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格布拉克組

奇格布拉克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76年由張太榮、喬新東等人命名;1981年新疆地層表編寫組高振家、吳乃元等介紹。本組以碳酸鹽岩灰岩、泥質灰岩、白雲岩)為主,偶夾砂岩粉砂岩泥岩;含疊層石及微古植物等化石。其地層接觸關係為平行不整合玉爾吐斯組含磷岩系之下;整合蘇蓋特布拉克組絳紅色碎屑岩之上。主要分布於新疆阿克蘇———烏什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奇格布拉克組
  • 外文名:Qigbulak Fm
  • 地層單位編碼:04-65-0311
  • 地層地質年代:Z2
  • 階代碼:Z2
  • 地區代碼:5
  • 別稱:小鐵列克組
命名,沿革,發現,爭議,特徵,層型,構成,接觸關係,分布,備考,

命名

新疆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張太榮、喬新東等1976年命名,其成果未正式發表,新疆地層表編寫組高振家、吳乃元等1981年介紹。其命名剖面位於新疆烏什縣東南大橋鎮南的奇格布拉克,參考剖面位於烏什縣南尤爾美那克東南6km的方塊山北坡。

沿革

發現

奇格布拉克組系由地質部第十三大隊三、九中隊張振華王景斌等所劃分的“下寒武統肖爾布拉克岩系(組)”中解體出來。
1976年張太榮等重新厘定了該區震旦系與寒武系的界線,以肖爾布拉克岩系白雲岩內部的一層含磷層為界一分為二,上部白雲岩仍稱肖爾布拉克組,屬早寒武世。下部含磷層之下的下白雲岩,命名為奇格布拉克組。

爭議

上述劃分一度有爭議,曾被一部分人誤認為上述兩個組均由塊狀白雲岩組成,非岩石地層單位而僅是按年代之劃分,經1985、1989年及1991年新疆地層表編表組及高振家、王務嚴等進一步研究,同意張太榮所劃分的奇格布拉克組,將原十三大隊劃分的肖爾布拉克組三分,自上而下分為肖爾布拉克組(白雲岩)、玉而吐斯組(含磷矽質岩)和奇格布拉克組(白雲岩)。
前二者時代屬早寒武世,後者屬晚震旦世,並歸屬於烏什南山群的最上部。

特徵

層型

正層型 新疆阿克蘇沙衣里克剖面。新疆區測隊張太榮等1976年新疆柯坪地區震旦紀及早古生代地層調查報告(未刊)。

構成

奇格布拉克組是烏什南山群的最上部的岩石地層單元,以淺灰及灰色塊狀、紋層狀白雲岩為主,白雲岩中有時可見斜層理或交錯層。剖面上部多為厚層塊狀白雲岩,局部有粉砂岩夾層,近頂部常為晶洞白雲岩等;下部多為薄層狀或薄—中厚層狀藻白雲岩,含花紋石(變形石)白雲岩、疊層石白雲岩、核形石或層紋石白雲岩等,夾少量鈣質砂岩、粉砂岩及長石石英砂岩等夾層。
本組產有大量疊層石類及微古植物和少量遺蹟化石,疊層石類包括柱狀疊層石:Cryptozoon f., Jurusania f., Paniscollenia cf. Emergens, P.vaigaris,Conophyton f., Collenia cf. Calix, Colonnella f., Linella f., L. Wushiensis, Nuelella f., N. Cf. Figurata, Tungussia f.等;核形石以 Osagia tungchuanensis, O. Minuta , O. Xinjiangensis 及 Radiosus f.等;花紋石(變形石)多為Vermiculites irregularis,尚有層紋石Stratifera f., S.undosa, Gongylina f.等。
微古植物經高林志、彭昌文研究計有:Trachysphaeridium cultum, T. Hyalinum, T. Simplex, 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 P. Verrucosa, P. Nucleolata, Monotrematosphaeridium sp., Pseudodiacrodium verticale, Fuchunshania sp., Polyedryxium sp.等。
遺蹟化石經吳賢濤鑑定屬 Chondrites von. Sternbeng(叢藻跡)。該組岩性、厚度均較穩定,其厚度一般為141—186m 。

接觸關係

本組下部與蘇蓋特布拉克組為連續過渡關係,通常以底部最低一層碳酸岩穩定層出現為界;上部和早寒武世玉爾吐斯組為假整合。頂部常見晶洞狀白雲岩與上覆層之間存在一微弱的侵蝕面

分布

主要分布於新疆阿克蘇市西北,柯坪以東、烏什縣以南及東部地區,以烏什縣東南奇格布拉克、尤爾美那克、方塊山蘇蓋特布拉克,肖爾布拉克等地較為發育。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張太榮
年份1:1976
作者2:喬新東
年份2:1976
作者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域地層表編寫組
年份3:1981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