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俄羅斯帝國雅羅斯拉夫爾省的烏格利奇市。因為村中無中學,9歲全家遷居莫斯科,中學畢業後於1912年進莫斯科大學攻讀化學。受與達爾文相識的俄羅斯植物生理學家季米特亞捷夫影響很深,1917年通過國家考試後任莫斯科大學植物生理學助教,不久又晉升為講師。在一次俄羅斯植物學會上提出了關於生命起源的假說。1922年赴德國,在著名生化學家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A.Kossel,1853~1927)實驗室工作,受到良好的生化訓練。1924年寫成一本名叫《生命起源》的小冊子,在蘇聯出版。書中概述了生命演化過程的基本方面。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過長期的化學進化逐步演化而來的。1925年開始了他一系列關於生命演化過程的化學基礎的報告。後隨俄羅斯生化學家阿列克謝·巴赫(A.И.Bax,1857~1946)研究植物的呼吸機制。1929年任莫斯科大學植物生化教授。1936年,他出版了另一部著作《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生命起源假說。這部著作經過1957年大加擴充和以後的多次修訂出版,已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論述生命起源的專著。他在這部著作和其他論文中,系統地說明了他的關於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見化學進化說)。奧巴林的生命起源假說以“團聚體”和“異養生物先於自養生物”為其特點,故又稱為“團聚體假說”或“異養體假說”。他的假說已陸續為科學實驗所證明,現在已被廣大科學家所接受。1946年起為蘇聯科學院院士。他的導師巴赫去世後,儘管國家經濟困難,但為了紀念他,還是在1953年幫助建立“巴赫生化研究所”,並在該所任院長,先後研究了茶、葡萄酒、沙糖和麵包生產中的化學問題。1950~1959年,奧巴林為世界和平理事會成員,1957年他在莫斯科主持首屆世界生命起源會議,有16個國家的代表參加。第二屆會議在1963年,第第三屆會議在1970年在法國舉行。他兩次獲列寧勳章。1970年當選為“研究生命起源國際協會”(ISSOL,“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Life”的縮寫)主席。1980年4月21日逝世。他在生命起源方面的學說享有很高的世界聲譽。亞·伊·奧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