奤

是一個方言字,基本釋義是臉龐肥大,系貴州、關中等地區對臉大肉多的人的稱呼。近幾年的網路流行字還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奤
  • 拼音:pò hǎ tǎi xīn māng等
  • 筆劃:12
  • 部首:大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來源考證,部首筆畫,

基本釋義

一、奤
1.基本解釋:奤pò:臉龐肥大。
2.奤hǎ地名用字(奤夿屯,地名,在北京市)。
3.奤tǎi〔奤子〕a.中國一些地方對身軀肥大,行動笨拙的人的謔稱。b.中國舊時南方人對北方人的貶稱。
二、貴州方言,mang,一聲,意思:稱呼臉大肉多且雍容可愛的人,常含有喜愛的感情色彩。貴州民間俗作“肉多”,上世紀五十年代貴州省惠水法院首次在檔案通告中使用“奤”表示“mang”,後來逐漸認同了這一用法。
奤子:胖子。
“你家么兒(年幼的兒女)的臉奤嘟嘟的,好可愛喔!"
三、關中方言,xin,一聲,意思:
1.臉大的專用名詞。
2.有“二”的意思。引申義為“二求”“二桿子”,和這些相通,罵人或貶低的用。
例子:“這人滿(man四聲)奤的!(這個人好愣啊!)”
"這娃臉奤的!(這個孩子的臉好大啊!)”
四、安慶方言,hǎ,意思:(商品)質量差,(人)弱勢或品德差、心眼壞。
例子:“這種是奤的,你要好的我給你從新找。”
“他這個人一貫怕狠的,欺奤的,很少有人跟他交往。”
“那個人奤得死滴,你莫跟他纏(你別跟他摻和)。”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普伴切,音坢。面大曰奤。
又《字彙補》胎上聲。《菽園雜記》南人詈北人為奤子。

來源考證

奤(台)[tAi音抬上聲]言不正。見《玉篇》(《中華字海》422頁)
tAi《廣韻》他亥切,上海透。[台咍]也作“咍台”。言語不正。(《漢語大字典》第1卷,695頁)
奤[《字彙補》同歹切]猶侉,謂語音不正或與本地不同。多指操北方口音。奤子猶侉子。南方人稱操北方口音的人。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二:“南人罵北人為奤子。”趙元任《鐘祥方言記》: “奤,稱北方人叫奤子。”(《漢語大詞典》,1553頁)
奤 tAi外地口音或說話帶外地口音。例,撒一會津,賣一會呆,也見不上學蠻撇奤。(明·馮惟敏)(《古今漢語字典》,604頁)
奤(tAi胎上)亦作“呔”。方言。說話帶有外地口音。(《辭海》,1627頁)

部首筆畫

部首: 大
部外筆畫: 9
總筆畫: 12
五筆86: ddmd
五筆98: ddlf
倉頡: kmwl
四角號碼: 40602
鄭碼: gdjk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596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