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結構,基本特點,
主要結構
北秦嶺構造帶主要由北西西向展布的秦嶺岩群、寬坪岩群、二郎坪岩群以及丹鳳岩群等岩石地層單元構成。其中的秦嶺岩群形成於古元古代(2 000~2200Ma),主要由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和大理岩組成,變質程度達角閃岩相,局部可達麻粒岩相,代表秦嶺造山帶的古老結晶基底,並受到新元古代(1 000~ 800 Ma)和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強烈改造[11,12]。如今己在該古老構造塊體中發現多個新元古代時期形成的花崗岩體[6,13-15],由東向西依次出露有寨根、德河、牛角山、石槽溝、黃柏岔和蔡凹等岩體(圖1)。
基本特點
與其他岩體明顯不同,蔡凹花崗岩體出露於該構造塊體最西部,呈一近似橢圓狀出露在陝西丹鳳縣以北的蔡凹以東地帶。岩體無明顯變形,基本不發育類似片麻理的定向構造,其與秦嶺群變質岩的侵入關係仍清晰可見。岩石具中粗粒塊狀構造,由花崗閃長岩和二長花崗岩構成,主要礦物組成為:石英20%士、鉀長石20%~30%、斜長石45%~55%、角閃石8%~10%,黑雲母3%~5%;副礦物以磷灰石、鋯石、榍石及磁鐵礦組合為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