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族

奚族

庫莫奚一詞是鮮卑語音譯,為今蒙古語“沙”、“沙粒”、“沙漠”之意。從含義揣測,這一族稱當因其境內多沙漠而得名。6世紀下半葉(隋代),省去庫莫,單稱“奚”,此後單一的“”字成了族稱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莫奚族
  • 拼音:kù mò xī zú
  • 年代北魏
  • 來源時間:388年
  • 來源東胡
  • 史料記載:《舊唐書》、《資治通鑑》
歷史記載,來源,歷史,範圍,外界關係,

歷史記載

庫莫奚族稱始見於388年(北魏登國三年)②,然這一稱號的出現,應在4世紀中葉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後不久。③自此以後,史書有了不間斷的記載,到13世紀才不見其名,前後存在近千年。
④《舊唐書》卷三九,第1523頁。
⑤《資治通鑑》卷二一七,第6934頁(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甲子)。
⑥室韋都督府設立時間,史未載明,《舊唐書·室韋傳》始見室韋都督、大都督朝唐,分別在792年(貞元八牢),835年(大和九年),故將室韋都督府設立置此。
張博泉等:《東北歷代疆域史》第135頁認為,黑車子室韋在長城以北的獨石口至張家口一帶。
②參見孫秀仁等:《室韋史研究》,第124—127頁。
③今有人認為今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與其有淵源關係(《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第466頁;《鄂倫春族簡史》,第7—8頁)。

來源

庫莫奚族源出東胡,為鮮卑宇文部之後,與契丹本是同族異部,登國年間“分背”後,各自形成為一族。然史書對其族源的記載並不完全一致,因此使後人眾說紛壇,至今尚無一致認識,綜合史載可歸納為二說,所謂“東胡之種”,“東部鮮卑之別種”,“東部宇文之、別種”,可列為鮮卑說;
另一說即“本匈奴之別種”的匈奴說。實際史書的不同記載並無實質性的差別,只是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因為宇文部為東部鮮卑的一支,鮮卑源出東胡;
而宇文部內確有不少人出自匈奴血統,但他們早在2世紀時已自號鮮卑,⑤在後來數百年鮮卑族的發展進程中,他們已完全鮮卑化了⑥。

歷史

庫莫奚在其存在的近千年里,經歷了艱難曲折的形成與發展、衰落和與它族融合的過程。大體說來,4世紀中葉至7世紀初,是其形成時期,在這一階段初期,即在與契丹“分背”前後,他們以部獨自活動,每部有部長(俟斤)一人主其事;後來在對外的爭戰中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凡五部,阿會氏為聯盟酋長,五部皆受其節度。五部為:辱紇主、莫賀弗、契箇、木昆、室得。“莫賀弗”本系東胡族系酋長的稱號,“木昆”為女真語和今達斡爾語“氏族”之意,據此推測,這些部是由五個血緣氏族發展而來的,這一時期他們分布在弱洛水(今西拉木倫河)南,和龍(今遼寧省朝陽市)北的今老哈河流域,過著“善射獵”、“隨逐水草”的狩獵、遊牧生活。從388年北魏拓跋珪掠其“馬牛羊豕十餘萬”看,他們的畜牧業已有相當發展。正是有這種發展,他們在北魏後期成了北魏的邊境之患。⑦7世初至9世紀中葉,是庫莫奚族的發展、鼎盛時期。在這一階段,軍事實力與契丹旗鼓相當,有時還稍過之,被唐並稱為東北“兩善”。雖然畜牧和狩獵業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但農業已在一些居住河谷的部落中出現,部落組織也不同於以前,五部已改名為阿會部、處和部、奧失部、度稽部、元俟折部。改名原委今已不能全知,但從“阿會”本為此前聯盟酋長姓氏而變為部名來分析,一些顯貴家族或氏族已成了左右部落的勢力。不僅如此,其部落聯盟的“君長常以五百人持兵衛牙帳”,這種常備衛隊的出現,表明王權已悄悄地產生,奚族氏族社會已處於解體階段。人口也有了迅速增長。史載唐大中元年“北部諸山奚悉叛,盧龍張仲武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這個數字可能有些誇大,但這時奚族有眾數十萬應是接近史實的。地域已不限於老哈河流域,已東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北到霫國。

範圍

即有了東達今遼寧省阜新市附近,西到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以南一帶,④《遼史》卷三三,第387—390頁。
⑤《魏書·太祖紀》卷二,第22頁,登國三年條載:“五月癸亥,北征庫莫奚。六月,大破之,獲其四部雜畜十餘萬,渡弱落水。”
⑥據《遼史·世表》卷六三,第951頁:“鮮卑葛馬菟之後曰普回..九世為慕容晃所滅,鮮卑眾散為宇文氏,或為庫莫奚,或為契丹。”按《北史·匈奴宇文莫槐傳》卷九八,第3260頁,此指宇文部為皝所破滅,時在345年。故此將宇文部與庫莫奚、契丹並列,不妥。
⑦《新唐書》卷二一九,第6173頁。近有人認為,庫莫奚本稱奚,意為梳辮子的民族。“庫莫”為冠詞,是該族有一部分在南北朝時北遷新地後加“庫莫”二字表示其活動地區的。見《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李德山《奚族增考》文。
南抵大凌河,北過西拉木倫河與霫族為鄰的廣大區域。①奚族在這一時期有如此發展變化,除了內部因素外,其與鄰族和中原王朝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交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外部因素。早在北魏時期,他們就常遣使朝貢北魏,歲致名馬文皮;又“每求入塞,與民交易”。其間一度役屬突厥,但至東魏武定末,仍保持與中原王朝的來往。隋朝建立後,不久又每年派人向隋貢方物,②與隋有了政治上、經濟上的聯繫。降至李唐,奚與中原的關係進入一個新階段。唐武德(618—626)中,它們遣使入唐朝貢。648年(唐貞觀二十二年),奚酋可度者率眾“內附”,唐太宗李世民乃於其地置饒樂都督府,拜之為使持節六州諸軍事、饒樂府都督,封樓煩縣公,賜姓李氏,並在奚五部地設五州,即以阿會部為弱水州,處和部為祁黎州,奧失部為洛環州,度稽部為太魯州,元俟折部為渴野州,委任各部辱紇主為刺吏,皆隸饒樂府,府由營州東夷都護府轄領。可度者死後,奚對唐時叛時服,然與唐王朝的關係自此以後增添了新的內容。如唐萬歲通天年間奚酋李大酺參與契丹李盡忠發動的營州反唐起事,又與契丹一同轉附突厥,但到唐玄宗即位後,即遣使至唐請降,請求復置營州都督府;玄宗不咎既往,以饒樂郡王、左金吾衛大將軍、饒樂府都督授之,並“詔崇室出女辛為固安公主,妻大酺”,大酺於次年親至長安成婚。720年大酺在與契丹可突於爭鬥中死亡,其弟魯蘇代立。唐不僅讓他襲兄之官爵,又以盛安公主女韋為東光公主妻之,旋改封為奉誠郡王。

外界關係

730年,可突於脅奚眾附突厥,魯蘇不能制,走投榆關(今河北省撫寧縣榆關鎮,或說山海關)。傳至延寵為奚酋,唐又拜其為饒樂府都督、懷信王,以宗室女宜芳公主妻之。
政治上的緊密關係,促進了奚族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聯繫的加強。
717年唐玄宗復置營州都督府後,都督宋慶禮在任期間,在奚和契丹地區“開屯田八十餘所”,把中原的農作物、先進工具和耕作技術傳播到奚地;
他“又集胡商立邪肆”,發展經濟交流。這樣,幾年後,在奚族一帶地區出現了“倉唐充,居人蕃輯”的繁榮景象。另方面,在頻繁的政治交往中,奚族的名馬等土特產品以貢物形式進入中原地區,而中原地區的金帛等物以回賜名義傳入奚族社會。據載,奚族在與唐關係緊密時期,“每歲朝貢不絕,或歲中二三至”,每次常派出數百人至幽州,進入長安的酋渠也有幾十人;
而唐王朝的回賜,每次或“帛十萬”段,或“賜物一千五百疋”③。可見屬於這類形式的經濟交流,數量是相當可觀的。正是由於上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聯繫,推動和加速了這一時期奚族社會的發展。
9世紀中葉以後,奚族由鼎盛轉入衰落和與它族融合時期。這裡所說的衰落,是指它作為一個族體獨立性的喪失和解體,若就奚人的生產和生活而言,則仍在持續發展。奚族衰落的轉折點,在唐鹹通年間(860—874)。原來“好與契丹戰爭”的奚族,在847年反唐事件中受到嚴重打擊,而契丹卻因在842年由附回鶻轉歸唐朝後,至減通中“部落寢強”,契丹人此時便乘①《後漢書》卷九○,第2986頁。
②近有人認為,夏朝車正奚仲所建奚國,約在商代初期有一部分奚人往東北遷徙,到達今河北省東部、遼寧省西部及內蒙古自治區中、東部,“這部分奚人就是奚族的祖先”。作者雖作了詳細考證(見《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第77—81頁),但與史書本傳不合,也未得到學術界認同,故不取。
③《魏書》卷一○○,第2222、2223頁;《周書》卷四九,第899頁;《隋書》卷八四,第1881頁。
機開始了對奚族的掠奪。欽德為契丹酋後,在唐光啟中(885—888)“乘中原多故,北邊無備,遂蠶食諸部,達靼、奚、室韋之屬,鹹被驅役”④。契丹役屬奚後,施行“苛虐”政策,奚人怨憤,其酋去諸率數千帳奚人西徒媯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北山奚遂分為東奚、西奚。⑤此後,奚人不斷起來反抗契丹的民族壓迫,契丹貴族為此多次出兵征討,阿保機任撻馬獄沙里後就曾幾次討伐奚人。他為可汗後,鑒於奚族叛服不常,於911年又親率大軍對奚族進行大規模鎮壓,先攻克西奚地,接著分兵討東奚,“亦平之”。經過這次沉重打擊,奚族“不敢復抗”,只得舉族臣服,從此奚族完全喪失了獨立地位,變成契丹貴族統治下的一個部族。在這以後,契丹貴族對他採取“撫其帳部,擬於國族”;將奚王府所統奚眾與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為四大部;允許奚五王族“世與遼人為昏(婚),因附姓述律氏中”
①。在這一政策下,奚族開始了被契丹同化的過程。在有遼一代,奚人的地位是雙重的,一方面他們是被契丹人征服的被統治民族,另一方面其地位僅次於契丹人,被契丹貴族利用作為對內鎮壓其它被統治民族的反抗和對外與北宋等抗衡的工具。
奚族在由一個獨立民族轉變為被統治民族的過程中及其從此以後,社會組織變化很大。儘管部的組織至遼末還存在,然而不僅名稱、成員與前不同,而且契丹貴族又將在歷次征討中的奚降俘戶另組編8個新部。五代史書記奚五部為阿苔部、嚼米部、粵質部、奴皆部、黑訖支部,《遼史》作遙里、伯德、奧里、梅只、楚里部。②據近人研究,他們與唐時五部的對應關係為,阿薈、伯德部即阿會部,啜米、楚里即處和部,粵質、奧里部即奧失部,奴皆、遙里即度稽部,黑訖支、梅只部即元俟折部。③新組編8部的情況是:923年阿保機鎮壓了胡損領導的奚人起義後,以奚府給役戶、諸部隱丁及流散,置墮瑰部。該部與奚原五部在遼被稱為奚王府六部五帳分,由奚王領導,隸遼北府。994年(統和十二年)遼聖宗對六部進行改組,將梅只、墮瑰二部併入奧里部,另以奚王府二克的長官、士兵及其家屬分置南克、北克二部,合為六部,另七部為:迭刺迭達部、乙室奧隗部、楮特奧隗部、撤里葛部、窈爪部、耨怨爪部、訛仆括部,他們皆不歸奚王府節制,隸遼南府。前3部系阿保機以俘獲奚戶置,後4部為遼聖宗以阿保機伐奚時“籍入宮分”的乞降奚戶分置。①由於契丹建國後迅速封建化,歷代契丹貴族重視發展農業,奚人在這一潮流中雖然尚未完全脫離畜牧生活,但經營農業的越來越多,而且將土地租給漢人耕種。早在唐末,西奚已“頗知耕種,歲借邊民荒地種穄”②。
到了遼聖宗時,北宋王曾出使契丹,進入奚境看到“居人草庵板壁,亦務耕④《舊唐書》卷一九九下,第5354頁;《新唐書》卷二一九,第6173—6175頁;《北方文物》1987年第1期,第60頁。
⑤《魏書》卷一○○,第2223頁;《隋書》卷八四,第1881頁。
①以上未注者,均據《舊唐書》卷一九九下,第5354—5356頁。《新唐書》卷二一九,第6173—6175頁;
卷一三○,第4494頁。
②《新唐書》卷二一九,第6172頁;《舊五代史》卷一三七,第1827頁。
③《新五代史》卷七四,第909頁。
①《遼史》卷四五,第711頁;卷四六,第726頁。《金史》卷六七,第1587頁。
②《新五代史》卷七四,第909頁;《遼史》卷三三,第387頁。
種”,且“善耕種”③。
60年後蘇頌出使契丹將途中所見作詩描述:“農夫耕作遍奚疆,部落連山復枕崗。種粟一收饒地力,開門東向雜夷方。田疇高下如棋希,牛馬縱橫似谷量。”又在詩下注說,“間之皆漢人佃奚土”④。手工業也有相當發展,所制大車聞名於世,譽稱“奚車”;時“契丹之車,皆資於奚”⑤。可見,奚族在遼代部落組織雖被契丹貴族分割得七零八落,但其社會生產卻比前有了很大發展。
12世紀初,女真首領阿骨打起兵反遼,奚人站在契丹人一邊維護遼朝統治。在遼行將覆滅之際,奚王回離保與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等於1122年(遼保大二年)在南京(今北京市)擁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妄圖挽救遼朝的滅亡。當女真人入居庸關後,北遼上下北逃,回離保走保箭笴山,收集奚、渤海、漢三族丁壯為兵,建國稱帝,自號奚國皇帝。這是奚族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政權,也是最後一個政權。它只存在了數月,在金兵圍剿下潰敗,回離保被下屬所殺。女真貴族在滅遼過程中,對奚人採取先是把攻克地區的奚人降為奴隸,編入猛安謀克;後對歸附的奚人,各置猛安謀克領之。⑥這樣,奚各部組織在金初就被打亂了。由於金國軍事進攻接連取得勝利,九猛安奚軍被“徙于山西,後分遷河東”。接著在金太宗、熙宗兩朝將大批女真人南遷時,不少奚人同時被遷居中原地區,使奚人分散各地。所以到了金世宗大定年間,奚五部部名已變成了姓氏,即遙里氏、伯德氏、奧里氏、梅知氏、揣氏。⑦奚人在金代的地位比遼時低下,激起廣大奚人不滿。
1160年契丹撒八、移刺窩斡等率眾反金,不少奚人加入反金隊伍。
1162年金世宗在鎮壓這次起義時,對堅持反抗的奚人採取了極其野蠻的辦法,“盡殺其男子,以其婦女童孺分給諸軍”。面對這種殘暴的民族滅絕政策,有的繼續堅持鬥爭,有的亡人北宋境內或北逃。⑧金世宗為防止奚人再次聚集反叛,又將六猛安奚人分遷到鹹平、臨潢、泰州等地從事農業生產,同時將一部分女真人移居奚地,①實行分隔統治。本來,一部分奚人在遼代與契丹人通婚過程中已被契丹人同化,其它大多數也在與漢和渤海等族人雜居過程中民族特色越來越少,女真貴族強迫奚人分散遷徙,使他們在更大的範圍內與漢和女真等族錯居雜處,所以到了12世紀後期,奚人迅速被女真人同化和與漢族融合。金代以後,再不見歷史上有奚人活動的記載。綜觀奚人去向,一部分被女真同化,大部分與漢人融合;而早先被契丹和後來被女真同化的,多數在金亡後也加入了漢族共同體;在金末居住東北地區的,又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