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是中國宋代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 。全文249字。該文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文中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該文主張:“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在人群中,又特別突出聖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該文對後世影響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錄》、黃宗羲等所編《宋元學案》等盡皆收入。

基本介紹

  • 書名:《太極圖說》
  • 作者:周敦頤
  • 頁數:249字
  • 出版時間:宋朝
基本介紹,來源介紹,太極解說,原文解析,原文介紹,原文解釋,重點解析,太極圖說之爭,社會影響,發展演變,哲學地位,其他介紹,

基本介紹

來源介紹

太極圖是以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該詞最早出現在《易傳·繫辭上》中。太極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術語,意為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圖形象化地表達了它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太極圖形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和諧美。它以後又發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如“喜相逢”、“鸞鳳和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組成生動優美的吉祥圖案,極受民間喜愛。
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則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哲學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受《周易·繫辭傳》的啟發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闡釋了其宇宙觀,“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解說

太:初始、宗源、無上。極:最端之位、結構之元。太極的字面含義:最高級、最標準、最完美之義;太極的真實含義:事物存在與運動的機理,以旋機為運動形式,以圓融為運動品質。
太極圖是圖式最簡單、內涵最豐富、造型最完美的圖案,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圖案有如此深刻的內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質、能量、運動、結構等內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

原文解析

原文介紹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原文解釋

上篇
第一節:自無極而太極。
周子原書有‘自’,朱熹刪訂之。是知無極無自故。
極,言對待之極至也。與‘儀’類同,然儀以用身外易知,極乃天地造化之極,有自於其中,難以言也,故異之。
無極,極化謂太極,去極化達無極。兩極並舉,對立之成也。兩極調和謂中,然中庸,非此無極也,中庸之盡也必以此,故以異乎彼者言之於道源也。道者萬物玄同圓覺之修,盡歸者此無極也。所謂無極,即非無極,是謂無極,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所謂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謂凡夫。
梁武帝問李興業“太極”有無,李以“易有太極”對曰:“是有”。邵雍曰:“太極既分,兩儀立焉。”“一氣分而陰陽判。”(《觀物外篇》),劉牧曰:“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一氣所判,是曰兩儀。”(《易數鉤隱圖》)
無極而太極,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門,謹此。
第二節: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動而生陽,是本自非動也。本自非動不謂靜,有以別於後之謂靜也。
一動一靜,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觀之謂一陰一陽。若非一之,則其一體而運,非相,非非相。為以一之,故得互為其根,成就兩儀。兩儀立,陽變陰合,化中偏正,萬象成焉。
第三節: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陽變陰合,化中偏正有差,萬象成焉。如於道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乃陰陽歸極中也,偏正出萬象。
五氣(氣):水、火、木、金、土。
四時(質):木、火、土、金、水。
氣質並行,是生萬化也。
五行一陰陽也,……:此明於生化之道,破五形相歸陰陽,陰陽非相即歸太極,極亦非,是則無極。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謂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
第四節: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無極之真者,非動,非非動之體也。
二五者,五氣、四時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極,感化之體也。
妙,玄玄所成也。通書之言‘幾’者,當謂於此。
凝,凝滯,是成相體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傳有以述焉,是明於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於此圖上下通達之行也。故‘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明其行行之謂也。
第五節: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二氣者:乾坤,天地之氣也;男女,陰陽之氣也。
化生萬物之理,乃二氣變合之道也。
生生之謂,乃各為陰陽、天地之效而變化也,是得無窮。所謂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謂天地、男女。
第六虛節:
上述五節,可列五行歟?下亦一五節,其亦可列一五行歟?存之。
下篇
第一節: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處究小宇也,形異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萬執。靈秀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歸。
一形一神,神變形合。善惡秉陰陽,萬事類萬物。
感動者,‘非幡非風,仁者心動’也。
此可謂‘生生’。
第二節: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極類太極。人極之先,不惟人得之。
中正,何非中庸,法於無極。仁義乃成生生之易, 法於陰陽。非動,非非動之體,有似於靜故主靜焉。
天地、日月、四時、鬼神,聖人合之,成三之蘊也。調和之,盡象窮理。
此可謂之‘離明’。
第三節: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吉凶生大業。
定吉凶者,明悖逆順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謂‘順逆’。
第四節: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於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與歸歟?!
原始,還原本始。反終,返終也。終始本一,至矣。
死生之說,歷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此謂‘修道’。
第五節: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達也。易者死生反類之變也。本立而道生。
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於至善。
此謂‘無形’。
第六虛節:
全書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圖與書:形而上者謂道,形而下者謂器。
余續博注
原圖本是“動陽”與“靜陰”,而“陽動”、“陰靜”則為朱熹所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莊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莊子》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周易繫辭》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說》)。以其不紊而言,則謂之理。
曹端,讀《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曰:道在是矣。篤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

重點解析

1、太極圖中的倒"S"線將太極圖清晰地分為兩個關聯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是有結構的。
2、太極圖的兩個部分用不同顏色相區別,分為陰和陽,以倒"S"線相隔,表明這兩個部分是相互獨立、不容混淆的。
3、太極圖的兩個獨立塊面各有一個對方的小點,即陽塊中有陰小點,陰塊中有陽小點,表明同一事物結構中的獨立部分與對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關係。也就是說,雖然陽中含陰,陰中含陽,互相包含,但是不論是塊還是點,都是絕對獨立的,沒有混淆界線。
4、太極圖是圓形圖,一是表示運動和結構有規則,二 是表示運動以旋轉為基本形式,三是表示運動是流暢圓潤的。
5、太極圖是對稱圖,整個結構均衡對稱,表明一個穩定的結構其內部能量是均衡的,獨立的雙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結構地位。
6、內部絕對對稱的圓圖也表明,太極的運動是無擺動、無震動的旋轉運動。
7、太極圖的陰塊和陽塊都有大頭和小尾的形狀,表明事物運動是有方向性的,可以顯示太極圖的正旋與反旋的旋轉方向。
8、太極圖陰塊和陽塊的大頭與小尾,還表示陰塊和陽塊在旋轉中的強弱變化,大頭為強,小尾為弱,在大頭處有對方的小點,同時與對方的小尾銜接,這就顯示了太極內部兩種能量的變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變的變易性,呈現出物極必反的狀態,這就是易理產生的根源。
9、根據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我們能看到,太極圖是由兩個平衡對立的陰陽魚組成的。陰陽互化而萬物出。①太極圖與道家的“物極必反”理論相對應。也就是說道家認為:事物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樂極則生悲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陰陽的平衡才能構成和諧的“道”。道家把陰陽太極理論整個運用到了其思想體系中。《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道家認為萬物是由陰陽構成的,而陰陽又構成了“道”。②儒家同樣認為陰陽是一個平衡的整體,太極圖中陰陽各自參半,形成天平一樣平衡,任何一方多或少都將破壞平衡。所以我們就必須要保證陰陽的和諧、平衡。這與儒教提倡的“中庸”理論相吻合。③
綜上所述,太極圖有七大含義:結構、規則、玄機、均衡、圓融、變易和方向。

太極圖說之爭

陸九淵詳細論述了自己對無極太極的看法。他主要反駁朱熹對“無極”的兩條解說,證明“無極”不是儒家聖賢的衣缽真傳,而是老莊道家的異端贗品:一是針對朱熹說的“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根本。”認為《易大傳》、《洪範》上均不言“無極”,因此他認為“太極者,實有是理……其為萬化根本固自素定,其足不足,能不能,豈以人言不言之故耶?”二是針對朱熹說的“無極”即“無形”,“太極”即“有理”,“周先生恐學者錯認太極別為一物,故著無極二字以明之”。認為:“《易》之《大傳》日:‘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日:‘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已是形而上者,況太極乎?”陰陽就已經是形而上,哪裡還會把至高無上的太極誤認為形而下之物呢?他於是把“極”訓解為“中”,進一步駁斥說:“蓋極者,中也,言無極則是猶言無中,是奚可哉?”由此他斷定“無極”是老氏希夷之學,《太極圖說》不是周敦頤著作,“太極”不當加以“無極”之名。陸九淵多少也抓到了朱熹邏輯上的漏洞,但很顯然,兩人在以“太極”為宇宙本體這一根本點上是一致的,分歧只在於對“太極”的理論表述上:能不能用“無極”的概念來表述“太極”(理),也就是說,朱熹與陸九淵這場爭論的焦點是在“太極”能不能加以“無極”之名,而不是在“太極”之前有沒有“無極”,這就同朱熹與洪邁之流的反道學派的太極之辯便有根本性質的不同:洪邁之流是想用“無極”生“太極”即“無生有”來證明朱熹的整個理學體系是道家異端(偽學),從而從政治上打擊道學;陸九淵是想用“太極”不能加以“無極”之名來證明“無極而太極”是老氏之說,從而否定《太極圖說》為周敦頤著作。陸九淵實際對周敦頤也採取了辯護態度,他雖認“無極”為道家概念,卻並沒有把道家異說頭銜加到周敦頤和朱熹頭上,認為他們還是儒家。

社會影響

發展演變

據說程氏兄弟正是受到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影響,才無意於科舉,專心學問的。太極圖乃是道家秘傳,是不輕易付諸世人的。易分為象、數,象早已失傳,數也只剩下殘缺不全的枝節了。人類求道的歷程不知有多少萬年,有多少代?據說太極圖是求道者腦中所浮現,小太極與大太極二者相同而且相通,共為一體,這就是古求道者對於宇宙的整體認識,是先求諸於人類自身的。
易的形成就是遠取星辰天象,近取山川河谷,世間萬物,綜合人體內外,詳察其共同運動規律所衍化出來的。伏羲是人類的始祖,在上天的啟示下,用龍尾畫出了八卦,開啟了人類文明,是人類開智之初。太極圖與太極說並非後人的捏造,而是與人類的出現同時出現的,與河圖、洛書相類。
現代科學已經承認整個宇宙的最初形成源於一個原子,是逐步分裂膨脹擴大的。古哲人將宇宙形成的過程分為五個過程,就是五運終始。無極狀態是宇宙的原始狀態,就是什麼都沒有,連氣都沒有,處於真空狀態,古人稱之為太易。無極而太極,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宇宙遠遠沒有達到太極的狀態,也就是大極了的極點。人類所見到的宇宙不過分裂了短短一百八十多億年,我們所說的是人類年,不是宇宙年。人類年的一百八十多億年也許只是宇宙年的十八年,宇宙不成熟就不會產生智慧生命,僵死物是不能產生智慧生命的。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在無極狀態,卻有道在其中,理在其中,神在其中,無影無形,遵循自然規律,使宇宙有序的出現,有序的形成,不亂方寸。物極必反,出現了陰陽二氣,這就是太初,起初陰陽二氣是極其微弱的。陽動而陰靜,這就是自然之道。隨著陽動的增強,陰靜也相對的加大,陰陽是互為依存,互為補充的。當陰陽兩儀形成時,宇宙呈混沌狀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宇宙是從混沌之中而生的。在混沌之中,生出了五氣,金,木,水,火,土,宇宙五氣順布,各含一性,萬事萬物都源自於五行。這樣就進入了太始階段,星雲等形成了,雲氣之中含有五行,尚未形成有形狀的元素。但已經分出了陰陽,分出了五行,給物質的出現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太素階段是物質出現並且迅速形成的階段,各類元素均來自於氣,為濁物,古哲人稱之為陰陽二氣磨來磨去磨出的渣滓。清氣上浮,濁氣下沉,陰陽二氣的分離是在混沌中進行的。古哲人所認為的;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在宇宙出現的初始階段就是那樣,一個原素的形成來自於大於它千百倍的陰陽二氣。
乾道為男,坤道為女,萬物都是乾坤交感而生。乾為天,坤為地。乾為父,坤為母。乾為精氣神,坤為形體。天地含精,萬物化生。任何生命最初都源自於乾坤交感而成,常生常化,循自然之道。某些生命的出現,並非源自於已經存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功能無可測量。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
在向太極轉化的進程中,人類的產生以及與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最為重要。人是萬物之靈,人體的一切都合乎天數,天象出現變化,人類就會有所感覺,這就是天人感應。成熟女子的月經最為明顯,是隨著月亮周期變化而產生變化的。每當月圓之時,正是人類情緒亢奮之時。無論陰晴雨雪,還是節令時氣,都會在人體與情緒上有所反應。
形既生焉,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人類既然屬乎氣血,有著動物性的形體,存有動物性的原始欲望是不奇怪的。天心至公,任何事物都保持平衡,如同人體內的氣血運行一樣。善是順暢,惡是堵塞。人類是陰陽混合體,善惡混合體,人性與動物性的混合體,天性與動物形體的混合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道法自然,就是合乎天道。天地人三位一體,人類中和陰陽二氣,使神鬼有所歸附,成為靈魂,人類是天地之精華,是乾坤之子,是太極之子。是作為靈所存在的陽神,作為氣所存在的陰鬼,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有機形體,可以有效的表達神鬼的意志,人就是天地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天地外在形體。
太極是無形的,在人類頭腦中太極圖只是個影象,並沒有實體存在。出現了人類之後,天地的形象才變為實體,可以從人類的形體直觀的觀察太極的演變過程,常生常化的過程。人類胚胎的形成,人類生與死的過程,就是太極宇宙的演化的全過程,縮短到了人類可以進行探討。現代科學不過百年,還很膚淺,不能與萬年乃至於數萬年古人類求道者代代相承,知微見著的學問相提並論,後人應當向古求道者進行學習。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是從無極太極轉化的過程,是太極向無極的轉化過程,世間萬事萬物都包含於易理之中了。太極的運動規律是普遍存在的,萬物皆太極,太極形式是生命實體的基本形式。太極就是現代科學所說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太極是形與神的結合體,二者缺一不可,太極圖是必須陰陽並存的。

哲學地位

《太極圖說》基本上是受道家影響。這種宇宙觀成為朱熹的理學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朱熹盛推《太極圖說》,他整理註解《太極圖說》時,將當時《國史》中的《周敦頤傳》引作“自無極而為太極”一句,刪去了“自”“為”二字,改成“無極而太極”,認為無極只是形容太極 ,說明它之上沒有更高的本原。這並不符合道家思想的原意,而且抹去了它出自道家的事實。同時,朱熹對圖也有個別改動。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陸九韶致信朱熹,認為,《太極圖說》成作於周氏學術未成之時,或非周氏所作。朱熹覆信否定其說,譏其“妄以己意,增飾其所無,破壞其所有”;還說“子靜似亦未免此病”。陸九淵則不認同《太極圖說》中無極的概念,象山(陸九淵)相信朱震講法:“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於穆伯長。伯長之傳,出於陳希夷。其必有考。”淳熙十五年(1188年)九淵致函朱熹,提出詰辯。雙方往還通信,圍繞“無極”問題展開激烈論爭。最後雙方不歡而散。四年之後,又爆發了“皇極之辨”。

其他介紹

天地自然圖
上下一轉,五行非有,是謂天地自然也。此以玄同圓覺為修,不以漸次為要,是頓教法也。以禮要知之,周子太極圖確乎儒書也。
通書
誠上第一
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誠下第二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
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至易而行難。果而確,無難焉。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西 銘
(《訂頑》、《正蒙》)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賜類。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小注:正蒙者,誠之,躬行之而已矣。疑者自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