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竺三寺
- 外文名稱:杭州古代名剎
- 行政區類別:寺院
- 所屬地區:天竺山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浙江省杭州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著名景點:法喜寺、法淨寺、法鏡寺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簡介,法喜寺,法淨寺,法鏡寺,歷史淵源,寺院景觀,
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時稱“天竺三寺”(通稱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剎。下天竺創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餘年,創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歷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為“法喜寺”、“法淨寺”、“法鏡寺”,並親題寺額。
法喜寺
後晉天福四年(939),僧道翊在白雲峰下結廬,為上天竺開山祖師。清乾隆時賜名“法喜寺”。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修。1985年、1991年進行了兩次大修。現寺規模為三天竺之冠。2006年開始進行修繕整治。
法淨寺
由寶掌禪師創建於隋開皇十七年(597)。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南巡時,為中天竺御題寺額為“法淨寺”。明代改稱法淨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寺院遭遇火災,損失巨大,現已恢復原樣。2006年開始進行修繕整治。
法鏡寺
歷史淵源
天竺三寺歷史相近,地域毗近,教觀相同,興衰與共,歷史上被譽為“天竺佛國”。靈隱、天竺諸峰,總稱“武林山”,據《漢書.地理志》:“錢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靈山志》稱:“宋時定地,以飛來峰之南為天竺,以飛來峰之北為靈隱。因北麓為靈鷲寺,故峰為異其名。”靈竺佛教文化為隨同杭州歷史千古流傳。
杭州佛教的傳播的寺院的興建,都與西印度和尚慧理有關。《天竺山志》載:“東晉鹹和初,慧理來靈隱卓錫,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何年飛來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稱“飛來”;後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稱“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靈懈、天竺開山祖師。至今龍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內葬有慧理骨灰。古時,靈、竺山間猿猱居多,峰上有“呼猿洞”,相傳系慧理蓄猿處。南朝劉宋時(420——479年),靈隱寺住持智一禪師亦曾養猿山間,他能呼嘯招猿,人稱“猿父”。古代詩人也有“施飯聚猿鳥”、“猿猱擾鐘聲”、“猿啼一聲松子落”等詩句。“冷泉猿嘯”成為古代錢塘十景之一。
寺院景觀
天竺三寺深藏林間山谷,由下而上,寺宇壯麗,景色清幽,高僧輩出,佛學與詩文並茂。據《湖山勝概稱》“由月桂峰迤西入佛國山,自下竺,過中竺,至上竺而止,上竺則觀音靈感。下竺則古蹟為勝,三竺之間,雲影天光,泉聲松籟,岑寂島空,香凝鐘靜,耳目心神之會,覺其迷極其光者,豈不超三界外乎。”《武林舊事》亦稱:“三寺相去里許,皆極宏麗,晨鐘暮鼓,彼此間作,高僧徒侶,相聚梵膚,真佛國也。”從上天竺可東至龍井,南至琅鐺嶺,左通五雲山,下止梅家塢。天竺,鐘靈毓秀,山嵐雲影,佛學教觀,源遠流長。慧理、寶掌、道翊三天竺開山祖師,之後,能詩善文,佛學造詣很深的名僧層出不窮,正如蘇軾所說:“天竺禪師有作家”。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也贊天竺稱:“地是佛國土,人非俗交親。”天竺三寺始於晉,興於唐,盛於宋,為我國東南名剎。南宋時中天竺寺曾被評定為“禪院十剎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為“教院五山前茅”。
從靈隱到天門山,周圍數十里,統稱為天竺山。從靈隱咫尺西天照壁沿天竺溪而上,依次為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有天竺香市和佛國勝地之稱。 韜光可觀海,天竺則觀山。徜徉天竺山,最為誘人的是四周的山巒秀色。從靈隱合澗橋旁循路而進,山色如列畫屏,崖陡谷深,曲澗淙淙,山嵐雲影時而飄忽,極富山林野趣。著名的山峰有靈鷲峰、蓮花峰、月桂峰、稽留峰、中印峰、乳竇峰、白雲峰、天竺峰。
天竺峰雙峰削立,形同天門,故杭人又稱它為天門山。同高455米,有西湖第一高峰之稱,為西湖群山的主峰。 天竺道上有不少古樹名木,如七葉樹、楓香、紫楠、黃檀、榆樹等。天竺山奇石更奇,特別是蓮花峰一帶的山石,晶瑩清潤,嵌空玲瓏,俊美無比。 從靈隱“咫尺天涯”照壁沿天竺溪走500米許,便是下天竺寺,又名法鏡寺。法鏡寺在三竺寺中歷史最為悠久,創建於東晉鹹和五年(330),相傳為印度慧理各尚所建。現寺內有天王殿、圓通寶殿、藥師壇場三進殿堂。法鏡寺現為杭州唯一的尼姑寺院,今尚在恢復擴建之中。 中天竺寺位於稽留峰下,離法鏡寺約500米,又名法淨寺。如今,中天竺寺佛門重開,現寺內有原天王殿、安養堂、三聖殿等建築,盛行宗教活動,也是西湖一大寺觀。