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州

環州

今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古稱環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環州為環縣至今。據當地誌書記載:因“環江流繞城西委曲環抱”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州
  • 現稱:甘肅省慶陽市環縣
  • 改稱時間:洪武二年
  • 環州保衛戰:1092年10月
環州沿革,環州名稱沿革:,環州保衛戰:,史載環州,

環州沿革

環州名稱沿革:

環州於明洪武初降為縣,此則為宋元時舊志歟。按沿革謂:“環建置自秦始,漢為馬嶺縣地,泊魏晉以迄北朝,沒入戎翟。至唐始復,城方渠、馬嶺,五代晉天福四年(939年),五月,方渠鎮升為威州,隸靈武節度使,並割木波、馬嶺二鎮屬之。這是環縣第一次由縣治升為州治。周廣順二年三月,因避太祖郭威諱,改威州為環州。這便是環縣作為“環州”的最早記載。周世宗顯德四年(957年)九月,“以地理不廣,人戶至簡”(《太平寰宇記》),降為通遠軍。北宋時淳化五年(994年)復為環州,領縣一,通遠(即環縣)。屬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慶陽府。金時屬慶原路,領縣一,即通遠。元代屬鞏昌總帥府,仍為環州,領通遠一縣,至元七年縣併入州。其址在今甘肅環縣。

環州保衛戰:

1092年10月,夏軍進犯環州。宋朝環州守將見夏軍蜂擁而至,氣勢很盛,即主動退卻,堅守城池,挫其鋒銳。夏軍屯兵城下,連攻七日未能奏效,最後一無所獲,銳氣盡失而歸。宋將折可適乘敵惰歸,發起攻擊,在洪德城大敗夏軍。

史載環州

與環州有關的詩文和歷史事件:
送林宗丞浙東議幕》-詩詞正文
宋五路伐西夏
至道二年(996),太宗命洛苑使白守榮護送芻粟四十萬赴靈州。李繼遷邀擊於浦洛河,大敗宋軍,盡奪芻粟,又進圍靈州,頓兵不去。宋太宗想徹底消滅李繼遷,令李繼隆出環州,丁罕出慶州,范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張守恩出麟州,五路進討,直趨平夏。八月,繼隆至烏自池,因環州道遠,繼隆擬從清岡峽出師;直搗繼遷老巢,遂遣其弟繼和馳奏,自率兵與丁罕合,從清岡峽出師。太宗聞報大驚,下詔切責。繼隆出兵十日,不見敵蹤,竟引軍退回。張守恩與敵相遇,不戰即逃,獨范廷召與王超兩軍至烏自池,與敵軍相遇,宋軍依險設營,雙方大小數十戰,互有勝負。宋師乃無功而還。
種世衡(985~1045)-正文
中國北宋將領。字仲平,洛陽人。康定元年(1040)春,西夏軍常襲擾延州(今陝西延安),時種世衡任鄜州從事,建議在延州東北200里處築城(即青澗城),以固延州之勢。在守御青澗城期間,與羌民和睦相處,每當夏軍來擾,他已先從當地羌民中獲知,即命羌族民兵前往迎擊,每戰必勝,使邊境得安。時環州(今甘肅環縣)羌民與西夏軍暗通,屢襲宋境。慶曆三年(1043)調知環州。到任後,即巡視境內,食宿羌族中,撫問寒暖。有首領名奴訛,倔強自負,種世衡與他約定,次日到帳下慰問部族。是夕大雪,為取信羌族,雖道險難行,仍堅意踐約。奴訛以為大雪,種世衡必不來,見其至,驚服,急聚族人聽命。此後,當地羌族相繼來歸。種世衡命他們置烽火,習弓箭,以助宋軍守御。同年夏軍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他率軍出援,羌族民兵從者數千人。朝廷獎其功,晉升為東染院使、環慶路兵馬鈐轄。 世衡戍邊數年,善撫士卒,每遇士兵有病,必派一子事藥。且重視將士與邊民之軍事訓練,規定:兵民過失者,射中則釋其過。故邊民習武自衛,精於騎射,敵不敢犯境。慶曆年間,范仲淹檄令世衡與蔣偕修築細腰城。時,衡染病臥床,然聞命即起,率眾晝夜施工,由是病加,城成而亡。卒後,羌酋朝夕祭奠數日,清澗、環人皆畫像敬俸。衡有四子:種古、種愕、種診、種誼,皆有將才。世衡卒後,其長子繼承父業,任環慶路兵馬鈐轄。神宗時,其孫師道、師中相繼任環州知州。種氏三代守環州傳為美談。
環縣民眾流傳:“世衡三代守環州,百民安居五穀豐。皇恩浩蕩遠萬里,種氏功業佑黎民。”
劉錡-抗金,西軍涇原軍
張浚在陝西作宣撫使時,一見劉錡就以其才能為奇,任命他擔任涇原經略使兼知謂州(今甘肅平涼)。富平之戰失利後,不久多名宋將因趙哲、曲端被殺的原因降金。慕洧以慶陽叛,攻環州。金兵攻打渭州。張浚命劉錡救渭州。劉錡留李彥琪守環州,但李彥琪降金,環州失守。劉錡率部退駐德順軍,為此被降職為知綿州兼沿邊安撫使。
紹興三年(1133年)復官,為宣撫司統制。金人攻拔和尚原,乃分守陝、蜀之地。會使者自蜀歸,以劉錡名聞。召還,除帶御器械,尋為江東路副總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