而是致力於實施憲政,建立歐洲式的議會,來削弱赫底威的獨裁統治,限制西方資本主義的滲透,“建立以自由、博愛、平等為基礎的公正社會”。
1879年1月,奧拉比創立了以具有資產階級自由思想的土著軍官、知識分子和自由派地主為主體的祖國黨。祖國黨提出了一個深得民心的口號:“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藉以反對西方殖民主義和土、契族封建勢力。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創造出震古爍今的文化,後因遭受兩千多年的異族統治,民族意識幾乎完全消失。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埃及古老文明的再發現,使埃及民族意識漸漸復甦。這個口號正是這種民族意識復甦的反映,也是新興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參予政權的集中體現,對喚起埃及民族的覺醒,動員廣大人民進行反殖反封建鬥爭,起了巨大作用。
軍事政變
奧拉比的政治主張和祖國黨的鮮明口號,不僅得到了土著軍人、商人和中小地主的廣泛支持,而且也贏得了人民民眾的同情。奧拉比決定舉行兵諫來實施憲政。1881年9月9日,他聯合了包括王宮警衛團在內的全部開羅駐軍中的土著軍人約4,000人,攜帶槍炮,包圍王宮,向赫底威陶菲克提出四點要求:打倒賣國政府;建立歐洲式的議會;增加軍隊至18,000人;批准旨在提高土著軍人地位的軍事法案。陶菲克口出狂言:“你們無權提出這些要求。朕從祖先那裡繼承了這個國家,你們算什麼東西,不過是受朕恩典的奴隸罷了”。奧拉比義正辭嚴地駁斥道:“安拉把我們創造出來,是要我們做自由人,而不是當人家的什麼遺產和產業。我向獨一無二的安拉起誓:從今以後,我們決不被人當繼承品,也決不受人奴役”。這鏗鏘有力的話表達了廣大人民的共同心愿。陶菲克和英法殖民主義者懾於奧拉比、土著軍人和成千上萬前來聲援的民眾,勉強接受奧拉比的要求,同意改組內閣,由親奧拉比的巴魯底擔任陸軍大臣。
民族內閣
1882年2月,巴魯底在進步力量不斷壯大的新形勢下負責組閣。這屆內閣與“歐洲內閣”不同,祖國黨成員占多數,奧拉比親自任陸軍大臣,成了內閣的實際負責人,因而被人們譽為“民族內閣”。它標誌著埃及民族資產階級的首次執政。 巴魯底內閣執政時間不長,僅三個多月,卻是奧拉比領導的改良主義運動的重要階段,奧拉比的許多政治思想在這個時期得到闡發。內閣通過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法令,頒布了新憲法——“基本法”,確立了內閣不向赫底威,而向議會負責;議會有權討論、通過全部國家預算等重大原則。內閣解僱了一批西方殖民列強安插在埃及政府各部門的外國官吏;決定將300名庸碌無能的軍官(大多是土、契族人)退役:提升了一大批土著軍官,授予奧拉比等數名土著軍官以將級軍銜和帕夏稱號;增加軍費,擴建軍隊,以鞏固和加強新政權。奧拉比還試圖進行其他改良,如取消羅尼河汜濫時期河水的壟斷權;廢除農村中盛行的徭役制和鞭笞徵稅制;保護農民免遭外國高利貸的剝削;開設本國農業銀行;改革混合法庭制度;革新教育;消滅奴隸制殘餘等等。由於巴魯底內閣存在時間不長,這些改良思想大多未付諸實施。
總之,奧拉比希望在不觸動英法雙重監督、土耳其宗主權和赫底威統治權的基礎上,博得英法的同情,以赫底威的名義,進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以求得民族資產階級參予政權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某些條件。這反映了埃及民族資產階級在當時所處的微弱地位。儘管如此,改良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英法殖民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顯示出以土著軍人為後盾的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的威力。
抗英聖戰
然而,西方殖民主義者不允許埃及發展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更是資本主義的死敵。1882年5月19日,英法兩國凶相畢露,派艦隊到亞歷山大海面炫耀武力, 5月25日發表聯合聲明:要巴魯底內閣辭職,驅逐奧拉比出境。陶菲克滿口應允。巴魯底內閣提出辭呈,以示抗議。奧拉比在土著軍人的支持下繼續擔任陸軍大臣,但他領導的改良主義運動遭到挫折。
1882年5月後的形勢急轉直下:英國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內閣決定單獨行動,獨占埃及。以陶菲克為首的一小撮賣國賊公開投敵,與英國侵略者結成反動同盟。奧拉比並未因改良主義運動受挫而喪失信心,相反地,從中吸取了教訓,加深了對西方殖民主義者、土耳其宗主國和赫底威的認識。他覺察到敵人的動向,立即向西方殖民列強發出警告:一旦英埃戰爭爆發,埃及將不受一切條約的束縛,取消雙重監督,廢除國債和外國高利貸,沒收外國人的財產。
7月10日,英國乘法國忙於侵占突尼西亞,藉口埃及修築工事,威脅英法艦隊,要埃及政府於次日黎明前交出亞歷山大要塞的全部炮台。陶菲克奴顏媚骨,表示屈從。奧拉比斷然拒絕, 指出,交出炮台將導致英國艦隊利用它來反對埃及。7月11日清晨,英軍發起進攻,對亞歷山大城進行狂轟濫炸。全城軍民奮勇抵抗,陶菲克卻躲在郊外的宮中。經過10多個小時的連續轟擊,沿海要塞被炸毀,大片民房變成瓦礫。陶菲克指摘奧拉比違抗旨意,命令他停止抵抗,懸掛白旗投降。
在這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奧拉比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未按陶菲克的旨意投降英軍,而是當機立斷,作出全城軍民迅速撤離的果斷決定。他在廣大人民的支援下,在亞歷山大東南的道瓦爾村築起一道防線,阻止英軍深入腹地。 7月13日,英軍從海上登入,占領了這座空城。奧拉比號召全民族團結一致,奮勇抗戰,呼籲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發動“聖戰”,支援埃及。
埃及人民,不分宗教信仰和民族,踴躍捐獻,奉獻出無數的金錢、糧食、馬匹、駱駝、牛羊、果品和柴禾,有的獻出了家中的一半糧食和牲畜,有的放棄了全部家財。全國掀起了參軍高潮,不到一個月,一支由10萬人、8,000匹駿馬和4,000匹騾子組成的志願軍迅速建成。敘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的穆斯林組織志願軍,準備開赴埃及。葉門和漢志地區的穆斯林派代表前來聲援。印度的穆斯林也積極行動起來。他們把奧拉比視為“伊斯蘭教的領袖和支持者”。 正當舉國上下英勇抗戰時,陶菲克卻公開叛國,接受英軍保護,並發表聲明,宣稱英軍炮擊亞歷山大是奧拉比等愛國軍官修築炮台所致,要奧拉比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到亞歷山大聽候發落。奧拉比認清了陶菲克的醜惡面目,丟掉了幻想,懂得要救亡圖存,維護民族獨立,僅僅廢黜一、兩個赫底威是不行的,必須擺脫整個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的統治,建立共和體制。他通知陶菲克,“如果你還自由的話,應該回到首都來;如果你已經成為英國人的俘虜或賣身投靠了他們;那么,我們決不會接受敵人通過你向我們下達的任何命令”。他不經蘇丹批准,召集有各界代表參加的國民大會,討論赫底威的叛國問題。這實際上是向奧斯曼帝國挑戰,無視蘇丹的宗主權。
為了更好地抗擊英軍,奧拉比在開羅組成軍事會議,履行中央政府職責,以取代盤踞在亞歷山大、接受英軍保護的陶菲克傀儡政權。陶菲克惱羞成怒,下令革除奧拉比陸軍大臣的職務。國民大會針鋒相對,宣布赫底威及其內閣的命令概歸無效;奧拉比繼續擔任陸軍大臣,並授予他“埃及保衛者”的光榮稱號。陶菲克實際上已被廢黜,奧拉比成了全民族的領袖。奧拉比不負眾望,率領全軍擊退了英軍向道瓦爾村防線發起的多次進攻。
1882年8月20日,英軍統帥加尼特·約瑟夫·沃爾斯利利用奧拉比思想上的麻痹,調兵遣將,偷襲東線,一日內連克三城——塞得港、伊斯梅利亞和蘇伊士,占領了整個運河區,並從伊斯梅利亞長驅直入,進逼開羅。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奧拉比臨危不懼,親臨前線督戰。在這關鍵時刻,成千上萬的百姓,湧向奧拉比途經的札加濟格車站,高呼:“奧拉比,我們的主啊;親愛的,安拉賜予你勝利,殺死英國佬!”表現出埃及人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決心,給了奧拉比以極大的鼓舞和力量。
奧拉比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築起了泰勒·凱比爾防線,堅持了半個多月。最後,由於敵強我弱和叛徒的出賣,防線被突破。9月15日開羅淪陷,奧拉比等人被捕入獄。他在獄中的表現基本上是好的。當法庭指控他為“叛逆者”時,他泰然自若,堅定地答道:“既然赫底威已倒向敵人一邊,我順從埃及民族的意願,豈能成為叛逆者!”英國占領當局和陶菲克不敢處死奧拉比,深怕惹起埃及人民的反對,決定將他流放遠離國土的錫蘭(今斯里蘭卡)。持續100多天的抗英戰爭宣告失敗。
頹廢晚年
奧拉比同其他資產階級領袖人物一樣有其深刻的階級局限性。他對西方殖民主義,特別是對善於用虛偽的辭句來掩飾殖民擴張的英國自由黨人抱有幻想,對赫底威陶菲克也一度寄予希望;他受大埃及主義的影響,堅持蘇丹是埃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馬赫迪起義,致使他在抗英戰爭中未能調回留在蘇丹的數萬軍隊,削弱了埃及的防備力量。
1901年奧拉比獲準回國。19年孤獨的流放生活使他銳氣大減,一度動搖,發表了一些支持英國占領埃及的錯誤言論,鑄成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但是,奧拉比畢竟是一位富有愛國熱情的傑出人物。他通過耳聞目睹,消除了對英國自由黨人的幻想,加深了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認識。奧拉比在臨終前一年完成的回憶錄的結尾中寫道:“英國人已非法占領了埃及29年……他們的確同其他民族一樣決不會自動撤離他們所占領的地方。不過,不論他們是否願意,遲早終要撤離”,因為“埃及是一切侵略者和占領者的墓地”。他號召青年一代為收復失去的光榮、獨立和自由,為英國人撤離埃及而努力奮鬥。 1911年奧拉比在開羅逝世,享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