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就是指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元氣坊
  • 地址:曲阜孔廟欞星門
  • 建造年代:明代嘉靖二十三年
  • 結構:石質結構
山東,地址,建造年代,墨跡出自,太和元氣本意,西安,

山東

地址

地址位於曲阜孔廟欞(líng)星門和“至聖廟”坊之間

建造年代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

墨跡出自

“太和元氣”四字為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元氣本意

中國古代盛行陰陽五行學說,中國北宋哲學家張載用“太和”一詞形容氣的絪(yin帶絞絲旁)縕(yun)未分的狀態,即陰陽二氣矛盾的統一體。太,通“大”,至高至極。和,指對立面的均衡、和諧和統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沖和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 元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裡,“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

西安

西安孔廟太和元氣坊 位於西安孔廟(即西安碑林博物館)內,而西安孔廟,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三學街,唐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宋代幾經搬遷,崇寧二年(1103)虞策將文廟、府學最終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址,使文廟、碑林、府學同在一處。
太和元氣坊
據《京兆府重修府學記》碑載,這時的文廟:“總五百楹,宏模廓度,偉冠一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孔廟現保留的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西安府學文廟記》云:“擴其舊址,首建大成殿七間,崇四丈有五、深五丈,袤九丈有二。兩廡各三十間,崇深視殿半之,袤且數倍。次作戟門,又次欞星門,又次文昌祠,七賢祠、神廚、齋宿房、泮池……。”加之明萬曆二十年(1592)增建的“太和元氣坊”及清代構建的七座碑亭,基本上構成了今日西安孔廟的建築格局。其中孔廟最主要的建築大成殿,是一座宏偉的明代廡殿式建築,可惜於1959年毀於雷火。貫穿於中軸線上的孔廟其它建築如兩廡、戟門、欞星門、泮水橋、太和元氣坊、碑亭等建築至今還保存完好。其中的戟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上鋪綠色琉璃瓦,仍保持著明代建築的顯著特徵。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是當時的皇族朱惟柪捐資400多兩黃金修建的,取“合會大利,利貞萬物”之意。按照當時的禮制規定,進入孔廟應先經過“太和元氣坊”,但因為“太和元氣坊”的南面是城牆,不便人們出入,所以清代時便給西安孔廟加了圍牆,東西兩面開了供人們出入的“禮門”和“義路”,“太和元氣坊”南面的牆被稱作“塞門”,也叫“影壁”,牆外側刻有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