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簡介
天體發現資料
天體軌道資料
【長半軸】 583520公里
【離心率】 0.0014
【公轉周期】 13.463234天
【軌道傾角】 0.058°(與天王星赤道夾角)
【所屬行星 】天王星
天體物理性質資料
| 762 ± 4 公里 (地球的0.1194倍)
|
| |
| 1.849×10 立方公里
|
| 3.014 ± 0.075×1021 千克(地球的5.046××10-4倍) |
| 1.63 ± 0.05g/cm
|
| 0.348m/s2
|
| 0.726 km/s
|
自轉周期
| 同步自轉(預測)
|
| 0.31 (幾何反照率), 0.14 (球體反照率)
|
| 大約61K
|
| 13.9
|
發現與命名
1787年1月11日,威廉·赫歇爾首次觀測到天衛四,同一天他還發現了天王星最大的衛星——
天衛三。不久之後他宣稱又發現了四顆衛星,但是後來該發現被證明是偽造的。雖然現在使用業餘望遠鏡即能在地球上觀測到天衛四和天衛三,但是在威廉·赫歇爾宣稱發現這兩顆衛星之後的五十年間,地球上的任何天文觀測儀器都沒能再觀測到它們。
天衛四的形容詞格為Oberonian(發音為/ˌɒbəˈroʊniən/)。
最初,
奧伯龍被稱為“天王星的第二顆衛星”,
1848年威廉·拉塞爾將之命名為“天衛二”,不過他有時仍然使用威廉·赫歇爾所取的名稱(後者分別稱
泰坦妮亞和奧伯龍為“天衛三”、“天衛四”)。1851年,拉塞爾按照各衛星距離天王星遠近,採用
羅馬數字為當時已知的所有天王星衛星命名,從那以後奧伯龍即被稱為天衛四。
軌道
天衛四的軌道距離天王星約58萬4000公里,是天王星五顆大衛星距離最遠的一顆。天衛四軌道的
離心率和
軌道傾角較小。
公轉周期和
自轉周期一致,均為13.5個地球日。也就是說,天衛四是一顆
同步自轉衛星,處於
潮汐鎖定狀態——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母星。天衛四軌道的很大一部分處於天王星
磁圈之外,這使其表面直接遭受著
太陽風的轟擊。而當其運行至天王星磁圈內時,其逆軌道方向一面則遭受到磁圈電漿的轟擊,這種轟擊可能導致了星體逆軌道方向一面的暗化,在天王星的其他衛星上也都能觀測到類似現象。由於在公轉時,天王星基本上都是以同一面面向太陽,而其衛星軌道都位於天王星的赤道面上,所以這些衛星(包括天衛四)都經歷著極端的季節周期:其南半球和北半球都需經歷為時42年的完全黑暗時期以及42年的連續日照期。每隔42年,當天王星運行至晝夜平分點且其赤道面切向地球方向時,就有可能出現天王星衛星之間的掩星現象。2007年5月4日即出現了天衛四掩藏天衛二的現象,共持續了約6分鐘。
物質構成和內部結構
在天王星的所有衛星中,天衛四的體積和質量都僅次於天衛三,其質量在太陽系衛星中也位列第九。天衛四的密度為1.63克/立方厘米,高於
土星衛星的典型密度,表明其可能是有近乎等量的冰體水和非冰體物質構成,後者包括岩石和密度較大的
有機化合物。
光譜測定表明在該星體表面存在著
晶體狀的冰體水,進一步證明了冰體水的存在。另外,天衛四同軌道方向一面的冰體水吸收譜帶強於逆軌道方向一面,這與其他天王星衛星上的觀測結果正好相反。至今還不確定這種不對稱分布的原因,但是可能與星體表面的“撞擊生土”(impact gardening)過程(即通過撞擊產生土壤)有關——該過程在同軌道方向一面較為劇烈:即在撞擊過程中,星體表面的冰體四散濺出,只留下暗色的非冰體物質。這種暗色物質可能包括岩石、二氧化碳、多種鹽類和有機化合物,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化合物還未被發現。
天衛四內部可能分化出了一顆岩石核心和一層冰質地幔,如果該猜想屬實,那么其核心的半徑將達到480公里,大約是星體半徑的63%,其質量約占星體質量的54%——具體數值將取決於星體的物質構成。天衛四的內部壓力達到了5億
帕(5千
巴)。現在還不知道天衛四的冰質地幔的狀況。如果該冰層中含有足量的
氨或其他
抗凍劑,那么天衛四就可能擁有一層液態海洋,位於核心和地幔之間。如果該海洋確實存在,其厚度將會達到40公里,溫度達180K。不過天衛四的內部結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過去的熱量活動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細節已經很難為人所知。
表面特徵
天衛四是除天衛二之外,天王星衛星中表面最暗的大衛星。它的表面顯示了強烈的反增益效果:當
相位角為0時,其
幾何反照率為0.31,當相位角為1°時,幾何反照率驟減為0.20;其
球面反照率約為0.14。天衛四表面呈現出微微的紅色,但在某些剛形成的撞擊坑地形區,則呈現出淡藍色。天衛四的同軌道方向一面和逆軌道方向一面表面特徵並不一致,後者較之前者顯得更紅,可能是由於前者含有較少的暗色物質。這種表面紅化可能是幾十億年來由
帶電粒子和
微隕星對星體表面轟擊所引起的
太空風化造成的。 天衛四由近乎等量的冰體
水和
岩石構成,其內部可能分化出了一個岩石核心和一個冰質
地幔。此外,在核心和地幔之間可能還存在著一層液態水。天衛四的表面呈暗紅色,其主要地形是遭受
小行星和
彗星撞擊後形成的,分布有大量直徑達到210公里的
撞擊坑。天衛四上存在著
峽谷(
地塹)地形,該地形是在星體演化初期由於內部膨脹而形成的。
如果在冰層中存在著如氨(以氨
水合物形式存在)這類的抗凍劑,那么最初的
潮汐熱效應和持續進行中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就可能足以融化冰層。進一步的融化過程可能導致冰體和岩石的分化,從而形成一個岩石核心和一層冰質地幔。而在核心和地幔之間則可能存在著一層富含溶解氨的液態海洋。這層氨水混合物的
低共熔點為176K。如果溫度低於該數值,那么現在這層海洋可能又會重新結凍。結凍過程進而一起內部結構的膨脹,這也能導致星體表面峽谷地形的形成。但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關於天衛四演化的細節仍十分有限。
探測
至今為止只有旅行者2號在
1986年1月飛掠天衛四時拍攝了該衛星的特寫照片。儘管但是旅行者2號距離天衛四的最近距離僅47萬公里,但是其中質量最好的照片的
空間解析度也只有6公里。在飛掠期間,天衛四的南半球朝向太陽,所以未能對北半球(暗面)進行探測。迄今為止還未有其他探測器光臨過天王星和天衛四,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沒有探測該行星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