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自題小照》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上片寫塞上千里長天、雄渾迥異的景象,使寒意頓生。下片抒發複雜鬱結的情懷,無窮山色、無盡往事都沉浸在這冷冷秋意之中。全詞樸實無華而又清新別致,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太常引·自題小照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太常引①·自題小照
西風乍起峭寒生②,驚雁避移營③。千里暮雲平,休回首、長亭短亭。
無窮山色,無邊往事,一例冷清清。試倩玉簫聲④,喚千古、英雄夢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太常引:詞牌名,又名《太清引》《臘前梅》,雙調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韻,後片三平韻。
②峭寒:嚴寒,常形容春寒。此處則謂“西風乍起”,是為初秋之日。
③“驚雁”句:意謂驚飛的大雁避開了營地。移營:轉移營地。
④倩:請求。玉簫:指玉制的簫,亦為簫的美稱。
白話譯文
地卷西風惹起料峭秋寒,軍馬連營驚得雁陣紛紛飛散。暮色四合中雲腳連綿,莫回頭看來時路,長亭連著短亭,盈滿掛牽。
往事歷歷,河山無限,如今都變得冷冷清清,相與誰談,不如就用我的簫聲吧,將英雄們的夢喚醒,穿越千年。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納蘭容若奉使梭龍,深入塞外酷寒之地,這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行程,有人特意為他畫了一幅《楞伽出塞圖》。詞人歸來後在畫上題詞,故作此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描繪關外塞上千里長天、雄渾迥異的景象。“西風乍起峭寒生,驚雁避移營。”西風乍起,點明時節為初秋。涼風陣陣,吹得刺骨,在這邊陲之地,更加感到淒寒。皇帝的隨行兵營正在忙著遷移,不料驚起了大雁,展翅高飛逃散到遠方。“千里暮雲平,休回首、長亭短亭。”開闊的邊地,夕陽時分,暮雲延伸千里,在天際與地平線交匯處才消失蹤跡。回首遙望,則是數不盡的長亭短亭,又寄寓著別樣的思緒。
下片詞人一吐複雜鬱結的情懷。“無窮山色,無邊往事,一例冷清清”,所引出的是冷眼相看的悠悠人間。塞北的山巒在遠處重疊,山連著山無窮無盡,就像不休的往事,無盡的回憶。往昔的煙雨地,曾經的紅花綠樹、喧囂熱鬧,在此想來,都變得沉寂。往事,先是念想.再是思索,想得多了,這心境不僅僅沒了浮華歡愉,而是在沉靜中更多了淒清,甚至滿是淒清了。“試倩玉簫聲,喚千古、英雄夢醒。”著意而為簫曲,喚起千占的追思,無數英雄豪傑的寂寥與惆悵。
全詩看似是很平實的寫景之作,正如王國維稱讚納蘭性德時所說,“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這首詞以樸實自然的言語描繪了真實的自然之景,毫無矯揉造作。這樣的風格也正印證了納蘭性德的為人,率直真誠,這與他在這首詞里表露的很多想法也是緊密聯繫的。
既然是自題,則頗有抒懷敘志之意味。但作為詞體又不能太質實,太直露,必當假之以興象。所以從這詞的字面上看,景中之“驚雁”、“千里暮雲”和“長亭短亭”等一系列形象,寓含了詩人的深意,可以說是他時時有“臨履之憂”,惴惴不安心理的形象化的表述。其所抒之情極為深隱,頗有騷雅之旨歸。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歷來自題畫像的詩詞,立意不外乎以下數端:或慷慨述志,奮發自勉;或志得意滿,欣然自慰;或感嘆生平,低回自傷;或故作豁達,詼諧自嘲。容若此作,似可歸入‘自傷’一類,但就其格調而言,則是冷峭多於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