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縣位於雲南省東部,地處東經103°58~104°49’,北緯250~25058′之間,東接貴州省盤縣、興義,西連霑益縣和麒麟區,南抵羅平縣,北依宣威市。全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略傾斜,烏蒙山支脈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富源縣自古就是中原進入雲南的交通要道,地處滇黔桂結合部,其地界滇黔,路當孔道,為全滇鎖鑰,素有“入滇第一關”、“滇黔鎖鑰”、“八寶之鄉”之稱的美譽,是雲南的東大門。富源縣城距曲靖市政府駐地麒麟城63公里,富源縣境內居住著漢、彝、水、回、苗、白、壯、布依等18個相處和諧,團結友愛的少數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富源文廟
- 地理位置:雲南省曲靖市
- 占地面積:3700多平方米
- 著名景點:魁星閣和文昌宮
概況
建築情況
文廟建築群的布局藝術特點是根據山形地勢的高低起伏,依山就勢布局得當,且嚴謹對稱。再一個特點是從太和元氣坊中門進入後逐漸往高處走,拾級而上至高處的大成殿,可謂是步步高,寓示著人生與事業步往高處,就會有大的成就。富源文廟的建築規模不算大,卻是雲南省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文廟之一,它是為孔子修建的廟宇,也稱孔廟。文廟乃是開現代學府之先河的建築。因其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思想文化意識,因此,於是1998年12月22日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在《雲南日報》上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逐年撥款對文廟古建築藝術群體進行陸續的全面修復,現於重建了太和元氣坊、靈星門、庠池、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廂房、魁星閣也已修復如初。
修建歷史
“太和元氣坊”始建於清代乾隆元年(公元 173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現已在原址上按原樣重建,為三開間門洞式牌坊,牌坊高10米,寬14.6米,進深4.8米。單檐歇山頂,飛檐和翹角下採用五層斗拱作裝飾並承載牌坊屋頂,牌坊上的南邊正中匾上有“太和元氣”四個大字,故名“太和元氣坊”。牌坊的造型藝術古樸,典雅大方,此牌坊是蘊涵豐富的世間事物既矛盾又統一的實體,以及天地萬物皆是原始物質的中國哲學概念的標誌建築物,牌坊上面負載著中國原始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思想意識。
“庠池”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重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第一次維修,公元1979年第二次維修。庠池為半月形,長9.4米,最寬處4米,池深2米。半月形池南北中部上建有一座石砌拱橋,亦叫“泮橋”,長6.3米,寬1.9米,橋東西兩邊建有石欄桿,整體造型藝術精巧雅致。過去每年一度舉行祭祀孔聖人的活動中,讀書人考起秀才以上者才有資格從泮橋上步行而過,其餘人等只能從庠池旁的兩側繞道而行,此建築物是向社會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文化的禮儀制度性質的建築設施。庠池的設定,是對通過艱苦奮鬥取得成就者人格禮儀上的尊重,用此設施和儀式鼓勵人們勤奮進取,不斷完善自我,勇於拼搏,善於競爭。庠池乃古代激勵機制的產物,它對於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勵機制也很有啟迪、借鑑和教育意義及參考價值。
“欞星門”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在原址上按保留資料的原樣重建了欞星門,傳說“欞星”就是“文曲星”。
“大成門”和“大成殿”及“東西廂房”所構成的院落,是文廟的主體建築和主要活動場所,梁架的木構架技術為“穿斗式”。其中的大成殿始建於明正德九年(公元 1514年),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重建,清康熙三十八年擴建,五間寬共20米,進深13米,高7.25米,大成殿的屋頂為單檐歇山頂;大成門和東西廂房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重建;大成殿和大成門及東西廂房經過1991年、1993年、1999年的三次維修,已經恢復如初。
大成殿是文廟的大殿,殿內供奉的是儒學和教育界的始祖、聖人、偶像——孔子的塑像,供人們頂禮膜拜,瞻仰其風采,紀念他在教育史上所創建的豐功偉績,頌揚孔子集先聖之大道後,一生中在教育上取得的偉大成就。昭示後人學無止境,勤奮好學,博採眾長才會有大的成就。
“魁星閣”位於大成門東側,建於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梁架的木結構技術為“抬梁式”,三重檐八角樓閣式亭式建築,屋頂為八角攢尖式頂,通高17 米。閣內供奉的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的神像,多為文人所崇祀。魁星閣是文人雅士聚集一起暢談文章及吟詩作賦抒情,墨客揮毫疾書的好場所,建此魁星閣是希望當地多出文人學士。
“文昌宮”位於大成門西側,與魁星閣形成對稱,建於清代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毀於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魁星閣一樣,是三重檐八角樓閣式亭式建築,屋頂為八角攢尖式頂,通高17米。擬計畫今後在原址按原樣重建。文昌宮內供奉的是主宰功名、祿位的神——文曲星的神像,此神多為讀書人所崇祀。文昌宮是激發書生苦讀求取功名、利、祿及談論人生理想的好場所。
文廟、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魁星閣、文昌宮等古建築梁架上各銜接處所套用的榫、卯技術,使文廟等古建築具有牆倒屋不塌的良好抗震功能。故而歷經近千年至今仍站立著,給人多方位的昭示,還能夠為現在和將來所用。
相關資料
文廟古建築和其所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珍貴的實物史料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乃人文薈萃之地,文廟開現代學府之先河,使置身在裡面的人們得到人生和哲學諸多方面的啟示,是繼承和弘揚及傳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優秀歷史文化藝術的人文聖地。文廟又是古代尊師重教,提倡禮儀道德為本道德為本的宣講地,在“以德治國” 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號召聲中,保護和挖掘文廟所蘊含的優秀文化藝術內涵,汲取精華服務於現代社會,很有現實意義。我們要繼承祖宗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藝術,並將其發揚光大,不失我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